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工業城市的轉型密碼
下篇的故事,同樣從清水塘講起。
曾經,密密麻麻的300多根大煙囪,是清水塘的標誌。
作為全國聞名的老工業區,位於湖南株洲的清水塘,也是令長株潭有著切膚之痛的工業污染重災區。附近居民難忍空氣中的異味、水流中的泡沫,一度年年上訪。
近年來,株洲壯士斷腕,實施「早陣痛、早轉型」戰略,對產能落後、過剩和產品粗放粗糙、低端低效的行業加快轉型。一組數據可見株洲的決心:過去5年,全市關停污染落後企業1300餘家、拆除煙囪400餘根,影響產值近500億元。「清水塘真的清了!」當地群眾拍手稱快。
清水塘的大煙囪成為了歷史,株洲職業教育卻緊緊抓住城市轉型發展這一歷史機遇,準確切中城市發展脈動,應時而動、應勢而為。
近年來,株洲著力轉方式、調結構、抓產業,有效地避免了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的綜合征。一批新產業、新業態迅速崛起,新的增長點勢頭強勁,該市規模工業增加值是5年前的1.8倍。
與此同時,株洲以品牌職業院校為龍頭、行業企業為骨幹、專業為紐帶,全面對接全市重點產業、特色產業,先後組建了11個職業教育集團,與156個行業企業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並初步形成「產業引導職教,職教引領產業」的生動格局,為城市轉型發展裝上教育引擎。
株洲轉型升級的密碼是什麼?答案四個字:城教融合。
密碼一:圍繞產業鏈集聚起「人才鏈」
鐵路,在株洲人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906年,湖南境內第一條鐵路株萍鐵路建成,株洲成為湖南最早開通火車的地方。此後,京廣鐵路和滬昆鐵路在此交匯,成為中國南方重要的「十字型」鐵路樞紐。
正是沿著鐵路,株洲由散落的村落逐漸聚合成鄉鎮,再擴大為縣城,最終成長為新中國工業版圖上的一顆明珠。
鐵路,不僅賦予株洲生命,更賦予了株洲成長壯大的力量。
圍繞鐵路,株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產業鏈條。2013年,株洲集聚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三大動力產業,通過集群發展,創新驅動全力打造「中國動力谷」。
兩年後,株洲軌道交通產業突破千億大關,圓了長久以來的夢想。如今,「復興號」高鐵最核心的零部件產自株洲,電力機車、動車組、城軌出口7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流動的國家名片。
圓夢背後,是圍繞產業鏈集聚起的「人才鏈」。株洲會集了全球軌道交通產業鏈上最尖端的科技人才,以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代表的專業工程技術人員達11萬人。此外,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5所高校、科研院所在株洲設立科研成果轉化基地,10位兩院院士在此設立院士工作點。
形成如此龐大的技術隊伍,離不開職業院校的平台效應。正如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姚和芳所言:「職業院校不僅成為人才輸出的平台,還是為產業發展聚集高端人才的平台。」
近年來,該校與企業合作成立自動化應用技術研究所等3個研究所,建立企業大師工作室6個,引進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創新中心等8個項目工作站。
這樣的集聚效應,又何止發生在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一家。為充分利用職業院校平台,抓住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株洲連放「大招」:
暢通引才渠道,開闢「綠色通道」,優先使用編製,鼓勵職業院校全職引進緊缺急需的領軍人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近幾年,各類人才紛紛落戶株洲職業院校,包括領軍人才5人,高層次人才49人,佔全市總引進人才數的近1/3。
健全激勵機制,用「萬名人才引進計劃」引來無數「金鳳凰」。職業院校引進的行業、企業領軍人物和高層次技術人才,經過遴選後認定為株洲市「核心專家」的,享有醫療綠色通道、發明專利補貼、家屬安置、學習培訓、休假療休、政治待遇等六方面政策優待,並有5萬至100萬元的安家補貼、10萬至100萬元的科研經費和啟動資金等。全市有100名行業企業能工巧匠進入職業院校參與專業教學。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到2016年底,全市在企業和院校共建有10個市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9個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15個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19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市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8萬人。
政策加碼,打消科研工作者對成果處置、收益分配的後顧之憂。股權代持、股權激勵、產權保護等政策,激發了高層次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
株洲職教,就此插上騰飛的翅膀;株洲製造業,就此獲得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近年來,株洲捷報頻傳:我國首條8英寸IGBT專業晶元生產線投產,「中國芯」從株洲走出國門裝上馬來西亞輕軌;中國出口歐洲的首台超級電容儲能式現代電車從株洲開出;時代新能源汽車開進巴西……
株洲,已然完成了由製造大市向製造強市的轉型升級。
密碼二:職教從服務產業到引領產業
「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專家會集到學校這個平台,不僅為學校發展提供了人才資源,也為地方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沿科技的共享,起到了引領產業發展的作用。」姚和芳說。
從服務到引領,這是城市進入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階段,株洲職教發生的最深刻的變化。株洲職教人也已自覺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我們不僅把自己定位為行業的服務者,更追求成為行業的引領者,這樣的高度,使學校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徐峰,如此總結學校近年的辦學經驗。
為實現這一目標,該校悉心培養了一批專業大師。目前擁有4位湖南省陶瓷工藝大師,兩位湖南省煙花工藝大師。
大師甫一評定,含金量迅速凸顯。不僅他們的陶瓷作品一出就被市場瘋搶,本人更紛紛被企業聘為技術顧問。學校通過大師們了解產業需求和企業技術更新,不僅能迅速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還能快速為校企合作牽線搭橋,更能精準進行產業開發。如此,既引領行業又反哺辦學,可謂一舉多得。
近年來,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先後研發新產品、新工藝11項,其中6項獲國家專利,8項工藝在全市150多家企業推廣應用,為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2.5億元。
不止於此。面對陶瓷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需要,醴陵向高校伸出橄欖枝。2017年醴陵市政府與位於株洲的湖南工業大學達成校地聯合辦學協議,在醴陵共同創建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
「作為瓷都,醴陵陶瓷有4000多個品種、1500多個國家專利,電瓷佔世界市場的30%,日用瓷佔世界的11%。」湖南工業大學校長譚益民說,陶瓷學院的創建,將引領醴陵陶瓷產業發展,培養大批中高端產業人才特別是研發人才。
近年來,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主要服務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服務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主動參與產業技術革命。學校建設了車聯網技術研究所、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所等,對接不同汽車產業前沿技術研究,參與汽車企業應用成果轉化。
更為重要的是,校企在合作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過程中,共同組建團隊完成了培養體系標準、技術流程標準等一系列標準的開發,支撐了學校人才培養規範化和企業工作流程標準化,拓展了產教融合的內涵。
談及未來,該校黨委書記鄧志革信心滿滿:「通過深度參與汽車產業的相關技術升級和改造,我們希望用幾年時間,能引領並幫助本土汽車企業完成轉型升級。」
各職業院校還主動走出校門服務產業。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與湖南省科技廳共建「湖南省石化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與株洲市科技局合作成立「株洲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近3年,學校為中小微企業開展各類培訓2.5萬餘人次,累計為企業解決設備維護維修項目9項、工藝優化項目25項、技術升級和新品研發項目8項、管理服務項目26項,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5000萬元。
密碼三:教育助力城市大興創新之風
每年歲末年初,株洲市職工大學(工業學校)都會舉辦一場時裝秀。
T台上,模特身姿婀娜,衣著時尚大方。T台下,觀眾或認真觀看,或輕聲交談,不時還有人對模特衣著「品頭論足」。
覺得觀眾業餘、沒素質?不然。時裝盛宴,其實是一場畢業設計服飾作品展,「指手畫腳」的「觀眾」,其實是教師正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考核。
這一幕,正是株洲市職工大學(工業學校)轉變教學思路,主動對接產業的結果。「教的方式變了,學的方式變了,考核的方式自然也要變。墨守成規、不敢創新,辦學就不會有出路。」校長嚴建國說。
「湖南人的性格是『霸蠻』,敢想敢闖敢幹。」株洲市教育局局長吳安浩坦言,「作為教育人,我們更要有這樣的意識——為整個城市大興創新之風助力。」
在城市轉型、辦學升級的過程中,株洲職教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讓創新體現在辦學的方方面面、各個環節。
今年3月,一場為期3個月的「返校季」專項培訓,在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舉行。
培訓針對中車時代電動公司總裝車間員工,分「基礎知識」「專項知識」「工作技能」三部分內容。中車時代電動公司總裝車間負責人楊永松對此連聲稱讚:「這是校企合作方式的又一創新,對企業員工隊伍建設很有幫助。」
原來,該校在調研中發現,學生進入企業後,對提升知識儲備及專業技能需求依然旺盛,但學生成為企業員工後,往往失去了進校聽課的便利條件。有鑒於此,學校便把校企合作的鏈條延伸到學生畢業後,效果良好。
更難能可貴的是,為積極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株洲職教努力探索走出國門的途徑和方法,開展合作辦學和職業培訓,努力開闢更大發展空間。
2017年4月,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亞歷山大一世皇帝交通大學合作舉辦的「機械設計與製造」「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鐵道機車」3個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獲教育部批准,正式開始招生;與澳大利亞、美國等13個國家(地區)的23個教育機構、跨國企業建立合作關係,開展教師培訓、學生實習、課程聯合開發、產品聯合開發等多項合作……
湖南鐵道職院畢業生的國際化服務能力,也越來越受到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的青睞。出口伊朗、烏茲別克、哈薩克、澳大利亞等國的軌道交通產品,學校的畢業生占售後服務人員的50%。
在遙遠的非洲,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與肯亞鐵路技術培訓學校共建「東非(肯亞)鐵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被譽為「中國鐵路職業培訓海外第一單」。該學院還與肯亞鐵路局、肯亞鐵路培訓學院、中國路橋工程公司、西南交大等單位合作,採用混合所有制模式,籌建肯亞鐵道國際學院,開啟職業教育海外辦學新模式……
尾 聲
從一個7000人的小鎮,一步步成長為超百萬人口的現代化都市,株洲的土地上,一代代產業工人揮灑汗水、貢獻智慧。
這一歷史畫卷中,為株洲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產業工人的職業教育,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企業。株洲因為職業教育成就了今天的輝煌,株洲的再出發,需要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在株洲市委書記毛騰飛心中,職教、產業與城市水乳交融、共生共長,是實現城市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發展的株洲密碼。
又是萬山紅遍時。
漫步清水塘霞灣港,港中清水悠悠,堤岸綠意盎然。遠處,湘江澄練如碧,兩岸秋色正濃。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01日第1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