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台灣陷入民主困境,幸運的是還有這個選項

台灣陷入民主困境,幸運的是還有這個選項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今年台灣的「九合一」選舉,最驚人和奇特之處就是韓國瑜旋風。嚴格意義上講,韓國瑜也不算是政治素人,做過「立法委員」。他那個時候劣跡斑斑。除了花天酒地、打架,還真沒幹什麼正事。「立法院」里打架雖然是常態,但他打的人不一樣,而且後果也很嚴重,所以很有名:他竟然把陳水扁打的緊急送醫院。民進黨在選舉時攻擊他,他也毫不諱言。

當年民進黨「立委」陳水扁(圖右)被時任「立委」的韓國瑜(圖左一)打了一拳,住進台大醫院急診,吳淑珍在床側探視。韓國瑜回憶說,衝突導火線是因為阿扁說了有辱榮民的一句話

韓國瑜真正令人稱奇是這次選舉。他既沒有行政經歷,也對高雄不了解,政見也十分的無厘頭:要在愛河蓋愛情摩天輪、太平島挖石油、高雄人口要十年到500萬(現在才200多萬)。兩次辯論都顯示他行政經驗的不足、對高雄的陌生,也沒有多少很具體的政策。但最終結果卻是韓國瑜贏了選舉。

雖然有了特朗普之例在先,但華人社會的台灣也上演同樣一幕,還是令人感嘆西方這種民主制度真是無法選賢任能。陳其邁輸了不是他的錯,是民眾對民進黨不滿,於是就把怒火和懲罰對向了他。

可以說這一次,自己對西式民主的弊端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過去每到台灣觀察選舉,總有人振振有詞地聲稱:大陸不民主,兩岸不統一。彷彿民主是個好東西。但事實上台灣的民主既不能發展經濟,也不能彌合內部分歧,還選不出優秀的人才,更不能令政黨吸取教訓,甚至腐敗和裙帶也一直都存在。從功效角度講,真可謂一無是處。

只不過由於西方強勢的話語權,再加上台灣什麼也不好,就是自感政治制度好,於是民主就成了台灣唯一可以拿出手的東西了。而且某些人已經把搞不搞西方民主當成阻礙兩岸統一的籌碼。

我們研究政治學的當然都知道,這不過是一個站不住腳的借口而已。因為國家認同和制度差異是完全不同層面的問題。比如朝鮮半島和德國,都是制度不同但雙方一致認同自己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國家,韓國什麼時候說過朝鮮不民主,雙方就不統一的無厘頭要求嗎?再者,日本和美國都是典型的西式民主國家,何以台灣就不尋求和它們統一?根本還是在於兩岸是同一民族,歷史上也一直是同一個國家。更何況台灣的民調也顯示,即使大陸照搬西方民主,支持統一的比例也沒有什麼變化。

韓國瑜

事實上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回顧這三十年的歷史,我們反而發現,自命清高的台灣的民主不但不是兩岸統一的障礙,好像還一直無意中在推動兩岸的融合。可以說台灣的民主除了給中華民族提供負面教訓外,說不定還真能促進統一呢。

第一,台灣的民主化消弱了台灣的整體實力,使其日益喪失對抗大陸的資本。

大陸剛剛改革開放時,兩岸經濟發展十分懸殊。直到1990年代初,台灣的GDP都能佔大陸的45%,幾乎是半壁江山。那個時候台灣頻頻和大陸打「外交戰」,還常常有所斬獲,其憑藉的就是經濟實力。當然現在台灣面對大陸的攻勢,已毫無還手之力了。

但1996年台灣實行首度「大選」後,政治開始取代經濟成為整個社會的核心。政治轉型過程中,典型的參與過度導致的廣場政治效應爆發。選民政治理念至上,甚至喊出「寧可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的荒謬口號。選民都不要經濟了,候選人更是熱衷於政治操弄:搞種族對立、煽動社會仇恨。一到選舉就聲稱這是保衛台灣價值。正常的政權輪替也上升到主權交接。

其後果不僅是導致大量外資出逃,就連台灣本土企業也大舉西進。資本固然尋求利潤,但更注重安全。2004年我第一次去台灣,一位計程車司機就對我嘆息說:「你住的天母原來經濟非常繁華,有許多國際大企業,我的女兒原來就在那工作。2000年民進黨上台,許多外國企業擔心兩岸發生戰爭,就紛紛撤離,結果我女兒也失業了」。這是我第一次切身體驗民主對經濟發展的損害。

兩岸經濟的巨大差距,直接影響到台灣民眾對統一的認知。2016年我去台灣觀摩選舉時,台灣正好出來一個民調:雖然從感性上維持現狀的人很多,但從理性上仍然有超過一半的民眾認為兩岸統一不可避免。原因就在於雙方越拉越大的差距。

其實西方民主導致一個國家分裂而陷入內亂,台灣的民進黨也非常的清楚。事實上,他們期待大陸民主化也是從這個角度入手。2010年我赴台灣觀摩五都選舉,在拜會民進黨中央黨部時,時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賴怡忠這樣直言回答兩岸關係的提問:如果我們挑戰大陸,應該從普世價值的方面入手。民主、自由啊。對民主的訴求,一刀切進去,就能把大陸一分為二,成為兩個部分,才會有我們的內應,才有意義。

第二,台灣民主化後,兩岸開始全面交流和融合。

這有兩個含義。一是台灣民主化前,大陸和台灣隔海對峙,各方都是鐵板一塊。但台灣民主化後,大陸藉助政黨對立,得以全面進入台灣。

二是台灣民主化後,國民黨為了贏得選舉,同時也是一個中國的理念認同,促使它們執政時全力向大陸開放。

1981年,大陸首度正式提出「兩岸三通」(通航、通商和通郵),但直到台灣民主化之後才得以實現。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堅持蔣經國時代的「三不政策」(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但民主化後,先是2000年國民黨首度敗選,面對要再度執政的壓力和民進黨的政治打壓,國民黨不得不調整對大陸的政策。2004年民進黨憑藉人為製造(雖然相關證人離奇死亡證據再也難尋)的兩顆子彈,以微弱多數贏得選舉。之後不到一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就訪問大陸,成為兩岸分隔六十年之後首度兩黨首腦的會晤。在隨後更出現了胡連會八年十二次的盛景。

等到三年後,即2008年國民黨再度執政,便掀起了兩岸全面交流的狂潮。馬英九上任才兩個月,大陸遊客赴台灣立即實現,不過半年全面實現三通。

到目前,有數百萬台灣民眾在大陸定居生活,2014年往返兩岸的人數就超過900萬。1987年,兩岸貿易額還只有約15億美元,到2016年已將近1800億美元,增長了近120倍。

雖然兩岸交流全面爆發的原因很多,但台灣倉促移植的西式民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為雙方的交流創造了條件和可能。

今天從文化和經濟的角度看,兩岸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國,只有政治上還沒有統一而已。全面的文化和經濟交流最終結出了政治碩果:2016年,習馬會在新加坡登場。這是兩岸第一次執政黨領導人的會晤,又把兩岸的關係推到新的歷史高度。

即使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表面停滯,但卻依然在「推動」著兩岸的發展。一是國民黨執政時簽訂的兩岸協定民進黨也不得不繼續執行。二是民進黨「長於選舉不擅治理」的特點,導致台灣經濟迅速下滑,而且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民眾缺乏安全感,反而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支持統一的人會明顯增長。

第三,台灣的民主化使得兩岸的制度之爭走向尾聲。

1949年兩岸分治後,無形中形成制度競爭。大陸前三十年艱難探索過程中,台灣實現了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率先成為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的華人社會。1978年大陸開始改革開放,台灣則慢慢向西方政治制度轉變。四十年過去了,大陸以年均9.6%的經濟增長速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的經濟比重從2001年4%迅速提高到今天的15%——美國從32%下降到24%,共計7億多人脫貧。台灣則陷入了停滯之中。事實證明了大陸選擇的正確性,雙方的制度之爭已接近尾聲。

制度之爭之所以重要,它涉及到人心之爭。大陸經濟起飛後,台灣一步步喪失了其經濟上的優越感。但在西方制度模式仍然主導全球的國際背景下,台灣仍然存有莫名的制度優勢心理。2008年西方發生經濟危機,這一國際背景受到撼動,而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後,民眾已經完全失望。如果不是韓國瑜現象偶然發生,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將全面直接地展現台灣制度危機。其實政黨色彩淡漠、政治邊緣人物韓國瑜走紅恰是台灣制度危機的另一種體現,只不過其激發的政治熱情掩蓋了這種實質罷了。

制度劣勢必然導致民眾信心的喪失,也導致民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降,對大陸的認同也必然隨之上升。2018年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對大陸的好感度竟然首度超過反感度,這可是在「仇中」、「拒中」的民進黨執政時期發生!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也不得不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原因也正如游盈隆以設問的方式提出的「這種演變究竟是一種大國崛起效應嗎?還是台灣地區持續相對弱化的後遺症?」說白了,無非是大陸很成功,台灣很失敗而已。

今天的台灣,除了幻想美國支持外,已經沒有對抗大陸的籌碼,這和台灣的民主化有莫大的關係。

雖然台灣的民主化也助長了台獨意識和台獨勢力,但整體而言,其客觀上對兩岸統一的推動作用還是十分巨大。由於西方的民主制度缺乏退出機制,台灣將難以超出民主的困境,兩岸的統一也已經近在咫尺。

記得幾年前在上海參加一場國際論壇,偶遇一位來自台灣的學者,當時談到台灣的民主困境和如何解套,他很自信的說:這不是問題,台灣比較幸運,因為還有統一這個選項。現在看來,台灣民主走到最後會水到渠成以統一謝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蔡英文致歉:民進黨執政造成選舉沉重負擔
台最新民調出爐 蔡英文支持度創驚人新低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