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吃出來的病,這樣灸回去!

吃出來的病,這樣灸回去!

一、8成胃病都是吃出來的!

如今,胃病患者越來越多。對此,專家表示:現代人的胃病有8成是吃出來的!統計發現,多數胃病患者都存在一種或幾種不良飲食習慣:

1

吃得太撐

生在美食大國,很多吃貨誓以嘗盡天下美食為己任,每次都吃到撐。

暴飲暴食易導致急性胃擴張,誘發急性胃腸炎、急性胃潰瘍穿孔等疾病。

2

吃得太少

為了保持身材,過度節食,常常餓得前胸貼後背。

節食使胃部長期「干磨」,胃的運轉能力隨之下降,同時,過多的胃酸會侵蝕胃、十二指腸粘膜,導致消化性潰瘍,還會使腸液分泌和蠕動受到抑制,出現腹脹、便秘等癥狀。

3

饑飽無常

上班族常常不吃早飯,隨便應付午飯,甚至用零食替代正餐。等到了晚上,恨不能把一天的營養都集中在晚飯補充,甚至睡覺前還要吃宵夜。

飢一頓飽一頓,胃真的好受傷!

4

飲食不潔

長期吃外賣,而外賣的最大問題是什麼?——衛生問題!食物不潔,餐具不潔,使得幽門螺桿菌黏附其上。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誘因,在潰瘍病人中,該菌的檢出率高達70~90%,其最可怕之處在於:致胃癌!

5

貪食生冷

胃喜暖惡寒,特別害怕生冷寒涼食物。偏偏有些人把一年四季都過成了夏季,冰鎮飲料、冰淇淋、水果等,一天不落。

這些食物都帶著寒氣,直接傷及胃陽。

6

吸煙喝酒

吸煙不光傷肺,對胃的損傷也很大,比如:收縮血管,使胃黏膜的血液供給減少;讓胃的進口變得鬆弛,致使腐蝕性膽汁反流到胃裡;加速胃酸分泌,腐蝕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風險……

至於喝酒就更不用說了,直接傷害胃粘膜,引起胃出血。

二、胃有病:牽一髮而動全身

《黃帝內經》有云: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可見,胃作為飲食營養消化吸收的第一線,對於維繫整體生命現象的正常運作,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所以,胃病的危害,從來就不僅止於胃,它牽涉很多臟腑,堪稱「牽一髮而動全身」。

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互為表裡,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給人體帶來諸多危害。

以女性為例,脾胃出問題,直接影響女性一生的4個關鍵時期(經、孕、產、乳):

經——血海空虛,月經稀少或閉經;

孕——無以養胎,導致胎動不安、胎萎不長、妊娠水腫、墮胎小產等;

產——難產、惡露不絕、產後發熱;

乳——乳汁不足。

此外,還會導致各種婦科疾病、影響睡眠(胃不和則寢不安)、影響顏值(面色無華)等。

很多女性不是這裡不舒服,就是那裡不舒服,去醫院又查不出個所以然,建議從本查起,看看病根兒是不是在脾胃?

說白了,養生先養胃,脾胃好了,氣血足了,身體強壯,自能長命。

三、好胃活百歲,養生必灸胃!

很多胃病患者總是常年服用胃藥。殊不知,「是葯三分毒」,許多藥物本身就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傷胃黏膜,還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以及人體抗過敏能力變差等副作用,等於「一邊補水一邊漏水」。

俗話說「胃病靠養不靠治」,對付胃病,可千萬別把希望寄托在西醫西藥上,慢慢調養才是根本出路。

尤其吃出來的胃病,大抵脫離不了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寒」,胃陽虛——過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積於中,陽氣被遏;

二是「虛」,胃氣虛——飲食不節,中焦失運,內蘊濕熱,氣機阻滯。

而這兩種情況尤其適合用艾灸來「養」——因為艾灸的特長就在於溫通調補,最適合虛寒之症!

具體來說,艾灸養胃,具有以下效果:

1

補充胃陽

胃陽不足常表現為:胃脘冷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癥狀。

「十個胃病九個寒」,很多胃病患者犯病時,喜歡用熱水袋捂住胃部。然而,熱水袋的熱力只能停留在皮膚表面,調理胃寒,最適宜的方法莫過於艾灸。因為艾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溫補陽氣、散除寒濕。

2

壯大胃氣

《景岳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

如果把身體比作一家企業,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持續盈利,而脾胃負責受納、腐熟、消化、吸收水谷,也好比在持續盈利。胃氣虛了,就代表著盈利能力出了問題。

艾灸可以調暢氣機,壯大胃氣——「得胃氣者生」。

3

增強胃動力

艾灸具有雙向調整的作用,不僅能使胃痙攣趨於弛緩、胃蠕動強者趨於減弱,還能使胃蠕動弱者趨於增強,提高胃動力,促進消化。

4

提高免疫力

艾灸在修復胃腸粘膜、恢復腸胃功能的同時,還能提高胃腸整體的免疫抵抗機制,為疾病的康復打下基礎——達到「治一病而惠全身」的效果。

5

殺滅細菌

幽門螺旋桿菌可致胃癌,但是藥物很難徹底殺滅幽門螺桿菌,因為這種細菌必須結合抑制胃酸治療,而人只要吃進任何食物都會刺激胃酸分泌,影響藥效。

艾草的根莖和葉子里都含有可揮發的芳香油,經過熏烤以後,可以有效殺滅多種病菌。

因此,對於幽門螺桿菌特別適合採用艾灸:一則,艾灸的藥性完全不受胃酸干擾;二則,艾火具有超強的滲透性,它可以讓藥物有效成分直抵病灶,殺滅隱藏在胃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幽門螺桿菌,並阻遏其繁殖。細菌無法繼續作惡,胃黏膜就會迅速修復,就不會進一步惡化為胃癌。

四、如何將吃出來的胃病灸回去?

1

胃陽虛

脾俞、胃俞:脾和胃的背俞穴,是陽氣進入脾胃的通道,調理胃寒首先要灸它們。

中脘:別名胃脘,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穴位下面正好是胃體中部,艾灸中脘,可以補充胃陽,化濕降逆。

神闕:藥物吸收度高,加上靠近胃腸,常灸可補中焦虛寒。

關元:相當於腹部的閥門,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不泄漏,艾灸散發的溫陽之氣可以通過關元送入小腹,循行全身。

足三里:胃經要穴,補脾健胃、生髮胃氣、增強免疫,艾灸此穴對因受寒或飲食所傷引起的胃痛起到緩解效果。

2

胃氣虛

針對胃氣虛,著重灸透「健胃三劍客」:上脘、中脘、下脘。「它們」在胃部形成一條線,相當於脾胃的衛士,灸透它們可直接調補胃氣,對於其他與脾胃有關的疾病也有很好地防禦和治療作用。

上脘: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賁門相對應,賁門就是食管,是食物進入胃的通道。對於吃得太快、太飽,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的胃脹、嘔吐、打嗝等,艾灸上脘有很好的療效。

中脘:

中脘在胃的中部,佔據了胃的主體部分,因此對於脾胃疾病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理所當然地成為脾胃病的常用穴。

現代研究發現,刺激中脘之後,胃的蠕動會增強,表現為幽門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因此,艾灸中脘可用於緩解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胃、十二指腸疾病,還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

下脘:

下脘在胃的底部,胃和小腸連接的轉變處。胃只負責對食物進行粗加工,好比我們榨果汁,先用刀將水果切成大塊,再放到攪拌機當中,胃就相當於這把刀,真正的消化過程在小腸中完成。

下脘位於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處。對於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導致的腹脹、胃痛、嘔吐等,有很好的消積化滯的作用。而且,因為它在胃的下部,對於因為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癥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中醫治療講究辨證施治,胃病多伴有消化不良、胃脹氣等癥狀,此時還應針對癥狀搭配不同的穴位。具體如下:

消化不良:大陵、四縫

大陵:被譽為「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動力。

四縫: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凡是消化不良,都可艾灸四縫解決。

胃脹氣:內關、足三里

內關:寬胸理氣,和胃降逆,胃脹或者食物梗在胸口下不去時,艾灸此穴,氣機立馬通暢。

足三里:適用於一切腸胃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胃脹胃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手上1個點=2種葯:速效救心丸和安眠藥
夜尿多意味著早衰嗎?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