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法華玄義|(073)三諦明智,教觀正釋

法華玄義|(073)三諦明智,教觀正釋


法華玄義|(073)三諦明智,教觀正釋


法華玄義|(073)三諦明智,教觀正釋

三諦明智,教觀正釋(073)

四、對三諦明智者,上明五三諦竟,今更分別。


法華玄義|(073)三諦明智,教觀正釋


夫三智照十法界,束十為三:謂有漏、無漏、非有漏非無漏。

三法相入,分別有五:

● 初、謂非漏非無漏入無漏、對漏、無漏為三法。

● 二、謂一切法入無漏,對漏、無漏為三法。

● 三、謂漏、無漏、非漏非無漏為三法。

● 四、謂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對漏、無漏為三法。

● 五、謂一切法趣漏、趣無漏、趣非漏非無漏為三法。

更說五境竟。


法華玄義|(073)三諦明智,教觀正釋


對此五境明五三智者,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三智相入五種不同:

● 一、中智入空智,對道智為三。

● 次、如來藏智入空智,對道智為三。

● 次、中智對兩為三智。

● 次、如來藏智入中智,對兩智為三智。

● 次、圓三智。

是為五差。


法華玄義|(073)三諦明智,教觀正釋


中智入空智,分別為三智者:

● 初、依無漏,發一切智;

● 次、依有漏,發道種智;

● 後、深觀無漏之空,知空亦空,發一切種智。

然初心不知空空。次雖得空,亦不空空。後能深觀於空,空於前空。但二空名同、二境亦合,故言相入。

今若分別,以無漏空為一切智;有漏空為道種智;中道空為一切種智。

世人采經論意云:六地斷惑,與羅漢齊;七地修方便道;八地道觀雙流,破無明成佛。即此意也。

如來藏智入空智,分別三智者;依漏、無漏發一切智、道種智,不異前。而後不因別境,更脩中智。但深觀空,能見不空,不空即如來藏。藏與空合,故言相入。以深觀空見不空故,發一切種智。

前中道智但顯別理。理之與智,不具諸法。藏理、藏智具一切法,故異於前。以藏智對兩智,為三智也。

《大經》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大品》云:「一切智是聲聞智;道種智是菩薩智;一切種智是佛智。」即此意也。

中智對兩成三智者,各緣一境,各發一智,次第深淺,不相濫入。

《地持》云:「種性菩薩發心欲除二障,有佛、無佛決定能次第斷諸煩惱。」即此意也。

如來藏智入中智為三智者:兩智不異前,一切種智小異。

何者?前明中境,直中理而已。欲顯此理,應修萬行,顯理之智,故名一切種智耳。今如來藏理含一切法,非直顯理之智,名一切種智,與前為異。用此智對前為三智也。

故地論師云:「緣修顯真修,真修發時,不須緣修。」

前兩智即是緣修,後智發時即是真修。真修具一切法,不須余也。即是此義(云云)。

法華玄義|(073)三諦明智,教觀正釋

圓三智者,有漏即是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無漏亦即假、即中;非漏非無漏亦即空、即假。一法即三法,三法即一法;一智即三智,三智即一智。智即是境,境即是智,融通無礙。如此三智,豈同於前。

《釋論》云:「三智一心中得,無前無後,為向人說令易解故,作三智名說耳。」即是此意(云云)。

若欲顯智,要須觀成。泛論觀、智具通因果;別則觀因智果。例如佛性,通於因果;別則因名佛性,果名涅槃。今就別義,以觀為因,成於智果。

《瓔珞》云:「從假入空名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

今用從假入空觀為因,得成於果,名一切智;用從空入假觀為因,得成道種智果;用中觀為因,得成一切種智果也。

上明於智,略有五種。今以觀成,亦應五種。細作可知。修觀,義如《止觀》(云云)。

法華玄義|(073)三諦明智,教觀正釋


文章 | 智者大師

圖片 | 玉泉禪寺數據中心

玉泉Monastery

天台祖庭 智者道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法華玄義|(023)悉檀十重,開權顯實
《Stone小百科》-千古敦煌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