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所用技術存在脫靶風險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所用技術存在脫靶風險


  作者 閻俏如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倫理性上正引發全世界的討論,然而,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風險在學界早有定論。


  公開資料顯示,賀建奎的團隊採用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精確定位並修改基因,也被稱為「基因手術刀」。

  深圳源興基因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向軍博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CRISPR/Cas9是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這一技術的問題是脫靶效應嚴重,但效率很高,技術更簡單,傻瓜式應用,甚至高中生就可以做。因此他認為,這一研究的科學性存在問題,臨床前研究不充分、不完整,脫靶效應的風險評估不全面。


  記者查閱到國際上多篇醫學文獻證實了上述專家的觀點。如今年7月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表明,CRISPR/Cas9技術可能存在增加脫靶突變並導致癌症風險。


  賀建奎研究室官方網站相關資料顯示,其中兩份為本次基因編輯項目的知情同意書,載明該技術主要風險是在除預期靶標之外的位點產生額外DNA突變的脫靶效應。項目團隊不承擔脫靶的風險,這超出了現有醫學科學技術的風險後果。


  據了解,在艾滋病的感染過程中,HIV病毒通過感染CD4陽性T細胞摧毀人的免疫系統,這一過程需要細胞表面有CCR5或CXCR4蛋白質的輔助受體。因此,若人體內沒有合成CCR5和CXCR4蛋白質的基因,HIV病毒則無法感染人體。

  賀建奎團隊通過編輯CCR5基因上的鹼基,使其蛋白質無法正常表達於細胞膜上,HIV病毒便難以找到CCR5輔助受體來入侵CD4陽性T細胞。


  有業內人士提出質疑,認為HIV病毒仍可以通過CXCR4受體細胞侵入T細胞,從而使人感染艾滋病,賀建奎的實驗即使成功也無法使嬰兒完全避免感染艾滋病。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衛生部艾滋病專家諮詢委員會臨床組組長李太生教授2014年在《AIDS》發表的論文指出,中國經性途徑感染艾滋病病毒者中,病毒亞型多為CRF01_AE,該亞型病毒選擇CXCR4輔助受體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亞型。也就是說,即使新生嬰兒不具有CCR5基因,仍有可能通過CXCR4輔助受體感染艾滋病。


  據周向軍介紹,CRISPR/Cas9技術由美國首創,通過DNA剪切、拼接技術能夠治療多種遺傳性疾病。可以說,這一技術的誕生為醫藥和農業領域帶來了革命性巨變。


  針對CCR5受體的基因編輯產品在美國已開展II期臨床,但僅限於成年人,其使用的技術是第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即鋅指蛋白技術。記者查詢美國Sangamo Therapeutics公司網站了解到,其針對T細胞和幹細胞分別開展了抵抗HIV病毒的基因編輯試驗,目前均處於臨床II期以前的階段。

  2003年科學技術部、衛生部印發《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提出用於研究遺傳修飾的囊胚體外培養不能超過14天,也不能植入人體生殖系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天河工程被指荒誕後,相關單位三緘其口
基因編輯嬰兒羅生門:所有涉事方均撇清與賀建奎關係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