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說明朝的親王最幸福?朱元璋為何又恢復隋朝後沉寂的分封制?

為何說明朝的親王最幸福?朱元璋為何又恢復隋朝後沉寂的分封制?

文|郭曄旻

洪武九年(1376),一位名叫葉伯巨的明朝低級官員,膽大包天地上萬言書指責皇帝朱元璋施政中的三大弊端,即「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剛愎自用的朱元璋自然無法容忍如此尖銳的批評,葉伯巨最後落得瘐斃牢獄的下場。但解決了指出弊政之人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三大弊政尤其是其中的「分封太侈」,不僅成為整個洪武時期的政治基調,更伴隨明朝近三百年統治始終……

為何說明朝的親王最幸福?朱元璋為何又恢復隋朝後沉寂的分封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確立一代之制時,就將分封視為一項核心制度。他於洪武二年(1369)四月開始著手「編《祖訓錄》,定封建諸王之制」。第二年四月辛酉,朱元璋更是在大封功臣之前,先行完成分封的議程,以確立諸王、功臣尊卑之序:「諸子之封,本待報賞功臣之後。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到了洪武六年(1373),《祖訓錄》大功告成,分封制度以「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的「皇明祖訓」形式固定下來,朱氏政權「家天下」的格局由此奠定。

朱元璋想得很遠。他在祖宗家法里所分封的不僅是自己的兒子,還包括未來繁衍而來的子嗣們。按宗法制度,除了皇帝嫡長子即為皇儲之外,朱元璋的其餘兒子皆封親王,官服一品。親王以下,其嫡長子「世襲罔替」親王爵位,其餘子皆封郡王,官服二品;郡王嫡長子世襲郡王爵位,其餘子封鎮國將軍,官服三品;鎮國將軍子皆封輔國將軍,官服四品;輔國將軍子皆封奉國將軍,官服五品;奉國將軍子皆封鎮國中尉,官服六品;鎮國中尉子皆封輔國中尉,官服七品;輔國中尉子皆封奉國中尉,官服八品。鎮國將軍至輔國中尉屬於「降襲」,而奉國中尉以下則不再降,「雖十世之外,猶贍以祿」,皆封奉國中尉不變。

為了維護家族秩序,避免子孫重名,朱元璋又借鑒宋代的做法,為皇族各房分別擬定派語二十字。「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不拘。」如長房太子朱標一支派語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朱標諸子中,除早夭的虞懷王朱雄英外,其餘四子名字皆屬允字輩,火旁。再如朱元璋第四子燕府即後來的明太宗(成祖)後裔派語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末代的崇禎皇帝即為燕府第十世,名由檢,屬由字輩,木旁。這種擬名方法,可以清楚地區分宗室成員的支屬和世次。後世,清人聲稱所冊封的明室後裔「延恩侯」朱之璉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之後」,而明代簡王譜系中,並無「之」字輩,足見其明朝宗室後裔身份十分可疑。至於各房宗室後裔在年滿五歲時,需向朝廷請名,經宗人府審核合格後,再由禮部官員按照派語擬定雙名,最後以皇帝名義賜名,並列入玉牒(皇帝家譜)。獲得賜名者,年齡稍長,再依次請封、請婚、請祿,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爵位。

為何說明朝的親王最幸福?朱元璋為何又恢復隋朝後沉寂的分封制?

明朝親王地位之隆,為歷代罕見。凡公侯大臣見親王,都要俯首拜謁,親王實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無權節制親王和親王府。甚至當皇帝為親王晚輩時,親王還可在便殿內與皇帝互行家人禮,坐受天子四拜,其地位之隆崇可見一斑。但更為重要的是,親王各有封地,諸王在各自的封國里建立王府,凡王府文武官屬於境內選用,武官千戶、百戶等於所部軍職內選用。「凡親王所自用文武官吏並軍士,生殺予奪,從王區處,朝廷毋得干預」;「凡所居國城及境內市井鄉村人民,敢有違犯及侮慢王者,從王區處,朝廷及風憲官毋得舉問。」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分封的諸王在自己封國內,不但具有官員任免的權利,而且還有司法上的特權。

朱元璋共封二十四王。分別是:韓王(開原)、遼王(廣寧)、寧王(大寧)、燕王(北平)、谷王(宜府)、代王(大同)、晉王(太原)、秦王(西安)、安王(平涼)、慶王(韋州)、肅王(甘州)、齊王(青州)、魯王(兗州)、周王(開封)、沈王(潞州)、伊王(洛陽)、唐王(南陽)、郢王(安陸)、楚王(武昌)、湘王(荊州)、蜀王(成都)、潭王(長沙)、岷王(岷州)、靖江王(桂林)。大明版圖之內,「惟吳、越不以封,以其膏腴,閩、廣、滇、黔不以封,以其險遠」,而除此之外的邊塞和內地名城均有諸王坐鎮,足以「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

為何說明朝的親王最幸福?朱元璋為何又恢復隋朝後沉寂的分封制?

按說在歷史上,秦亡之後漢有分封,魏滅之後晉有分封。然「封建」之不可恃,亦不足恃。故自隋迄宋,終於沉寂了七八百年。此時朱元璋為什麼會想到恢復這個制度呢?

對此,朱元璋自己在洪武三年四月「以封建諸王告太廟」後,對廷臣說明其建立宗藩體制的緣由:「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問題在於,漢代封王遂有「七國之亂」,晉朝分封亦生「八王之亂」。如何談得上朱元璋大開歷史倒車封建諸王,是為國家長久之計呢?這也正是葉伯巨所說的「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美國逼他下野,李宗仁躍躍欲試,蔣介石直呼「我干不下去了」
如何評價冀中軍區的反「五一大掃蕩」?雖不果斷,但有一重大意義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