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們的電視連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盧暘 劉雪峰
《音樂周報》編者按:上世紀80年代末期,在電視機前觀看古典音樂會,對國人來說還是全新體驗,尤其是觀看已有近半個世紀的年度音樂盛會——維也納新年音樂會。1986年,中央電視台獲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電視播出權,並在1987年春天錄播了由指揮大師卡拉揚執棒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1989年實現衛星同步直播。如今,中國的電視觀眾已習慣了在施特勞斯家族悠揚美妙的樂曲中迎接新年的到來。
央視直播:在施特勞斯樂曲中迎接新年
文/盧暘
新鮮——沒聽過這麼輕快美妙的音樂
《音樂周報》在1987年1月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1986年1月4日開業的北京音樂廳,開創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音樂會演出活動的最高紀錄。在營業的335天內,各種音樂會演出318場,上座率達98%,觀眾38萬人次。」這組數據從側面可以說明,文藝演出資源相對匱乏的上世紀80年代,人們對高雅藝術的渴求。但是,那個年代有條件走進高雅藝術殿堂欣賞藝術的人,畢竟鳳毛麟角。
1979年1月,中央電視台開辦《外國文藝》欄目,介紹音樂、美術、舞蹈等國外優秀文藝作品。1987年,該欄目引進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作為特別節目,在當年春天播出。音樂會的轉播在國內音樂界、文藝界引起巨大反響。「當時就覺得,沒聽過這麼輕快美妙的音樂會。後來有一次,因為身邊沒有舞伴,我甚至抱起椅子就跳起舞來了。」1987年,中央電視台主持人王雪純在家裡和全家人一起觀看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轉播。指揮家卞祖善也在家中觀看了音樂會實況,深受啟發,「沒想到圓舞曲、波爾卡這些所謂的小品,可以演奏得如此美妙。卡拉揚爐火純青、揮灑自如的指揮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品位。它不是平靜的三拍,而是有彈性的,第二拍總好像晚那麼一點點,風格鮮明,非常有韻味。對比之下,我們自己的演奏就不是那個味道了。」
1985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成為僅次於日本的世界第二大電視機生產大國。但是,由於受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2台和0.8台。「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上了大學,我才在老師家看到卡拉揚指揮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錄像,這也是我第一次觀看卡拉揚的,演出視頻。音樂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音樂處理上的細節,卡拉揚的指揮動作、著裝甚至表情,都對我產生很大影響。」指揮家李心草說。
來源:唱片封面
經典——卡拉揚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
「到1986年,馬澤爾指揮了7次新年音樂會,雖然作為維也納新的寵兒勢頭不減,全球反響卻越來越平淡,唱片銷量也呈下降趨勢。」音樂之友創始人、樂評人劉雪楓在著作《音符上的奧地利》中介紹,1987年的重大改革不僅請出卡拉揚執棒,而且還做出了每年更換指揮的決定,同時在曲目上也做了擴展的嘗試,開始逐漸引入施特勞斯家族以外的作曲家作品。
1987年是79歲的卡拉揚第一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引起了全球關注,也成為國內古典音樂愛好者心中永遠的經典。前期準備時卡拉揚投入了極大精力,不僅參與了節目的安排,還對傳統的電視轉播進行了考慮,設計了特別的芭蕾舞動作,並說服負責人,在這次電視轉播中,也表現一下皇家西班牙騎術學校。
音樂會上,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凱瑟琳·巴特爾以夜鶯一般的嗓音演唱了《春之聲圓舞曲》,《皇帝圓舞曲》和《藍色多瑙河》搭配著輕盈飄逸的芭蕾舞,《可愛的安娜》波爾卡以馬術表演相襯。當最後一曲《拉德茨基進行曲》奏響時,觀眾情不自禁地和著拍子鼓掌。此時卡拉揚轉過身來,指揮觀眾如何鼓掌能更好地配合音樂。自那以後,《拉德茨基進行曲》成了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曲目。
來源:現場拍攝
音樂會後,卡拉揚精疲力盡,但卻顯現出鮮有的幸福和滿足感,「從第一拍開始,樂隊和我就是同心同德的。關於約翰·施特勞斯,我該說什麼呢?他已融化在我們的血液里。」而他的妻子埃列特後來深情地說,「這是卡拉揚最後一次站在金色大廳這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指揮台上,將他對華爾茲、波爾卡、進行曲的全部情感獻給熱愛他的觀眾。」
突破——1989年首次直播音樂會
經過1987年、1988年兩年的錄播,1989年,中央電視台開始用衛星同步直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盛況,由指揮家袁方擔任音樂顧問,後由卞祖善接任。「欄目組前後忙碌了幾個月,順利完成元旦的直播工作。這是自80年代中央電視台體育賽事轉播後,頭一次直播音樂會的實況。」電視節目導演聶小華回憶。
1989年1月3日,《人民日報》對這場史無前例的直播這樣描述:「元旦夜晚,通過衛星傳送,中央電視台首次現場直播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數以億計的中國觀眾,彷彿置身於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金色大廳之中,直接欣賞了由卡洛斯·克萊伯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約翰·施特勞斯和約瑟夫·施特勞斯兄弟及老約翰·施特勞斯的11首樂曲。」在這篇題為《約翰·施特勞斯的魅力——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感後》的文章中,作者魏廷格還評價道,「這個先例開得好,高水平音樂會給予人們的美的享受、心靈的啟迪、情操的陶冶,是不可替代的。我想,欣賞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我們一定對此有了更深切的感觸。」
唱片內頁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是奧地利的品牌,但央視的直播將它變為了自己的一個品牌。因為觀眾很喜歡,央視當時就決定把這個節目繼續辦下去。欄目音樂顧問卞祖善介紹,1994年起,央視衛星直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業務有所突破和創新,特別派遣報道小組(包括編導、攝像及主持人等)前往維也納,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和排練現場,以及奧地利的風情進行實地採訪。從前方發回北京的信息穿插在新年音樂會的開場前和中場休息的時段,從而使觀眾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走得更近了。
轉眼間,央視播放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已有31年。今天的觀眾在享受美妙音樂的同時,早不會像當年王雪純那樣,激動得抱著椅子起舞了。改革開放40年,電視機從黑白到彩色,再到液晶、智能。科學技術的進步,實現物質生活的飛躍式發展,更為人們精神食糧的汲取提供了更多途徑與可能。走過文藝一度匱乏的年月,我國迎來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代。
從1987年開始的古典音樂夢想
文/劉雪峰
1987年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是我看的第一次轉播,當時正在北大讀研究生,我們單元有一台彩色電視機。說起來真是緣分,因為我們這些住在一個單元的研究生來自三個系,大家居然慢慢養成了一個共同愛好,就是熱愛古典音樂。我不想說主要是因為我的原因,但實際上央視第一次轉播的消息還是心理學系同學告訴我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是第一次全球轉播,第一次每年選一位最偉大的指揮家執棒,而且號稱盡量做到不重複。當時的感覺就是一個城市或一個樂團的事情一下子就上升為全世界的事情了。
其實在那個年代,通過電視看到如此高水平的音樂會現場,是非常稀有的事情,比看音樂會現場還要難。我在大學時期到上研究生,只要是有高水平的特別是歐美樂團訪華演出,我都會去想法設法排隊買票。最大的遺憾是,1979年與卡拉揚率柏林愛樂樂團訪華音樂會失之交臂,當時我已經在北京了,卻因為消息閉塞而錯過。
1987年元旦的金色大廳,卡拉揚明顯老態龍鍾,不過比起我見到的他所有的照片,他此時的樣子不僅慈祥,而且已經臻於「知天命」的境界,動作不大,卻是直接影響到音樂的深度了。可以這麼說,以約翰·施特勞斯家族為代表的維也納「通俗音樂」從來沒有被如此飽含音樂性和結構性地表現過,以至於直到今天,我都認為卡拉揚的1987和小克萊伯的1989都是無法逾越的經典。
唱片內頁
也正是從1987年的這次轉播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一年一度的電視轉播,開始對古典音樂逐漸消除距離感和陌生感。隨著年復一年的收看電視、購買唱片,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實現自己從1987年就開始萌生的夢想,陸續走進新年音樂會現場,甚至在錄像製品中尋覓自己的身影。一晃30多年過去了,無論是錄音還是錄像,這一屆新年音樂會都是我經常聽經常看的,我當然也永遠不會忘記當時看電視轉播時的那種激動和幸福感。
[Doc]key=維也納新年音樂會[/Doc]
※HTC U12+智能手機音質測評報告Soomal
※Massdrop/Nuforce EDC3 三單元動鐵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Soomal
TAG:Soomal數碼多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