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富察晨楓說八旗

富察晨楓說八旗

編者註:我們的民俗專家福察晨楓先生自這期開始,發表細說八旗,因為福察晨楓先生年齡較大,不會用電腦編輯文章,而就用手機打字寫文章,所以每篇文章字元受到限制。細說八旗一文,分四期寫完。

富察晨楓先生還寫有烏拉地區漢八旗、打牲烏拉漢八旗,

為大家閱讀完整,將有關八旗的文章合放一起,推出此完整版。

「細說八旗」

(一)

牛錄製度的形成

八旗制度的形成,是一個複雜和漫長的過程。八旗制度是由後金以前女真人「牛錄製」發展進化而來。初期僅應於建州女真部落的狩獵生產的管理形式,後被海西、東海女真等許多部落之中而廣泛應用。

「牛錄」是滿語「箭」的意思,「額真」是每一牛錄的首領,「牛錄額真」就是每一牛錄的首領,合起來的本意是「箭主」之意。後來演變成官名。初期是一種狩獵生產的管理形式,後來逐步演變成一種軍事、行政與生產三合一的新型政治制度。

早在明初,努而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孟特穆,生不詳,故於明萬曆24羊,即1433年)就有了自已的軍隊織組,名稱「三軍組織」,即左、中、右三軍。1596年,努爾哈赤將三軍改為四個兵種,即環刀軍、鐵鎚軍、赤串軍和能射軍,並用不同顏色的旗做為某一軍的標識。這實際上就是四旗、八旗的雛形。

在沒建牛錄製之前,女真人因狩獵生產的欲求,出現了「達」(頭領)不聽令,兵不從命隨心所欲漫無紀律的混亂局面。牛錄製開始是建立在各村寨為單位的狩獵組織。每十人為一牛錄,設一名「牛錄額真」(箭主)。後來逐步滲入軍事方面,由於人(兵)員不斷增加,努爾哈赤規定每一牛錄定編為300人,而且不止為一個牛錄單位。此事的牛錄製度己不局限於狩獵活動,而是實用于軍事話動了。

牛錄製度的產生,使女真人在狩獵生產與生活方面在「質」與「量」的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

「細說八旗」

(二)

八旗制度的演化形成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努爾哈赤根椐牛錄製在狩獵生產中的一些不足,在行進方位的形制中,創建了「固山」(即旗)編製。因牛錄製的創建,許多外地獵勇涌躍加盟。人員的猛增,使原來一村一寨的牛錄製己遠遠不適用於大規模的狩獵要求。努爾哈赤審時度勢創建了「固山制」。

固山(旗)制是:所有參與的狩獵者,均按圍場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按不同顏色的旗幟排位進行。每一方位由「圍翼」一個執掌旗幟,北方為黃色旗,東方為白色旗,南方為藍色旗,西方為紅色旗。努爾哈赤習慣於站在北方位置居高臨下,掌管黃色族,指揮整個狩獵的全局。從此出現了「整四旗」的編製。黃、紅、藍、白四色旗中間都是統一的龍的圖案,象徵著吉祥與天意。「黃」與「皇」是同音,這時的努爾哈赤就懷有鴻鵠之志的雄心大略了。

1615年,努爾哈赤根據人丁增長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在原整四旗的基礎上又增設四旗,即鑲黃、鑲紅、鑲藍和鑲白四旗。後增設的四旗在原整四旗的基礎上鑲了邊穗。紅旗鑲白邊,餘下三旗均鑲紅邊。旗中龍的圖案也作了調整:黃白二色旗為藍色龍,紅旗黃龍,藍旗為紅色龍。

八旗的方位布局在瀋陽故宮崇政殿前和京八旗布防上都嚴格按照固山制狩獵的方位布防一模一樣。

「細說八旗」

(三)

八旗的編製

八旗體制形成後,原有的牛錄除仍設牛錄額真外,又額外增加「代子」(助手)二人,章京(主管鄉村諸事事宜的武職官員)四人,領催(主管文書諸事的撥什庫)四人。由章京將一牛錄的三百人(包括少量家眷)分屯定居,以使管理。實行「有事同辦,遠行同出」的行政、軍事、生產三位一體的組織形式。又在此基礎上,將五個牛錄編成一個甲喇,設一頭領甲喇額真。將五個甲喇編成一隊仍稱固山額真(旗主),固山額真下設左右兩名助手,稱「梅勒額真」。

八旗中,努爾哈赤為最高統帥,領正黃、鑲黃二旗,次子代善領整紅、鑲紅二旗,五子莽古爾泰領整藍旗,八子皇太極領鑲白旗,長孫杜度領整白旗,侄阿敏(舒爾哈齊之子)領整白旗。

進關後的第十七個年頭(順治十八年,1660年)改固山額真為漢稱制的「都統」,梅勒額真為「副都統」。職掌一個旗的生產、戶口、軍事或教養等事宜。又在各地設置了將軍、都統和協領等地方駐防八旗。將軍為地方的最高長官,不直接管理旗務事宜,副都統屬於直接主管八旗內務行政的最高長官,是輔佐將軍的助手。

這是一支努爾哈赤家族的武裝為量。八旗武裝以騎兵為主,也是一支訓練有素、賞罰分明、有著極強戰鬥為的軍隊。

「細說八旗」

(四)

蒙漢八旗的設立

和八旗排序

1626年,努爾哈赤病故,由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他效紡明朝的官制,設立六部,並廢除太祖時由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自己組成的四大貝勒共理政務的制度,強化了中央集權制。自領兩黃一藍三旗,當時稱這三旗為上三旗。

1635年,皇太極始設蒙古八旗。七年後的1642年,又增設漢軍八旗,滿蒙漢三軍共24旗,統稱「八旗體系」。順治年間,又將上三旗作了調整,將整藍旗由上三旗降為下五旗,而將整白旗調為上三旗,上三旗因是皇上親領,故稱「上」(皇上之意),其餘下五族則由諸王和貝勒分領,故稱下五旗。

八旗兵除了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駐防八旗外,這就是「打牲烏拉八旗」。下設「狩獵八旗」和「採珠八旗」等專項旗種。它是一個以打牲朝貢為宗旨的旗人團體,歸屬打牲烏拉總管專屬衙門,駐地設在今吉林市龍譚區烏拉街滿族鎮。

八旗的五行排序:兩黃旗占坎位(北方),取土克水。兩白旗占震位(東方),取金克木。兩藍旗占離位(南方),取水克火。兩紅旗占兌位(西方),取火克金。這種格局在努爾哈赤在狩獵編隊、瀋陽故宮大政殿前十王亭以及京旗部隊的駐防,幾乎是一層不變的。

瀋陽故宮大政殿前的十王亭是這樣排列:左側,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和整藍旗亭。右側:右翼王亭、整黃旗亭、整紅旗亭、鑲紅旗亭和鑲藍旗亭。

北京京旗駐防:北面德勝門東側鑲黃旗,西側整黃旗。東側東直門北側整白旗,南側鑲白旗。南面整藍旗居東,鑲藍旗居西。西面鑲紅旗居南,整紅旗居北。

八旗排序:努爾哈赤時期是:整黃旗,鑲黃旗,整紅旗,鑲紅旗,鑲藍,整藍,整白旗和鑲白旗。

到皇太極後期作了一些調整:鑲黃旗,整黃旗,整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整藍旗,整白旗和鑲白旗。這個順序一直到清未。

「打牲烏拉的漢八旗」(上)

順治十四年(1657),清政府正式宣布成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為了擴充貢鮮人力,除了大批旗人攜眷來到烏拉地方外,一大批漢人也被差撥到打牲烏拉,並編入打牲烏拉漢軍八旗,這批漢人,大部分來自山東登州府的萊陽縣。

一、來自萊陽縣盧家莊的盧姓,在順治八年(1651)差撥到打牲烏拉,卜居盧屯(今烏拉亍滿族鎮盧屯村),編入打牲烏拉協領衙門新漢軍廂白旗。

二、來自萊陽縣馬格庄的萬姓漢民,順治二年(1645),命遷打牲烏拉城,卜居萬屯(今烏拉亍滿族鎮萬屯村),編八打牲朝貢採珠八旗新漢軍廂紅旗。

三、漢人謝姓,祖藉萊陽。順治三年(1646),因撥民遷到打牲烏拉城,卜居舊亍(今烏拉亍滿族鎮舊亍村),編八打牲朝貢採珠八旗廂黃旗。

四、祖籍萊陽縣侯家灘的漢人侯姓,順治八年(1651),撥民命遷打牲烏拉城,卜居侯屯(今烏拉亍滿族鎮大常村侯屯),編入打牲朝貢捕漁八旆中的新漢軍正白旗。

五、祖藉萊陽韓家莊的漢人韓姓,康熙十四年(1675),為了擴大貢鮮力量,撥到打牲烏拉城),卜居韓屯(今烏拉亍滿族鎮韓屯村),編入打牲漁捕八族中的新漢軍廂藍旗。

六、祖藉登州蓬萊縣劉家溝的漢氏劉姓,在順治二年1645),因撥民來到正在籌建的打牲烏拉城,卜居劉家崴子(今吉林市龍潭區缸窯鎮劉家崴子村),編入新漢軍采捕正白旗。

「打牲烏拉的漢八旗」(續)

七、祖藉山東的顧姓漢人,因撥民,於順治年間遷至打牲烏拉城,卜居舊站(今烏拉亍滿族鎮舊站村),隸屬打牲捕漁八旗新漢軍旗人。

八、祖居湖北宜昌胡家莊的漢民胡姓,其祖隨打牲烏拉奉命進剿湖北反清勢力投旗後來到打牲烏拉城,卜居舊亍(今烏拉亍滿族鎮舊亍村)。編八打牲捕漁八旗中新漢軍廂紅旗。

原系回民的常氏,祖藉安徽,世居遼陽。始祖是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後金時期編入陳漢軍正自旗,傳至十九世祖常邦國時,於順治八年(1651)奉旨由遼陽城命遷打牲烏拉城,卜居乜司馬村(今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鄉乜司馬村)。

十、祖居山東登州府福山縣曾家莊的漢民曾氏,於順治二年(1645)因撥民遷至打牲烏拉城,卜居曾通(今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鄉曾通村),編入打牲朝貢採珠八旗中新漢軍廂黃旗。

十一、遼陽藉的陳漢軍張姓,後金時期撥遷到打牲烏拉城,卜居康屯(今烏拉亍滿族鎮大鄭村康屯)。

十二、遼陽藉的陳漢軍何姓,後金時期撥遷到打牲烏拉城,卜居何屯(今吉林市龍潭區大口欽滿族鎮何屯村)

烏拉地區的漢八旗

(上)

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皇太極命邁圖(富察氏,鑲黃旗)走馬上任,任「烏拉地面嘎善達」。其職責是:管理戶口、采捕鮮貢等事項。1657年(順治十四年)清政府正式成立「烏拉打牲總管衙門」。因東北地區地廣人稀,勞動牲丁嚴重不足,在成立打牲衙門前就從全國人口稠密省份調撥牲丁,來保障宮庭後勤的補給。

1、常氏:祖藉安徽懷遠。乃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後代,常遇春的九世孫為避難而遷居遼陽。後金時期,投入皇太極,被編入陳漢軍正白旗。順治八年,奉旨命遷打牲烏拉城,卜居今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滿族鄉乜司瑪村。

2、張姓:世居遼陽。後金時期遍入陳漢軍。卜居今龍譚區烏拉街滿族鎮大鄭村康屯。

3、何姓:世居遼陽。後金皇太極時編入陳漢軍旗,卜居今龍潭區大口欽滿旗鎮何屯村。

4、曾姓:祖籍山東登州府福山縣(今煙台市福山區)。順治二年(1645`)`年,因撥民遷至打牲烏拉城。卜居今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滿族鄉曾通村。

5、謝姓:祖藉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今萊陽市)。順治三年(1646)因撥民落戶打牲烏拉城編入漢軍旗籍。卜居今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舊街村。

6、萬姓:祖籍山東登州府萊陽縣。順治二年,因撥民舉家遷入打牲烏拉城編入新漢軍旗藉。卜居今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萬屯村。

7、侯姓:祖藉山東登州府萊陽縣。順治二年因撥民與上述謝姓和萬姓同時來烏拉打牲城編入新漢軍打牲八旗。卜居今龍譚區烏拉街滿族鎮大常村侯屯。

烏拉地區的漢八旗

(下)

1629年(後金天聰三年),邁圖(富察氏,佛滿洲鑲黃旗)奉皇太極之命來到烏拉地方走馬上任。出任「烏拉地面嘎善」,主要職責除了管理戶口和屯田外,另一事項是負責采捕漁獵。關東地區物博人稀,需要大量采捕漁獵人員。1657年,清政府正式成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

在這前後的幾十年中,清政府從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區調撥大批打牲牲丁人員。

8、盧姓:祖籍山東萊陽縣盧家莊。順治八年(1651年)命遷遼陽城暫住。順治十四年(1657年),由遼陽城撥到剛剛成立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烏拉城擴充貢為。卜居今烏拉街滿族鎮盧屯村,編入打牲朝貢採珠伊初八旗。

9、韓姓:祖籍山東萊陽縣狐狸洞寨韓家村。康熙十四年(1675年),為了擴充貢鮮漁獵牲丁力量

特將此戶撥到打牲烏拉城,編入打牲捕漁伊徹漢軍八旗。

10、鄭姓:祖籍山東。順治初年(1644年)因撥民遷到烏拉城。卜居今烏拉街滿族鎮大鄭村,分隸捕漁八旗中新漢軍旗人。

11、顧姓:祖籍山東。於順治初年(1644年)因撥民命遷烏拉城,編八捕漁八旗中新漢軍旗人。

12、張姓:世居瀋陽。其祖於後金天命七年降入後金。因精於製造弓箭等兵器的手藝,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奉命全家舉遷烏拉城。卜居今烏拉街滿族鎮弓通村。

13、趙姓(佛堂趙):祖藉山東登州府。康熙年間為補充打牲貢力,特拔民打牲烏拉,編入打牲朝貢捕漁八旗。卜居今舒蘭市溪河鎮沿江村大西崴屯。

14、劉姓:祖籍山東登州府蓬萊縣。順治二年(1645年),撥民烏拉城,編入陳漢軍八旗。

15、常姓:祖籍安徽懷遠。原姓張,因援常遇春之姓,成為換帖弟兄,故改常姓。與「1」述中常姓一樣,隱居遼陽城。於順治八年(1651年)奉旨命遷烏拉城。卜居今烏拉街滿族鎮大常村。

作者富察晨楓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製作牛肉美食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