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莎翁偏愛的這種花花,你認識么?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節選
王公的寵臣舒展他們的金葉,
不過像太陽眷顧下的金盞花 ,
他們的驕傲在自己身上消滅 ,
一蹙額便足凋謝他們的榮華。
同中國古代的詩人一樣,西方的文學家——比如莎士比亞——也常在作品中以花草植物為載體抒情達意。其中,某些植物明顯深得文人們的偏愛,例如中國詩詞中的梅、蘭、菊、荷和牡丹等;西方作品裡則是各種香草、藥草,如百里香、迷迭香、薰衣草,以及我們今天要說的金盞花(Calendula officinalis)。
金盞花。圖片:Emilian Robert Vicol / flickr
來自歐洲的金盞花
金盞花原產於歐洲,但具體起源不詳,有可能是來自南歐地區花園裡自然產生的栽培種。它曾被廣泛種植於整個歐亞大陸,並向東擴散至印度,向西擴散至英倫三島的大部分地區。金盞花是花園中最容易種植、用途最廣的花卉之一,它們能夠適應各種土壤和氣候。春天播下種子,在兩三個月內就可以迅速開花,花期能持續整個夏天。在冬季氣候較為溫暖的地區,也可以在秋季播種,冬季開花,為冬日增添亮色。
從外觀上看,金盞花就是一種平平無奇、色彩濃烈的大黃菊花。普通的金盞花葉子毛茸茸的,頭狀花序直徑4~7厘米,舌狀花從淺黃色至橙紅色不等,中間是顏色更深的管狀花。另有許多園藝重瓣品種,舌狀花的數量更多,層疊繁複。
我們花色多著呢,才不是整整齊齊的。圖片:VisionPictures / mindenpictures
被搶了名字的「Marigold」
普通的樣貌使金盞花常與許多其他菊科的栽培花卉混淆,如百日菊(Zinnia elegans)、大花金雞菊(Coreopsis grandiflora)、黃帝菊(Melampodium paludosum)、金光菊屬(Rudbeckiaspp.),以及一些國產普通菊花(Chrysanthemumspp.)。它們都有較大的金黃色頭狀花序,一眼看上去都差不多,但葉子的形態還是有些區別的。
在英文世界中,最容易與金盞花混淆的是原產於墨西哥的萬壽菊(Tagetes erecta)。萬壽菊的英文名是「Marigold」,而金盞花叫做「Pot Marigold」,有時候「Pot」會被人省略掉。如果在英文網站輸入「Marigold」,會同時出現這兩者的資料。但如果查找圖片,只有加上「Pot」時才會出現金盞花,否則99%都是萬壽菊的圖片——這還是挺容易分辨的,因為二者的葉子形態差別巨大。
金盞花的重瓣品種(左)和萬壽菊(右)。圖片:Alvesgaspar & Jan Mehlich / wikipedia
金盞花(左)和萬壽菊(右)的葉子形態差別明顯。圖片:Betty Cai / wikipedia ;VisionPictures / mindenpictures
實際上,相比萬壽菊,金盞花更早使用「Marigold」這個名稱,它見於《新約》(New Testament)中的聖母瑪利亞。根據一些基督教傳說,瑪利亞在誕下耶穌後,由於遭到希律王的追殺,舉家逃亡埃及,途中被竊賊偷去錢包。當竊賊打開錢包後,發現裡面掉出的不是錢幣,而是一朵朵金盞花。在中世紀,歐洲修道院中常有聖母瑪利亞的雕像或神龕,周圍種滿了花卉和草藥。後來還出現了以聖母雕像為中心的專有花園——「Mary Garden」,早期的基督徒把金盞花放在聖母雕像周圍,用以代替錢幣,並稱其為「Mary"s Gold」。
聖母瑪利亞的雕像安靜佇立在群花中。圖片:Willthacheerleader18 / wikipedia
而上面提到的各種大黃菊花,包括萬壽菊,多產自新大陸,地理大發現之後才陸續來到舊世界。不知為何,金盞花這種土生土長的歐洲原產植物卻被後來引進的萬壽菊搶了名字,可憐原本神聖的「瑪麗金」變成了略帶土味的「盆栽瑪麗金」。
瑪麗金,文學中的倩影
「Marigold」一詞在神話和文學作品中多有出現,而且多與花色、習性有關。例如,古希臘神話里就出現過Marigold,不過不是花名,而是人名。佛律基亞國王米達斯(Midas)喜好享樂,向酒神狄俄尼索斯求得金手指的超能力,所觸碰的物體皆變為黃金,毫無責任心的米達斯王濫用超能力,最後把他的女兒瑪麗金(Marigold)變成了小金人。
米達斯將自己的女兒變成了小金人。有不同的希臘神話版本表明,米達斯此舉並非有意,而且他也早已意識到這種超能力是一場災難。圖片:Walter Crane /The Midas Myth(1893)
在莎士比亞的喜劇《冬天的故事》中,波西米亞國王擔心王子與牧羊女私好,便和僕人微服私訪,牧羊女為他們獻上夏天開花的薰衣草、薄荷和「陪著太陽就寢,流著淚與他一起起身」的金盞花。牧羊女認為,春天開的花更配她的情郎王子,夏天開的花才更適合這兩位中年大叔。
這個片段描述了金盞花的兩個習性:一是夏天開花,二是與太陽同作息。金盞花喜歡陽光充足的環境,當夜晚降臨,金盞花便會閉合花序,樣子很像一個高腳杯,待到白天太陽升起時,花序會重新打開。
「大家好,我們是高腳杯。」圖片:Koji Kimura / YouTube
在莎翁的另一部喜劇《辛白林》里,第二幕中的一首情歌也描寫了金盞花在日出時開花的情景:
聽!聽!雲雀在天門歌唱,
旭日早在空中高掛,
天池的流水琮琮作響,
日神在飲他的駿馬;
瞧那金盞花倦眼慵抬,
睜開它金色的瞳睛:
美麗的萬物都已醒來,
醒醒吧,親愛的美人!
醒醒,醒醒!
第五句便是在描寫尚未展開花序的金盞花,原文中用了片語「chaliced flowers」——「chalice」本是名詞,意為高腳酒杯或聖餐杯,莎翁把它形容詞化了,用以描寫金盞花花序閉合時的形態。
花序閉合的金盞花。圖片:pixabay
除了好看,還能幹什麼?
除了具有觀賞價值,金盞花的另外兩大作用就是食用和藥用。首先,它的葉子和花瓣風味獨特,可生食也可泡茶,金盞花茶是很受歡迎的飲料;其次,花瓣和花粉中的色素常用於食物的染色裝飾,可代替昂貴的藏紅花。
金盞花茶很好看,那麼它好不好喝呢? 圖片:pixabay
但在古代,金盞花在草藥領域的使用範圍更大,這從它的學名中也可看出——如果一個物種的種加詞(又稱「種小名」,是雙名法中物種名的第二部分)是「officinalis」,那它多半曾被當做藥用植物。
金盞花是中世紀時期用途最廣的草藥之一。花和葉常被製成藥膏或精油,用於皮膚病、淺傷口或扭傷的治療。由金盞花製成的內服藥水常被用於內部炎症的治療,以及慢性感染、瘟疫的預防。14世紀中期倫敦大鼠疫時期,藥房中就出現了金盞花製成的防瘟疫藥水,叫做「seint mary gouldes」,以聖母之名來命名植物的最早文字記錄正是出自這些藥方。如今,一些植物藥理學研究和體外實驗表明,金盞花甲醇提取物具有一些抗病毒和抗菌活性。但金盞花本身並非是現代藥物,更不是什麼萬靈藥,是不能代替正規治療的。
《科勒藥用植物》中所繪的金盞花。圖片:Franz Eugen K?hler /K?hler"s Medizinal-Pflanzen(1897)
據說金盞花還有些五花八門的其他作用,包括發汗、活血、退燒、興奮劑、甚至催情等。傳說將苦艾、金盞花、百里香混合,加少許蜂蜜和醋,在睡前喝下,就能夢到未來要和自己結婚的人。除此之外,金盞花還常出現於現代的各種化妝品、護膚品的配方里。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335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霜天蛾。
過去一周你可能錯過的精彩內容
吃貨想知道:玉米就不能沒有須嘛!
漂洋過海,只為在寒冬溫暖你
日曆娘今日頭像
菊科 紫菀
※野火燒光了森林,它們卻在趁火打劫!
※「為什麼學植物?為了吃到各種懸鉤子啊。」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