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走近哥大 又一個夢開始的地方

走近哥大 又一個夢開始的地方

從1978年至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而留學潮也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風起雲湧,成為中國人才國際化的重要推手。美國格律文化傳媒集團旗下的《僑報》、《僑報網》、《美國中文電台》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際,發起了「我的留學人生」徵文活動。今日刊發第一期,《走近哥大 又一個夢開始的地方》。

2009年的高考季,我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 「意外驚喜」,高考受挫讓我進入了從未在我理想大學候選名單內的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和千千萬萬的學子一樣,我生長在一個中國典型的三口之家,從小按部就班地接受義務教育,順理成章地參加中國高考,按照家人給我安排好的軌道成長。我以為自己會繼續沿著這小徑往前走,悄無聲息地成人,踏入社會,沒有波瀾的過起和其他人一樣的小日子。

過往的一帆風順,讓我一時不知如何應對這種突變,內心的五味雜陳,被我用假裝無所謂的姿態武裝了起來。

參與牙醫植牙手術。

考大學 出國 初次體驗異鄉生活

三年悄然過去,原以為可以這樣繼續和其他人一樣的麻木下去,然而時間磨不去我內心深處渴望改變現狀的念頭。我不想再錯過什麼,萌生了出去看一看闖一闖的念頭。時不我待,倉促地準備了托福考試,通過留學中介的協助,不久我拿到了紐約理工大學(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YIT)的錄取函。雖然它不是一所我理想的學校,但也不妨礙好男兒要出門闖蕩一番的決心。

2012年的盛夏,我背著簡單的行囊啟程。一個人來到異國的陌生感和想念家人的孤獨感,並沒有被到達一個新地方的興奮而沖淡。這是我第一次,一個人離家遠行,這時我真正意識到,一切都要靠自己了。趕到學校辦理入學手續,青春的校園氣息撲面而來,年輕的美國學生和前來送行的家長有說有笑,互相叮嚀的樣子,我兀然覺得有種又開始上大學的感覺了。一天下來,我徹頭徹尾地感受到了什麼是Culture shock (文化衝擊),雖然能夠與當地人進行簡單的交流並順利完成註冊入學的流程,但是很多俚語和細節確實沒能完全聽懂,連當地新生流行的Ice breaker遊戲,玩起來也是尷尬無比。

夜色靜瑟,時差伴著失眠,我突然有種一腳踏空般的彷徨感,看來要快點融入當地生活沒有我想像中的簡單。第二天天沒亮就醒了,一早,飢腸轆轆的我便開始一個人到生活區周邊熟悉環境,還有最重要的任務——覓食。由於還沒有正式開學,轉了幾圈連個能問路的人都沒能看見。我拖著疲憊飢餓的身軀走了好久,好久,都沒有發現餐廳,只能返回宿舍,打開行李,翻出那個早已被壓得乾癟的可憐的泡麵時,驚覺自己連筷子都沒有,難不成還要用手進食?幸虧偶遇了學生宿管Nate,要到了叉子。那碗熱氣騰騰的泡麵,霧了我的眼,一時竟分不清濕潤的是眼鏡還是眼睛。加上睡眠不足和食宿不順,這時那種一個人的世界,一個人的白天夜晚的孤獨感倍增,剎那間有種想馬上買張機票回國的衝動。第三天,我終於在多次問路後成功找到了躲在樓上的宿舍餐廳。解決了溫飽問題後,我決定去學校校區轉轉。在宿舍門口遇到了之前Orientation認識的新同學Josh和他的父母。由於校區和宿舍不是在同一個地方,Josh的父母好心地讓我搭順風車到了校園,還細心地詢問了我是否需要把我送回宿舍。秉著不要太麻煩他們的心態,我婉拒了,打算稍後自行搭乘學校的Shuttle Bus回宿舍。告別了Josh的父母后,我忽然驚覺當日是周末,校車並沒有回去的行程。無奈之下,我只能沿路步行,但是校區到宿舍道路和地形比較複雜且沒有人行道,我只好鼓起勇氣站在路邊攔車,期望路上有願意停車相助的好心人。出乎意料的是,很快有一個二十齣頭的年輕人Paul停下了車,聽了我用蹩腳的英語表述的遭遇後,二話沒說就讓我上車。不識的路我一路上勉強用簡單的英語單詞指路,雖然有走錯道,最終Paul的車還是順利地載我回宿舍。第一次體驗了一把西方電影里美國人的熱情好客。就這樣,雖偶有插曲,卻總是有驚無險,慢慢的我在紐約理工大學安然度過了我懵懵懂懂的第一年美國大學生活。

植牙系統培訓。

開闊眼界 融入社會 我做了志願者

在美國的大學四年,一個讓我記憶猶新的插曲是當志願者。第一學期結束後的聖誕假期,美國同學們都回家與家人團聚,慶祝他們的傳統節日。冰天雪地的校園因失去了平日的人氣,顯得陰冷了些。我決定利用賦閑的假期當志願者,不僅是為了不浪費假期的時間,也是為了開拓眼界,更多的融入美國的生活。我申請了寒假到一間生物實驗室做志願者,協助RNA方面的研究,這也是和我專業相關的學習。實驗室位於紐約五大區之一的Bronx,為求交通方便些,我臨時從紐約近郊的長島校區宿舍搬到了紐約市的皇后區,蝸居在皇后區法拉盛的華人區裡面。那年紐約的寒風格外刺骨、瘮人,長期在熱帶生活的我至今都忘不了。早上7點起床,要在寒風和快凍死人的氣候下走20分鐘以上的路程到達公交站,轉幾趟公交車到達實驗室。每日在路上往返最少得花上四五小時。

在實驗室,我被分配負責關於HPV的項目。運用一個叫做Geneious的程序來修改基因程序,整理基因序列,用電腦把整個PAP200整理成一個Tree,把很多PAP200和HPV16的reference相比較,整理和修復DNA片段。實驗室主任Dr. Burk親自教我做tree和HPV16的比較,查閱資料和文獻,並檢查我閱讀和查詢的結果。最後,我就這次實驗的項目過程和結果,在實驗室例會上用PPT做一個總結彙報,並對實驗室同事的提問答疑。Burk教授十分欣慰我的進步,在結束這次志願者項目時, 還贈送我一本厚厚的生物書,載著他對我厚重的期望。在實驗室我和其他同事的相處也甚是融洽,從大家身上都學到了很多,確實也拓展了視野。

有了這次經驗後,我持續在實驗室又做了三個假期的志願者。以致我後來轉學到石溪大學後仍堅持在業餘時間到學校的實驗室做志願者的工作直至畢業。

參與牙醫植牙手術。

本文作者鄭丹迪。

轉學選專業 我終於畢業了

在NYIT學習了將近一年的我,逐漸適應了美國的學習與生活,2013年的秋天,我便開始準備轉學事宜,希望轉到更適合我專業發展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UNY Stony Brook)就讀。沒想到和Stony Brook admission office的見面比想像的順利。原計劃申請次年秋季轉學,這次會面,招生官直接建議我改申請春季轉學。原校的幾位教授和實驗室的Burk教授均給予我推薦信申請轉學,加上在NYIT積累下來的優異成績,原以為複雜的轉學手續竟然月余就辦好了。次年春季,我順利地進入了SUNY Stony Brook就讀Biomedical Engineering 專業。這次轉學讓我損失了部分學分,通過加倍的努力我最終只用了兩年半時間修完了本應三年才能完成的課程。在Stony Brook的兩年半,我不僅收穫了知識,生活經驗,還有一群良師益友,感恩這段歡愉又單純的大學時光。

2016年初夏的畢業季。美國各所大學都陸續舉行了隆重的畢業典禮。我也成為這畢業季中的一員。石溪大學Samuel校長在畢業典禮上,讀出每位畢業生的名字和所獲學位。當校長念到我的名字,獲Cum Lauder工學學士時,麥克風的迴音驚醒了微微發獃的我,我才覺得這一刻那麼的真實,終於拿到了來美四年的第一份成果。站在頒證台上,看著台下父母和親友投來欣慰的目光,那一刻,我們的相視而笑,勝過了千言萬語。

我終於畢業了。

走進哥大 又一個夢開始的地方

大學畢業後,我選擇了gap year一年,一邊工作一邊考GRE申請碩士。選擇先工作一段時間源於迫切地想走出象牙塔,走進社會,了解真正的工作市場和需求。

由於我的專業是生物醫學工程,我應聘到一家口腔植牙科技公司做銷售工程師。這項工作所使用的專業用語繁多且生澀,各步驟都鉅細靡遺,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公司安排了為期六周在華盛頓的集中系統培訓,隨後安排我到紐約工作。上崗後第一月,我成功的簽下了第一份業務訂單。在隨後的月份中,工作也愈發駕輕就熟,其中最高的單筆銷售金額達到10萬美金。這份工作的經歷,也對自己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幫助很大。

同期,我花了近三個月時間準備GRE考試與大學申請的資料,申報了四所大學的碩士學位。次年春季,我陸續收到了全部四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一直是我心儀的首選學校。權衡利弊之下,我放棄了同樣誘人的康奈爾大學的錄取和紐約大學的獎學金,最終選擇了哥大的生物藥物統計學碩士program。

2017年秋,我順利的進入了哥大攻讀碩士學位。又是一個夢開始的地方。

在哥大,我感受到了什麼叫卓越和優秀。這裡不僅有悠久的大學傳統和文化,學識淵博的教授,還有聰慧自信的同儕。來到哥大的環境里,我感受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亟待提高,還有太多太多需要自己去努力。我非常感恩一切讓我和這個優秀的環境和群體的美好相遇。

一個嶄新的篇章正悄然展開,僅以此文頡取我來美幾年的學習生活片段,鞭策自己繼續砥礪奮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僑報網 的精彩文章:

人在他鄉:中國留學生和他的非裔爸爸

TAG:美國僑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