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德軍還有700萬士兵,卻為何被迫投降?這才是真相
德軍在1945年恐怕不會存在700萬士兵了吧,但不管怎麼說,德軍在1945年分布在歐洲各地的軍隊大約也有300多萬,但是這與二戰初期德軍素質相比,早已不是同一級別的軍隊了,戰鬥力不強,缺乏繼續打下去的精神了。當時聽到元首希特勒也死了,柏林也被蘇軍攻克了,很多德國高官也自殺了,那些德國士兵也不願意為第三帝國陪葬吧,所以他們選擇了投降。作為一名軍人,他們已經儘力了。
此外,從整個戰略情況來看,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錄就意味著第三帝國的滅亡,從此以後,德軍要面臨兩線作戰,已經沒有多少戰略縱深了,本來對付強大的蘇軍都很吃力,現在還要對付英美聯軍,德軍當時是已經精皮力竭,多數人已經希望通過與盟國談判來停止戰爭,同時還有更多的軍隊跑到盟國一邊要求投降,這樣可以避免受到蘇軍的報復。
一、長時間,大規模地戰爭需要強大的綜合國力的支撐。
雖然當時德國在世界上是為數不多的軍事強國,工業強國。但是德國本國的領土不大,自然資源匱乏,以至於需要以戰養戰的方式來支撐大規模的戰爭。我們都知道,戰爭會導致人類發展的退後。對參戰國來說,小型的戰爭都會導致社會經濟,物資衰退,更何況是規模更大的世界性的大戰。德軍在經歷長時間地戰爭消耗,缺乏及時的戰略物資供應。
二、德國的文化與歐洲各國的文化不同,德國採取的民族歧視政策,對猶太人等進行殘忍地種族滅亡的手段,所以被侵略的人民不願接受德國人的統治。
三、人民對戰爭地厭倦情緒高漲,長時間的戰爭使得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這也包括身經百戰的德軍戰士。
四、德軍的戰場太過龐大,陸地南到非洲,東到高加索,北到北冰洋沿岸。戰線之長,之大,在戰線極具奔潰的情況下,想保住陣地幾乎是不可能的。
五、寡不敵眾
當時的德軍面對的不僅僅是被稱為「戰鬥民族」的蘇聯,還要面對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以及已經擁有相當強大的物質和科技力量的美國,此時美國已經擁有核武器-原子彈。再戰也是一敗塗地,做為德軍的精神支撐的希特勒自殺後,已群龍無首,當時再戰也無任何意義。
TAG:花香斯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