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遷對比修昔底德,東西方史學屆宗師的比較,看看他們的共同點

司馬遷對比修昔底德,東西方史學屆宗師的比較,看看他們的共同點

原標題:司馬遷對比修昔底德,東西方史學屆宗師的比較,看看他們的共同點


我們接著說《大歷史視野》這本書,上次對比了孔子和柏拉圖,那麼這一次咱們來說說兩位史學家,修昔底德和司馬遷。


司馬遷咱們都知道,寫了《史記》。他生於公元前145年,在公元前86年去世。修昔底德比他早出生了大約三百年,他的代表作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是關於古希臘歷史的一本經典,也是第一手的權威著作,說的是希臘兩大城邦,雅典和斯巴達爭奪最高權力的故事。修昔底德認為這場大戰是希臘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戰爭,於是他不僅用非常戲劇的手法描述了這場戰爭,還對戰爭中的政治力量進行了透徹的分析。


司馬遷和修昔底德,他們都不是各自國家最早的歷史寫作者。在中國,司馬遷之前已經有《左傳》等歷史書;在希臘,也有希羅多德的《歷史》,這本書要早於修昔底德。但是《史記》和《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對東西方的歷史寫作,還是產生了極大的示範作用,影響了東西方歷史寫作的模式,甚至歷史觀。所以,這二位堪稱是中國和西方歷史學界的兩大宗師。


我們來比較一下司馬遷和修昔底德。先說他們的個人經歷。他們兩個人的命運都很坎坷,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早期曾是雅典的將軍,在輸了一場戰役之後,被放逐了20年;而司馬遷,大家都知道,他被處以宮刑。


再來說說兩人的寫作。在怎樣讓歷史書更有可讀性這個問題上,司馬遷和修昔底德的態度有點相似。兩人都希望保存下偉人們的豐功偉績,他們都熱衷於自己寫對話,再把他們塞進角色的嘴巴里去。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里曾經談到過他的寫作方法,他說他引用的一些演說詞,因為時間久遠,已經很難記得了,所以他的方法是一方面盡量保持接近原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他認為每個場合要求他們說出的話來。」言下之意就是說,他的歷史寫作有一定的主觀發揮成分。



而司馬遷雖然沒明說,但你看看《史記》里的一些細節,比如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商量「沙丘之謀」。這種沒有第三個人在場,當事人又沒有記載留存的絕密對話,司馬遷是怎麼能寫得這麼生動的?那顯然也是有想像和演繹的成分了。這種追求表現效果的寫法,讓兩人的作品都同時兼具了極高的文學價值,引人入勝。


另外,這兩個人對超自然力量都不怎麼感興趣。希羅多德的《歷史》里多次寫到神,但修昔底德卻基本沒有寫過,司馬遷也同樣。還有他們都喜歡做道德評判。最後在歷史觀上,兩個人都相信歷史事件的發生不是隨隨便便的,必定是遵循一定的規律。


雖然有這麼多共同點,司馬遷和修昔底德的差別也同樣明顯。從作品篇幅上看,《史記》是一部長達52萬6千字的作品,篇幅是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四倍。《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中國第一個朝代到作者生活時代的通史,以具體的人物為載體,用精彩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個生動的形象;而修昔底德專註於記述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一件事,把這場「大戰」視為希臘歷史上最重要的事。在他看來,這場大戰不僅是對希臘控制權的爭奪,也是一場對立政治體系之間的戰爭,是民主制的雅典與寡頭制的斯巴達之間的體制之爭。尤其難得的是,作為雅典人的修昔底德沒有預設立場,而是儘可能以中立客觀的視角,分析正確或錯誤使用政治力量,會如何影響城邦的興亡。



在寫作的側重上,中國史書強調的是「發生了什麼」,而希臘史學家們既想探究發生了什麼,又想知道發生的原因。在寫作的目的方面,本書中把這個章節命名為「以史為鑒」,也就是說,他認為司馬遷和修昔底德都希望通過展示歷史來傳達某種道德教化,而修昔底德的著眼點是宏觀層面的,把力氣花在了剖析得失成敗上,試圖尋找某種普遍性的規律。用本書作者的話來說,修昔底德「給出的道德教化是針對政治領袖而言的。」而司馬遷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記述歷史人物的生活,來提供一種範例或是警示,傳遞針對每個人的道德教化。在作者看來,這是司馬遷與這位希臘同行最大的不同。



司馬遷和修昔底德,分別開創了東西方歷史書寫的範例。《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的寫法,影響了後代的中國史書,特別是歷朝歷代的「正史」。作為《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記》開創的套路,在之後兩千多年中基本都被沿用了下來。而修昔底德這種用「研究」的態度來寫歷史的思路,也對今天的西方歷史學產生著影響。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明朝滅亡三大困局,這次來說說最後一個,平不掉的黨爭
耶路撒冷的故事,多到講不完,耶路撒冷流的血,也是多到說不完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