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墓淪為菜地?文物部門:將組織專家考證
從遠處望去,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大兆街辦司馬村杜氏家族墓地,除了新立的墓碑之外,這裡的封土無存,村民在地里種了蔬菜。人民網記者吳超攝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唐代詩人杜牧墓遺址淪為菜地,缺乏保護。人民網記者從西安市長安區旅發委了解到,媒體報道提及的墓冢相傳是杜牧墓所在地,是杜氏家族墓地。但截至目前,沒有任何出土文物和歷史資料證明該處就是杜牧墓。下一步,將聘請文物專家對該處墓地是否為杜牧墓進一步進行考證。
那麼,「杜牧墓」為何被平毀成了菜地?下一步是否能考證?文物部門將如何保護?人民網記者赴西安市長安區「杜牧墓」所在地進行了實地採訪。
在杜氏家族墓地前,今年72歲的老人行孝友給記者講關於這一塊墓地的往事。人民網記者吳超攝
實地探訪:村民講述曾因取土導致墓地封土被平毀
11月27日下午,人民網記者在西安市長安區大兆街辦司馬村尋找網傳的「杜牧墓」。驅車到司馬村村口,一條「熱烈歡迎杜牧文化研討會專家學者」的橫幅很引人注目。經當地村民帶路,拐過兩個路口,穿過一條小路,在幾處民宅中間的空地處,記者找到了網傳的「杜牧墓」。
所謂的墓地,除了新掛的「熱烈歡迎杜牧文化研討會專家學者」的橫幅和當地政府部門新立的「杜氏家族墓地」的碑,現場再無其他明顯標誌。
據村民介紹,該碑為2018年11月新立。人民網記者吳超攝
「杜氏家族墓地」的碑正面上方刻有「長安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杜氏家族墓地」,碑正下方刻著立碑單位和時間:「西安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長安區人民政府二〇一八年九月三十日立」。
據記載,「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馬村先瑩」。據村民說,1950年代杜牧墓仍存,現封土皆平毀。人民網記者吳超攝
今年72歲的村民行孝友告訴記者,墓地就在他家後面,據祖輩傳下來的說法這一塊是杜氏家族的墓地,有杜如晦、杜牧等。在他小時候有一個約6米高的土堆,後來被村民取土給挖完了。
老人指著墓碑後的這一片菜地,他說,小時候這裡還是一座6米高的墓冢。人民網記者吳超攝
「記得我們小時候,這裡還有棵大槐樹,樹中間空了,小孩都能從樹洞裡面爬到樹枝上。有一年下大暴雨,這一塊集了不少水,後來水沖一個房子大小的洞,後來村上出面把它填平了。也沒見誰在這挖出過啥東西。幾天前,政府部門在這裡立了這個碑,之前這塊啥都沒有,就是種菜的地方。」行孝友說。
文物部門:不能證實為杜牧墓將組織專家考證
司馬村是少陵塬上古老的村落,大量的文獻和出土碑石證明這裡是杜氏祖瑩。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杜氏家族墓地,位於大兆街辦司馬村西約20米,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年代為隋唐五代,現墓地所處位置為農田。據文獻記載,杜淹、杜如晦、杜濟等均祔葬於司馬村祖塋。2012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已將杜氏家族墓地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在杜氏家族墓碑後的土地上,村民在地里種上了青菜。人民網記者吳超攝
記者從長安區文物部門了解到,該墓地在上世紀60年代為一墓冢,原封土直徑25米,高約5米。在60年代末期被村民挖土形成約1.5畝大小窪地,現為村民自留地,種植蔬菜等。人們相傳這裡就是杜牧墓的所在地,並在此舉行一些活動。但截至目前,沒有任何出土文物和歷史資料證明該處就是杜牧墓,據該村村民講此地曾出土一墓碑,經查認記錄此碑文的資料,也證明不了該墓為杜牧墓。
記者梳理髮現,近年來,媒體、文化學者也曾多次關注和呼籲對「杜牧墓」進行保護,傳承杜牧文化。那麼,就因為無法考證導致「杜牧墓」冷落至今嗎?當地文物部門是否該對「杜牧墓」進行保護修葺?
據西安市長安區旅發委介紹,文物部門將在以前收集資料、組織考證的基礎上,聘請文物專家對該處墓地是否為杜牧墓進一步進行考研認定,並初步編製保護和利用方案;如果確認,將迅速完善並實施保護和利用方案。
下一步,西安市長安區旅發委還將依據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對杜氏家族墓進行清量,明確四址。按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條例,實施原址保護,制定保護措施,落實保護責任,堅決杜絕在墓址上出現起土、建設、盜掘等一切破壞遺址的現象發生。加強對杜氏家族研究,根據研究成果,建立相應的展示設施,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散文家,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杜牧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iPhoneX官方下架的真相 你需要知道這十件事
※倫敦上流社會的肖像 | SCoP照片故事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