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被國人忽視的歷史:伊麗莎白一世致信明朝皇帝和明代中英戰爭
當時間進入1500年左右,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以前相互隔絕孤立的地方開始產生聯繫。
這期間英國與中國也發生了交集。那時候的中國處於明代,英國與明代的聯繫看起來有些弔詭,但事實就是如此。其中有兩段軼事少為人知,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一封信,一場戰爭,這兩段軼事都與通商貿易有關。
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致信明代萬曆皇帝
伊麗莎白一世是英國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童貞女王」在位期間英國打通了與印度等東方國家的貿易,並與1588年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正式躋身於首屈一指的海上強國之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伊麗莎白一世
1596年(明朝萬曆二十四年),時年63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給34歲的萬曆皇帝寫了一封親筆信,派遣使者約翰·紐伯萊去轉陳給萬曆皇帝。
可惜的是,萬曆皇帝並沒有收到這封信,明代清代以及後來的民國人也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存在,因為約翰·紐伯萊在前往中國的途中遭遇了大風暴,這份信和船都葬身於大西洋底。
這封信在大西洋底沉睡了380多年,直到1978年被人打撈出來。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邀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伊麗莎白二世將那封遲到了390年的信作為贈禮送給中國。
萬曆皇帝
直到此時,中國才知道有伊麗莎白一世致信明代萬曆皇帝一事。
那英國女王的這封信說了些什麼內容呢?今天的我們有機會展信細讀。
伊麗莎白一世致信萬曆皇帝原件
信的內容如下:
天命英格蘭諸國之女王伊麗莎白,致最偉大及不可戰勝之君王陛下:
呈上此信之吾國忠實臣民約翰·紐伯萊,得吾人之允許而前往貴國各地旅行。彼之能作此難事,在於完全相信陛下之寬宏與仁慈,認為在經歷若干危險後,必能獲得陛下之寬大接待,何況此行於貴國無任何損害,且有利於貴國人民。彼既於此無任何懷疑,乃更樂於準備此一於吾人有益之旅行。
吾人認為:我西方諸國君王從相互貿易中所獲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屬陛下之人均可獲得。此利益在於輸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輸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為:我等天生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幫助,吾人希望陛下能同意此點,而我臣民亦不能不作此類之嘗試。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給予安全通行之權,並給予吾人在於貴國臣民貿易中所極需之其他特權,則陛下實行至尊貴仁慈國君之能事,而吾人將永不能忘陛下之功業。吾人極願吾人之請求為陛下之洪恩所允許,而當陛下之仁慈及於吾人及吾鄰居時,吾人將力圖報答陛下也。願上天保佑陛下。
耶穌誕生後1583年,我王在位第25年,授於格林威治宮。
從信中我們可以看到,躋身一流強國行列的英國表達了英中兩國更好開展貿易往來的願望,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語氣懇切,姿態放的很低,這固然是處於禮節上的禮貌,但是對明朝國力的尊重也是其中一個方面。
信的原文
這封信沒有到達明代,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展開想像與討論的,如果萬曆皇帝收到這封信會如何呢?明代會與英國進行通商貿易嗎?
二、中國與英國歷史上第一次軍事交鋒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去世後,都鐸王朝絕嗣,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格蘭。
對華貿易通商仍是英國人念念不忘的事,在伊麗莎白一世致信萬曆皇帝40年之後,英國人再次來華。
1636年,經由國王查理一世同意,一支由六艘武裝商船組成的英國船隊開向中國。
查理一世
我們知道在英國侵略東方如印度等國的過程中,一些商業公司是扮演侵略先鋒的角色的,如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
英國船隊由威德爾上尉任指揮官,他們首先駛向葡萄牙佔據的印度果阿。當時對華貿易被葡萄牙人壟斷,英國人希望藉助葡萄牙打開對華通商的大門。
葡萄牙人也樂見如此,因為此時的葡萄牙已經衰落,對遠東一帶的商業霸權屢屢受到另一個崛起的海上強國荷蘭的挑釁。
1637年6月,英國船隊達到中國澳門。
此時距離大明滅亡僅有七年時間。
接下來的事,就是發生了中國歷史和英國的第一次軍事衝突。
突出的原因十分複雜,雙方各執一詞。中國人認為,英國船隊非法停靠廣州港口附近,虎門炮台守軍鳴炮示警,威德爾船長認為中國人惡意挑釁,遂發起進攻。
結果虎門炮台被英國人攻陷,他們把30餘門明軍火炮當作戰利品帶走。
明朝官員立刻遣人交涉,英國同意歸還戰利品。同時派人攜帶不少銀元去廣州貿易,購買一些中國商品。
但是明英兩國間的問題並沒有徹底根除。
西方人畫筆下明代人的形象
兩國溝通的渠道不暢是極為重要的原因,一是明朝官員不可避免的存在輕視心理,妄自尊大,而且還有辦事效率低下、貪婪勒索的問題,在對英國人開展貿易的建議上沒有最快給出回復。二是英國倚仗勢力上的優勢,更看到了明軍的腐朽,未免也不將明軍放在眼裡。
兩國都有自大的意思,只是中國自大是一貫的華夷心理,英國是則是以實力為底氣。
當然這裡還有葡萄牙人的因素,雖然葡萄牙駐果阿總督同意英國開展對話貿易,但在澳門的葡萄牙人並對並不感冒。他們認為拉英國人來對付荷蘭人是引老虎對付狼,一旦英國對華貿易通道打開,葡萄牙人僅有的利益將再次被打壓,而且英國比荷蘭人將更可怕。
正是由於澳門葡萄牙的這種看法,葡萄牙人在明朝官員面前非但沒有替英國人說好話,反而直接詆毀他們是前來尋釁滋事的荷蘭人。這使得明朝官員對英國的通商要求置之不理。
雖然英國人交還了戰利品,但是英國船隊仗著攻克虎門炮台的威風,隨意航行於廣州內河。
這絕對是侵犯主權的行為,於是1637年9月10日,明朝派遣3艘戰船以火攻戰術對英國船隊發起進攻,威德爾見機早,率船隊及時撤出戰船,沒有遭到多大的損失,
作為報復,英國人於9月19日燒毀幾艘中國帆船,並登陸劫掠一個市鎮,搶走了30頭生豬作為給養。兩日後又攻佔虎門亞娘鞋炮台,然後前往澳門。
最終在廣州的英國商人答應賠償2800兩白銀以息事寧人,同時威德爾托葡萄牙人提交一份保證書,保證完成貿易後立刻離開中國。
明朝官員對此也力不從心,借坡下驢,決定對英國人不予追究。
1637年12月,威德爾率領船隊啟程回國。
中國與英國的第一次戰爭,就這樣落幕。
總體上中國是落於下風的,這其中的原因恐怕不單是大明走向末路那麼簡單。
英國與明朝之間本應該仍有交集的,不過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直到1688年,這場革命才終結。而中國這邊,1644年明朝滅亡,中國進入了明清易代的時代更替之中。
兩國的交集變成英國與清朝。
歷史彷彿是一個輪迴。
一封信,一支船隊的事情在以後再度上演。不同是,一次是對明朝,一次是對清朝。
在伊麗莎白一世致信萬曆皇帝近200年之後,另一位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於1793年派遣馬戛爾尼帶著他給乾隆皇帝的信訪問中國。
只是在這封信中,喬治三世態度傲慢,字裡行間顯示大英帝國的肌肉,炫耀實力。乾隆皇帝這次收到了英國國王的信,回絕了他通商的請求。
在喬治三世致信乾隆40多年之後,一支規模與實力更大的艦隊駛向中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了,這次中國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