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培養公民視覺素養的魅力場
編者按
「共享·交融——2018年全國美術館公共教育年會」日前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70家美術館的業界同行和特邀專家學者圍繞面對當前校外教育機構的挑戰,美術館公共教育如何提升理念,探索館校合作路徑等問題展開交流、探討。其中,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錢初熹的發言由我國美術館公共教育的開端與發展展開,分析了美術館公共教育的現狀與問題,並進行了展望。其觀點具有較強的啟示性,本版特刊發此文,以饗讀者。
轉變:從「象牙塔」到公共課堂
20世紀90年代,我在日本筑波大學攻讀藝術學博士學位時,經常在美術館度過周末和假期。學成歸國不久,上海美術館教育部主任馬楚華邀請我周末到美術館為市民作有關日本設計教育的講座。我得知1999年上海美術館設立了教育部門,從此,美術館教育在上海美術館中的地位得到了應有的保障。上海美術館開展的教育活動主要包括:編輯與發放宣傳期刊《上海美術館之友》,建立專門的網站「上海美術館網站」,舉辦各類講座,開展學術研究與學術沙龍,志願者協作美術館教育人員開展教育活動,設置開放式的電子閱覽室和美術圖書室,開設「美術工作坊」等。由於種種現實原因,當初開展美術館教育的目的主要在於藉助美術館教育,提高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的人來館參觀,並為美術館培養穩定的觀眾群。
2008年6月,當時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藝術博物館教育方向博士學位的楊應時(現為中國美術館教育部副主任)得知我在美術館公共教育方面已有研究成果,欣然推薦我參加「為教育的藝術空間——中美美術館教育研討會」,並作主題發言。這次研討會還設置了兒童工作坊,開展在美術館公共空間中的教育推廣活動。我認為,這一研討會是我國美術館公共教育的里程碑,標誌著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春天」已經到來。
如今,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精神愉悅與藝術修養是自身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美術館日趨關心,利用美術館來提高自己藝術修養的人數不斷增加。近年來,我受邀先後到上海浦東新區市民館、喜馬拉雅美術館、龍美術館、21世紀民生美術館、中華藝術宮等處,以教會上海市民鑒賞美術作品的方法為重點進行了多場講座。許多觀眾聽完講座後都意猶未盡,希望能有進一步學習鑒賞美術作品方法的機會。由此可見,開展以鑒賞美術作品方法為重點的教育推廣活動很有成效。
1997年至2017年這20年間,我個人參與美術館公共教育的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美術館公共教育發展的經緯,也折射出我國美術館辦館理念的重大轉變,即從陳列經典美術作品的「象牙塔」轉變為讓人們能夠直接與美術作品對話、提高藝術修養的公共課堂,美術館已成為大眾接受優質美術教育的獨具魅力的公共場域。
視覺素養培育:現狀與問題
科技進步與傳媒發展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形態,也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進入視覺文化時代以來,無處不在的圖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傳統意義上讀寫能力僅限於識字能力,如今我們需要以不同類型的讀寫能力來閱讀或撰寫不同類型的文本,其中離不開視覺素養。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從事任何一門工作的人都要高度依賴視覺素養,視覺素養已成為全體公民的基本文化素養。
站在培養公民視覺素養的角度,我們來審視美術館公共教育的現狀與問題。近年來,我國各地區的美術館紛紛設置教育部門,積極開展公共教育活動。目前,我國美術館公共教育的主要形式為:1.語音導覽或志願者導覽;2.公共講座;3.藝術體驗工作坊;4.開發美術作品的衍生品等。從總體看,我國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形式仍然缺乏多樣性,大多數教育活動是單向的。各美術館主要採用語音講解、公共講座和宣傳小冊子的方式來傳遞美術知識,尚停留在講解作品的層面。特別是公共講座採用灌輸式的講解方法,在美術知識的傳遞方面過於專業化,對於普通參觀者來說就顯得偏難偏深,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學會美術鑒賞的方法、真正體驗與理解美術作品並切實達到提高視覺素養的目的。
近期,一些美術館為了吸引來館者,引進國內外現當代藝術作品,增強了作品與參觀者之間的互動性。但如果沒有通過公共教育對作品進行深度導覽的話,缺乏對現當代藝術作品解讀技能的來館者僅僅獲得了表層的樂趣,並沒有達到解讀與理解作品的層面,更談不上達到提高視覺素養的目的。
展望:從欣賞者成長為鑒賞者
我們需要轉變美術鑒賞的理念。19世紀和20世紀的現代主義美學家提倡在進行美術鑒賞時,鑒賞者從日常現實生活中脫離出來,與美術作品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以獲得無私利目的的「美感經驗」。20世紀60年代之後,一些學者認為美感經驗並不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經驗,他們提出「藝術體驗」的概念,提倡人們對美術作品的體驗與日常生活以及美術作品產生的歷史情境互相聯繫。
近年來,國外的美術館配合展覽推出了與日常生活以及美術作品產生的歷史情境互相聯繫的公共教育活動。例如,2017年夏季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設置了「五感體驗國寶」的專場,觀眾可以坐在榻榻米上(用當時日常生活的視角)觀賞日本畫家長谷川等伯的作品《松林圖屏風》,並可以聞到松樹的氣味,感受風吹到自己身上,身臨畫家作畫時的情境,從而將對傳統美術作品的體驗與日常生活以及美術作品產生的歷史情境互相聯繫。
我們要積極開展以指導來館者學會美術鑒賞方法為重點的公共教育活動。一方面,在美術館公共講座中增設指導來館者學會藝術體驗方法的講座,指導他們學慣用多種方法鑒賞美術作品,與作品、藝術家互動。另一方面,美術鑒賞學習單是一種易行且有效的公共教育方法,美術館教育部門要結合展覽積極開發幫助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學會美術鑒賞方法的學習單。
此外,美術作品衍生品的開發也應轉變知識灌輸的方法,建議積極開發引導來館者學會美術鑒賞方法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書籍。
目前,各美術館主要採取的是美術館主導的互動模式。其實,館校合作模式有多種,包括「提供者」與「參與者」模式、美術館主導的互動模式以及教師主導的互動模式等。筆者建議美術館與中小學進一步加強合作,為達到提高中小學生視覺素養的目的,根據展覽的特點與中小學生美術鑒賞學習的需求精心設計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的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以提高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效率。
「不在美術館,就在去美術館的路上」。通過開展以培養視覺素養為重點的美術館公共教育,公民從欣賞者成長為鑒賞者,所獲得的視覺素養對於激發情感、陶冶情操、在工作中迸發解決問題的創意,將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30日第4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