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親子關係,到底什麼樣?
文|羅憶
本文由:一讀(ID:iiiread)
前段時間,皮克斯的最新中國風動畫短片《包寶寶》火了。它不到8分鐘,而且沒有一句台詞,卻惹得一眾網友感動落淚。
短片講述了一位「空巢媽媽」和包子寶寶之間的溫情故事,通過誇張的卡通化人物,描繪了母子之間深刻又脆弱的情感:分離撕裂了母親,而愛束縛了孩子。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媽媽堵在門口,為了阻止包寶寶和金髮女友離家,一口吞下了包寶寶……「愛你愛到吃掉你」,這其中飽含了媽媽在面對孩子長大離家、自立門戶時的落寞和心酸。可是,對孩子而言,這份愛似乎太過沉重了。
一段健康且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有分寸、有距離感的,是親而不密、孝而不順,是看似隨意卻又彼此在意,是各自獨立而心在一起,是我理解你的不容易、你也成全我的自由任性。
1
請不要為了我好
而是對我好
還記得不久之前,那個跳江自殺的浙大博士嗎?26歲的他,是別人眼中的「天子驕子」,可沒有人知道,他過得並不快樂。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夠做自己,甚至對媽媽說出「只願下輩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讓您受傷」這樣的話……
這一起悲劇,只是當今社會失敗的家庭教育的一個縮影。大多數父母都喜歡懂事聽話的孩子,喜歡成績好、愛讀書的孩子,喜歡沿著既定軌道向前走的孩子。
在父母眼中,最理想的一生就是:小時候要聽話,不哭不鬧;上學後要成績好,考個好大學、好專業;畢業後考公務員、當老師,端上「鐵飯碗」;工作兩年後相親戀愛,結婚生子……更有甚者,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強加於孩子身上,鞭策孩子去完成他們未完成的夢想。
可父母好像忘了問,孩子想不想要這樣的一生,也忘記了,若孩子不懂與世界如何相處,所有的「優生教育」都是徒勞。
《無聲告白》一書中,那個叫莉迪亞的女孩,死在了全書開篇。她美麗可愛,成績優異,深得父母疼愛,卻在一個大家都沉沉睡去的深夜裡,一步步走向湖面,最後落水而死。
在莉迪亞死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她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私以為寶貝女兒是被人謀殺了。卻從來沒有意識到,正是他們親手用宿命式的重擔,塑造了一個鋼鐵般的牢籠,把女兒圈養起來,逼得喘不過氣來:
母親沒能成為醫生,所以一廂情願認為莉迪亞極有生物天賦,一定會進入哈佛,成為最優秀的女醫生;父親一輩子找不到社會認同感,所以盼望莉迪亞成為學校里的社交明星,成為他的驕傲……
然而,對於女兒內心百轉千回的痛苦和掙扎,父母始終後知後覺,錯把沉默的抵抗當做溫順聽話,把不合群、被排擠當做靜心學習的好時機,把考試的失誤當做是不夠努力……
這樣的父母,大概比比皆是:習慣了用血緣緊緊捆住孩子,用要求來表達愛,用失望來施加壓力,只在孩子拿到優異成績單時,才會不吝嗇地露出一絲笑容。
於是等到孩子意識覺醒,大多都會陷入迷茫困惑、不知所措中。在突如其來的失業、失戀、人際交往受挫等重創面前,備受打擊,一蹶不振,甚至走上不歸路。
多少父母,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干涉著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殊不知,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他們期待的是以「我」為中心的「對我好」,是平等的心理交流和適可而止的幫助,而不是以「你」為中心的「為我好」。
2
請不要為我而活
而是為自己活
在《我家那小子》節目中,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就因對兒子密不透風的控制和讓人窒息的愛,被網友瘋狂吐槽「你是憑實力讓兒子單身的」。
她每天都會給兒子榨兩瓶果汁,晚上必須把空瓶帶回家,證明他喝完了;不讓兒子做飯,也不讓在外面吃,跟著兒子跑劇組,兒子在哪兒她在哪兒;不讓兒子接古裝戲和武打戲,因為她不想看到兒子被人打;了解兒子的每一段感情,並且會加以干涉;不僅會看兒子發的微博,全面監控一言一行,還會催促威脅:「你要不寫,我就抄你博客去!」
朱雨辰就這樣活了39年,他想過反抗,也跟他媽大吵過:「你這樣會把我搞死!」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可他媽媽並不認為自己在控制孩子,只是太愛兒子了,一切以兒子為中心。連她自己都說:
你看,當一個媽媽完全為了孩子而活時,會有多麼悲哀,既束縛了孩子,也失去了自我。更悲哀的是,當一個媽媽為了家庭勞心勞力,付出了全部心血,甚至拋棄了自己的夢想時,到頭來非但得不到孩子的感恩,還有可能會被孩子嫌棄。
在那篇曾經一篇文章《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中,一個十歲的小孩,用稚嫩的字體這樣寫到:
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她什麼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裡亂七八糟的,到處不幹凈。她明明什麼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說都是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不會,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會,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羨慕死了,可是她什麼都不會。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看到這裡,每個媽媽都一定非常痛心吧?誰想成為孩子口中的「沒用的中年婦女」呢?所以,越是當了媽媽的女人,越是要活出精彩的人生。去往心心念念的地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追求心中的夢想,去實現自我的價值!
只有媽媽昂首闊步走在前面,鬥志昂揚地活出自己,才能成為孩子心中的榜樣,才能讓他安心跟在身後,努力向前看齊,成為更好的人!
3
對父母最好的愛
是孝而不順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出於一種本能。儘管分寸把控得不太理想,過程不太盡如人意,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無私和偉大。畢竟,就像韓劇《請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說的,他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
因此,培養良好的家庭關係,是父母和孩子雙方需要共同學習的一個課題。
而為人子女,對父母最好的回應,是孝而不順。一段婚姻幸福的前提,也是孝而不順。
郭曉冬和程莉莎的浪漫愛情故事,一直為網友津津樂道。他們恩愛如蜜的背後,其實也有過一段小插曲。程莉莎發過這樣一條微博:
吃瓜群眾紛紛表示羨慕,她有個明事理的婆婆。是啊,幸好她有一個明事理的婆婆。
否則,試想一下,一個像郭曉冬一樣,認為「我媽都是對的,錯了也是對的,所以你要讓著我媽」,這樣「愚孝」的老公,會給婚姻生活帶來多大的災難?
一個正常的家庭關係排序本應是:夫妻關係第一位,親子關係第二位,與父母的關係第三位。可很多人在結婚成家後,深受愚孝思想的影響,把本該美滿的婚姻,推上了岌岌可危的境地,置自己於不仁、置愛人於不顧……
而一個成年人對待父母,不僅要孝順,更要管理。做一個獨立的大人,用平等的視角與父母相處,尊重他們的建議,也表達自己的態度。
回想一下,我們身邊那些從小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孩子,有多少成長為了沒有主見的「巨嬰」,又有多少變成了只聽媽媽的話、卻委屈了老婆的男人?
而那些從小就獨立、做事認真靠譜的孩子,在與父母打太極式的較量中,往往能通過溝通和智慧,有效避免大部分的干涉和反對。
孝而不順,才是最好的孝順。
4
希望我們互相尊重
又彼此獨立
網上流傳這樣一段話:「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這註定是每個父母都需要學會接受的一場「小別離」,也註定是每個孩子都要直面的一次人生挑戰。
你初次為人父母,我初次為人子女,我們會有摩擦和隔閡、會意見相左、會忘了替對方考慮、會有短暫的分離,這些都沒關係,我們一起為了營造最好的親子關係,不斷改進、慢慢努力。
而最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互相尊重、彼此獨立,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里送給嗯哼的那首詩一樣: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
最好的親子關係,也應該像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那樣: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孝而不順,是你給我恰到好處的愛、不費力的付出、得體的退出,而我回報你同等的感恩與尊重。
※娃愛吃糖還磨蹭,我家爸爸有妙招!
※孩子,下次你給爸爸考個零分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