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安徽人也吃「小火鍋」,用的餐具還這麼高大上!
原標題:古代安徽人也吃「小火鍋」,用的餐具還這麼高大上!
幾千年前古人不僅喜歡臨水而居,
還懂得修築高台防禦水患;
古代安徽人不僅心靈手巧還愛學習,
能燒制胎壁厚不足兩毫米的蛋殼黑陶
……
作為我省「一號工程」
引江濟淮工程目前正在分段施工中
在工程沿線
比施工人員更早進場的是
來自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們
(考古發掘現場)
截至目前
考古人員已完成了
34處古遺址的勘探、
3處古建築的測繪、
6處古遺址的搶救性發掘,
正在發掘的古遺址有16處。
目前的進度也為
引江濟淮工程建設提供了時間保障
住
在廬江縣廬城鎮中山村三板橋組附近,一個高高的土墩插著小旗,顯得格外醒目,這裡就是三板橋遺址考古現場。來自廈門大學的考古團隊從今年7月開始,已在這裡忙碌了四個多月。
(三板橋台敦遺址發掘現場)
現場考古發掘負責人、廈門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張聞捷介紹,三板橋遺址分東墩、西墩和北墩三部分,從年代來看主要是新石器時期至商周時期。古人為取水便利,多會選擇「臨水而居」。我省淮河以南河網密布,古代水患頻發,古人選擇水邊居住的同時還會修築高台,在上面生活,因此台墩類遺址非常常見,三板橋遺址就是典型的台墩遺址。「引江濟淮工程不少利用了曾經的古河道,三板橋遺址旁邊就是古河道。」
古人在台墩上繁衍生息,對台墩的規劃布局也相當用心。通過對北墩的發掘,考古人員發現,台墩的中間有建房的遺迹,兩側則有大型的凹坑。「當年的先民應該是居住在台墩中間,兩側作為灰坑,用來傾倒垃圾。」考古專家們還發現,古人在墩台的外圍還挖了一圈壕溝,兩側與古河道正好相連,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防禦性設施。
(廈門大學張聞捷帶領學生在考古現場)
張聞捷介紹,台墩遺址在淮河以南比較普遍,但開展深入考古發掘的不多,學界對台墩的結構、性質、文化序列、面貌都還存有疑問,此次考古發掘填補了學術空白。
用
在三板橋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遺存,揭示了古代安徽人生活的圖景。張聞捷介紹,在北墩,考古人員就發現了包括瓷器、陶器、青銅器在內的可修復器物共200多件,陶片兩百多袋,還有很多動物骨骼。
幾件作為炊具的陶鬲、陶甗個頭還甚為精巧,口徑和今天的大碗差不多。這樣大小的炊具咋做飯?現場專家推測,這些「小個頭」的陶器或許當時不是給一大家人做飯用的,「類似今天一人一個的小火鍋」。
(古人用的蒸籠)
在各種出土器物中,一些器型在之前的考古發掘中罕見,還有一些展示了當時古人高超的技藝。考古專家們在現場發現了兩件陶杯,雖然不甚完整,但通體漆黑,質地堅硬。最為難得的是,胎壁厚度僅兩毫米左右,反映了當時制陶藝人高超的技術水平。
(讓人驚嘆的「蛋殼黑陶」)
專家介紹,這種陶也被稱作「蛋殼黑陶」,被認為是龍山文化的重要代表。「在這裡出土,說明當時江淮之間制陶技藝也受到了外來技術的影響。」
在遺址現場,考古人員還發現了鹿、牛和少量馬、鳥類的骨骼,採集土樣中還發現了稻穀。「說明新石器晚期,這裡已經開始種植水稻了」。
戰
經過前期調查,引江濟淮廬江段沿線分布著多個遺址。在考古發掘中,專家們發現,很多台墩遺址年代相近,分布密集。安徽省考古所領隊余飛帶領團隊正在廬江縣柯坦鎮楊墩遺址進行現場發掘。他介紹,附近一些台墩遺址距離非常近,有的相聚一兩公里,最近的距離只有大約50米左右。
商周時期,江淮之間是古代少數民族——淮夷人活動的重要區域。由於江淮之間銅等礦產資源豐富,這個時期,周王朝不斷南下,與淮夷發生了多次戰爭,在文獻上均有記載。廬江一帶當年是南方銅等礦產北運的主要通道,專家們推測,這些分布密集的台墩很可能還是周人南犯掠奪資源路上的「據點」。
(剛剛開始發掘的楊墩遺址)
專家們還發現,這些台墩遺址有的居住特徵更加明顯,有的台墩則手工業作坊的遺迹更為豐富。「或許不同的台墩也有各自獨特的功能,但這還有待後期考古研究來印證。」
作為古代遺族,淮夷一直非常神秘。在我省此前的考古發掘中,曾在蚌埠雙墩一號墓的隨葬青銅器的銘文中發現了鍾離國的相關信息。鍾離國被認為是淮夷的一支,但考古人員一直沒有發現過淮夷的中心聚落。通過此次大規模考古發掘,考古專家們也期望能尋找到更多的古代遺存,深入揭秘淮夷人的生產生活面貌。
記者:劉媛媛、王素英
編輯:張雪子
主編:周祥新 馮蘭友
TAG:安徽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