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昏聵無能?她用一次事變證明,「老佛爺」才是清末最強權謀家

慈禧昏聵無能?她用一次事變證明,「老佛爺」才是清末最強權謀家

原標題:慈禧昏聵無能?她用一次事變證明,「老佛爺」才是清末最強權謀家


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慈禧太后往往是以一副昏庸無能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甲午戰爭中,面對大臣們要她削減慶祝60大壽花銷的請求,她的一句「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的狠戾之語,讓她被指為甲午戰爭戰敗乃至清末喪權辱國的元兇,成為了後世批判她的所謂鐵證之一。



▲慈禧劇照


誠然,歷史上的慈禧太后的確有權欲熏心、生活奢靡無度等種種「黑點」,然而,作為在幕後統治了清王朝四十多年的最高掌權者,說慈禧太后只是貪圖享樂,對政治一竅不通,恐怕也並不客觀。實際上,論起對權謀手腕的運用,慈禧太后與清末諸多的亂世梟雄相比,不但毫不遜色,更可說是其中最為出類拔萃的人物。

慈禧太后一生經歷變故無數,其中,她一手發動的三次事變可說最為驚心動魄、險象環生,後世所熟知的「戊戌事變」即為其中之一。然而,發生在1861年的「辛酉之變」,才是慈禧太后真正登上政治舞台開場大戲。細數這次事變的經過和後果,我們便可以窺見這位「老佛爺」的真實面目於一斑。



咸豐皇帝雖有大志 可惜生不逢時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


咸豐帝在位期間,大清朝可說是內憂外患不斷:外有列強覬覦,圓明園都被侵略者一把大火燒得精光;內有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半壁江山遭戰火荼毒。在這樣的局面下,咸豐帝雖有圖強之心,卻無回天之力,這位清代最倒霉的一位皇帝,在苦苦支撐了十一年後,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解脫」。


咸豐皇帝賓天而去,在後宮中留下了一大群悲傷和惶惑的女人,而其中最為驚惶不安的,便非懿貴妃——也就是日後的慈禧太后——莫屬了。


懿貴妃的驚惶不是沒有道理的。自打入宮以來,懿貴妃以自己出眾的美貌和幹練的處事能力,得到了咸豐皇帝的另眼相看,不僅在閨閣之間對她寵愛有加,更是不顧「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不僅讓懿貴妃代閱奏章,還經常讓她代筆答覆,榮寵之盛,在清朝歷代嬪妃中也是首屈一指。


然而,這份出格的寵愛,雖然使懿貴妃嘗到了權力的迷人滋味,也無形中給她樹立了許多敵人。這其中最為棘手的,就是咸豐一朝的最大權臣——愛新覺羅.肅順。



▲影視劇中肅順的形象

肅順是滿族大臣中的異類。他的祖先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親侄子,正宗的皇親國戚,但是他對滿漢之別並不看重,能夠認識到漢臣的重要作用,著力提拔、保護曾國藩、左宗棠等漢臣。他處事幹練,手腕狠辣,全無八旗子弟固有的紈絝和圓滑。咸豐八年,肅順連辦「戌午科場案」、「戶部寶鈔案」兩件大案,先後處分、查抄了各級貪腐官員數百人,在「科場案」中為首的一品大員、文淵閣大學士柏葰更是丟了腦袋。雖然在辦案中肅順頗有挾私報復之嫌,但是通過大力懲貪,讓當時的官場貪腐之風有所收斂也是不爭的事實。


關於肅順和懿貴妃結怨的緣由,正史上並無詳載,而《清稗類鈔》等野史中則將原因歸為:咸豐帝唯恐懿貴妃在自己百年後弄權,欲仿效漢武帝殺鉤戈夫人的故事,去母留子。而當咸豐諮詢肅順意見時,肅順並未出言勸阻,懿貴妃因此懷恨在心。這種野史雖然精彩,但畢竟查無實據,不足為憑。實際上,我們從當時的朝堂政治勢力對比來分析,並不難發現其中的端倪。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肅順作為咸豐帝最信任的臣子,始終隨行在側。不久後,肅順就被任命為「授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在統領朝政的同時,還負責咸豐帝的生活起居、安全保衛等一應事項。


此外,當時在南方的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一干封疆大吏都曾受惠於肅順,且個個手握重兵,是清廷不可一日或缺的重要倚靠。可見,肅順內掌大權、外有軍隊,已經成為了咸豐一朝實際上最有權勢的人物。



▲湘軍老照片 肅順是支持湘軍的最大保護傘


反觀懿貴妃一方,雖然她是咸豐帝的愛妃,也是唯一的皇子——載淳的生母(咸豐帝共二子,但第二個兒子出生當日便夭折了),但咸豐帝去世時,即位的載淳剛剛六歲,什麼事都不懂,正所謂「主少而國疑」,再聯想到清朝前期趁幼主在位而把持朝政的多爾袞、鰲拜等權臣,懿貴妃心中的恐慌可以想見。


皇、相之爭


實際上,咸豐帝駕崩之前,對幼子繼位後的權力分配問題是有著慎重考量的。一方面,咸豐帝任命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作為幼帝的輔佐,負責朝政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面,咸豐帝又將自己御用的兩枚印章分別賜給了皇后(即後來的慈安太后)和懿貴妃,並明確表示,今後皇帝的所有詔書,必須要蓋有這兩枚印章方能生效。


▲咸豐帝留給兩宮太后的印章:一為「御賞」、一為「同德堂」


通過這樣的手段,咸豐帝認為自此以後,皇權和相權便能相互制約,獲得平衡。可實際上,在他剛剛去世後不到二十天,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


據史書記載,打破這一平衡的導火索來自於當時的山東道御史董元醇的一封奏章。


八月初六,董元醇上書朝廷,以皇帝年幼為名,請皇太后代理朝政。八月十一,兩宮皇太后與八名輔政大臣商議「垂簾聽政」一事。在這次朝會上,肅順等人激烈反對兩宮太后代為理政,「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讓年幼的皇帝「至於啼泣,遺溺後衣」,氣焰囂張到能把小皇帝嚇到尿褲,在清朝歷史上也算獨一無二。


最終,肅順等人以「罷工」相威脅,否掉了董元醇的奏章,但一場爭奪帝國大權的政變已經無可逆轉的開幕了。


讓我們將時間倒轉回咸豐帝剛剛去世之後:據《慈禧傳信錄》記載,在咸豐帝去世後不久,肅順等人已經公然宣稱:「諭旨由大臣擬定,太后但鈐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內覽。」連看奏摺的權利都不給,這實際上是將兩宮皇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肅順等人獨攬朝政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聯合恭親王奕?


面對這種危局,懿貴妃——現今的聖母皇太后慈禧,展現出了超卓的權謀天賦,敏銳地發現了肅順集團的軟肋:由於肅順在掌權期間得罪的滿洲大臣極多,在朝廷中的根基並不牢靠;而且支持肅順的漢臣們正在南方與太平天國作戰,肅順等人的身邊並無可用之兵。肅順一黨雖然頂著輔政大臣的名頭,卻只不過是無牙老虎而已。


雖說肅順一黨是外強中乾,但如果假以時日,讓其站穩腳跟,慈禧和小皇帝終究會變成木偶傀儡。看清了形勢的慈禧太后,將目光投向了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


▲奕? 清朝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


奕?是咸豐帝的血親,又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在咸豐避難熱河時,奕?一直在北京與英法侵略者周旋,雖然盡心竭力,卻一直不得咸豐信任,甚至被排除了在輔政大臣名單之外。因此,在慈禧太后秘密召見他後,鬱郁不得志的奕?當即決定與慈禧結盟,並提前趕回北京,秘密聯絡留守北京朝廷各路大臣,開始準備政變。


慈禧深諳「無兵便無權」的道理,在籠絡奕?後,她又下達諭旨,一面以維持各地局面的名義,讓支持肅順的各地統兵大臣不得進京祭奠,隔斷了肅順的外援;另一方面,則秘令當時距離熱河最近的兵部侍郎勝保,讓其帶兵迅速北上,作為政變的保障。


在極短的時間內,慈禧便織就了一張天羅地網,正悄無聲息的向肅順等人的頭上罩來。


相對於之前周密的部署來說,辛酉政變的過程就顯得平平無奇了。


9月23日,兩宮太后、皇帝和輔政大臣護送咸豐的靈柩返京。


24日,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勞累為由,帶著皇帝由小路返回北京。


29日,慈禧等人抵達京城,立即與奕?等人會面。


30日,政變正式發動,宣布肅順等人的罪狀,並派兵將還在路上護送靈柩的肅順等人一網打盡。


10月1日,兩宮太后正式垂簾聽政。

10月6日,肅順被處斬,其他的7名輔政大臣中,2人賜自盡,其餘的革職發配,辛酉政變正式落幕。



▲兩宮垂簾聽政


政變結束了,但更最重要的是如何使政局重新安穩下來。此時的慈禧太后展現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風範。


?她一面封賞政變中的有功之臣,一方面不使對肅順餘黨的查辦擴大化,並安撫各地統兵的漢臣,繼續信任他們,在最短時間內消除了政變的不利影響,也使得自己的地位徹底得到了穩固,從「垂簾聽政」變為了清王朝實際上的掌舵人。


縱觀這場震動朝野的宮廷政變,年僅26歲的慈禧太后心機之深、眼光之准、決斷之快、手腕之辣,令人嘆為觀止。然而,世界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論慈禧太后具備多麼高超的政治天賦,腐朽的清王朝終究還是一步步走向了崩潰,這就不是慈禧太后一人之力能夠逆轉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根也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抗戰女英雄劉守玟:手握石塊抗擊日軍,犧牲後被葬在亂墳崗66年
朱棣上聯:燈明月明,大明一統,沒人能對,結果6歲神童張嘴就來

TAG:草根也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