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婚姻當中,為何非要講究「門當戶對」?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代婚姻當中,為何非要講究「門當戶對」?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原標題:古代婚姻當中,為何非要講究「門當戶對」?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如今很多年輕男女,在選擇未來另一半時,雖然也會考慮父母的意見,但最終決定權是在自己手中,有種「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感覺,通過自由戀愛而走入婚姻殿堂。古代則不同,待字閨中的女子,儘管所謂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略顯誇張,但自由戀愛的情況極少,甚至萬里挑一。


古人對孝道非常看重,凡事必須聽從父母安排,如此才能體現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包括終身大事。通常來說,若子女長大成人,到了該成家的年紀,父母會托鄉里知名的媒婆,幫忙物色靠譜的對象,其他條件都好商量,但雙方一定是門當戶對。


即使委託方什麼也不說,作為專業人士,媒婆心裡也非常清楚,謹記「門當戶對」之原則。古代婚姻當中,為兒子找媳婦也好,替女兒尋夫君也罷,為何非要講究「門當戶對」呢?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代不少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有關門當戶對的記載,比如明朝《拍案驚奇》一書寫道:「滿生與朱氏門當戶對,年貌相當,你敬我愛,如膠似漆。」古時候建築物,包括尋常百姓的大門前,一般會放置兩個石墩,一方面是為了美觀,另一方面能反映出家境情況,這兩個石墩被稱為「門當」。


「戶對」又是什麼東西呢?查閱資料得知,古代官吏所住的宅邸,門楣兩側往往會有磚雕或木雕,而且根據官銜和職位設置,不能隨心所欲。文官通常為圓柱形,武官則是方形、六邊形,內行人只要通過觀察「戶對」,就能判斷出房屋主人的身份。


綜上所述,在媒婆為雙方牽橋搭線之前,一定會先弄清他們的「門當」和「戶對」,如果家境與地位相當,才能繼續撮合,否則不會亂牽線。以現代眼光看來,封建社會中的門當戶對,帶有明顯等級觀念,窮小子很難娶富家千金,出身寒門女子想嫁入豪門也非常困難。



其實,從某方面來說,古代門當戶對的婚姻比較穩定,為何這麼說呢?對於女方來說,父母無比希望女兒出嫁後生活幸福,假如讓他嫁給條件比自己差太多之人,吃苦在所難免;若嫁到條件太優越的權貴之家,屬於攀高枝,以後女兒很可能受氣,日子自然不好過。


對於男方來說,娶妻也十分看重門第出身,如果迎娶身份相對尊貴女子為妻,也會出現問題。就像古代的駙馬,看似風光無比,其實有苦難言,公主通情達理還好,若公主刁蠻任性,別說孝順公婆了,公婆還得向她請安,駙馬內心十分憋屈,卻又不敢對公主怎麼樣。

無論史書記載,還是在一些歷史劇中,大臣之間相互聯姻,窮小子迎娶白富美的情況,在古代十分罕見,可見「門當戶對」在古人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小編覺得,隨著時代發展,「門當戶對」應該賦予新的含義,即雙方三觀差不多,有共同語言和奮鬥目標,這樣的愛情才能長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學界的007 的精彩文章:

公主得知駙馬納妾氣憤不已,隨後卻轉怒為喜,並由此產生一成語
此人官至兩江總督,深得康熙信任,卻因母親的5個字被處死

TAG:史學界的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