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那麼容易的成長!經歷重重困難才能長大的不光是我們人類
每個生命的成長過程都難免要經歷重重困難,無論是我們人類,還是動植物。
在浩大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是食物鏈的基礎,只有綠色植物可以將簡單的無機物生產合成複雜的有機物,其他的生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作為營養來源,所以綠色植物,包括作物,是各種生物的主要營養源。植物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經歷坐鎮以待的有害生物、對病原生物和寄生物的天然防禦、植物病原生物互作,等等。
植物抗病蟲性作為現代農業優良品種培育的重要目標越來越受到重視。抗病蟲育種與產量育種、品質育種相比有著明顯的特點。它不僅與植物本身的遺傳特性有關,而且與有害生物(病原菌或害蟲)的遺傳、植物與有害生物之間的互作以及植物和有害生物對環境的敏感性等有關。
在作物生產實踐中,很少能夠獲得理論上應該達到的產量。例如,在最適環境條件下,冬小麥的產量雖然可以達到14噸/公頃,但在荷蘭的平均產量是8~10噸/公頃,其他地方的小麥產量常常更低。作物品質也是一樣,很難實現其遺傳潛力。
圖片來源丨Pexels
造成作物產量和品質損失的各種因素通常被稱為逆境因素(stress factors),作物育種家的任務就是要改良作物防禦或適應這些逆境因素的能力。逆境因素可以分成生物逆境因素和非生物逆境因素兩類。非生物逆境因素,如乾旱、土壤貧瘠、溫度過高和溫度過低等,但作物耐非生物逆境育種不是《植物抗病蟲育種》討論的範疇。
圖片來源丨Pexels
生物逆境因素,如雜草、病原生物和害蟲等本身都是活體生物,有它們自己的生命起源。《植物抗病蟲育種》不考慮如何選擇和改進作物與雜草競爭的能力,只闡述在作物上取食的生物,包括病原生物和害蟲等。本書的重點是介紹作物抗病蟲育種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問題。
《植物抗病蟲育種》首先介紹有關生物逆境因素的各個範疇,然後介紹作物本身擁有的各種不同的防衛反應類型。本書的很大一部分是介紹作物抗病蟲育種,即如何在遺傳上提高作物防禦病原菌和害蟲的水平。本書遵循作物育種的程序,從決定是否要在一種作物中引進抗性開始,一直到該作物的抗性品種在農業生產上栽培應用。
本書不介紹作物遺傳育種的一般性概念,如不同選擇方法和如何開發分子標記等,讀者可以參考其他育種學教科書獲得這些概念。本書會介紹一些植物病原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學知識,以幫助育種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一些原理。本書適合於植物科學領域已經有一些植物學和作物遺傳育種學知識的碩士研究生,以及在植物育種公司或研究所將要從事作物抗病蟲育種的專業人員學習使用。
圖片來源丨Pexels
學習指導
在書後的專業術語表中,對正文中黑體印刷的學術術語給予了解釋,這些術語都反映了植物病原生物互作的重要原理。當然,在某些學術術語的使用過程中,學術界會有很多不一致的情況,這裡對某些學術術語的定義僅代表本書作者的觀點,難免有同行會有異議,希望本書的讀者能理解辭彙表中對這些術語所作的定義。
書中有些部分用仿宋字體印刷,這些補充材料是對正文內容作進一步說明、提供解釋的附加信息。在正文中,引用的科技文獻大多數沒有標出,在補充材料中,將圖表和資料引自何處標了出來,以示感謝。
大多數章節或重要段落的最後,給出了練習題(以Q表示),這些習題可以幫助讀者在學習過程中加深理解和自我測試相關知識,習題答案統一列在書後。
本書最後將全書專業術語和拉丁文進行整理列表,專業術語在正文部分第一次出現時進行加粗顯示,拉丁文中文名對照在正文部分第一次出現時也將全稱補全,再次出現將不再標註。
本文摘編自(荷蘭)尼科斯(R.E.Niks)等著、 張紅生等譯《植物抗病蟲育種》一書文前及導論部分。內容有刪節。
《植物抗病蟲育種》
(荷蘭)尼科斯(R.E.Niks)等著; 張紅生等譯
責任編輯:張 鑫 曾佳佳 曹迎春
內容簡介
《植物抗病蟲育種》系統地介紹了植物抗病蟲育種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並 輔以研究實例和試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書包括導論、坐鎮以待的有害生物、對病原生物和寄生物的天然防禦、植物病原生物互作的基本概念、抗性機制的多樣性、不同類型的有害生物、如何選育抗病蟲新品種共七章。本書既考慮了當前的教學需要"又注重聯繫實際育種中遇到的問題。本書可作為高等農林院校植物科學領域遺傳育種及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植物育種公司或育種研究所從事植物抗病蟲育種的專業人員學習參考。
(本期編輯:王芳)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你的來稿
※道法自然,變廢為寶——《二氧化碳化學轉化》
※有種蘑菇的「毒」是「借」來的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