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為什麼VR技術很難培養同理心?

為什麼VR技術很難培養同理心?

原標題:為什麼VR技術很難培養同理心?



隨著VR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它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在影視創作、心理治療和社會學研究等領域。有研究人員認為,VR技術可以讓人變得更有同情心,讓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聯結更緊密,從而培養人們的同理心。但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VR技術只會讓一類人同情另一類人,很難讓他們產生真正的共鳴和同理心。

新京報?書評周刊發表評論文章,探討了VR作為一項虛擬現實技術,能否讓一個社會變得更好。作者認為,VR技術有助於人們產生同情心,但真正同理心的建立,要放下自我,全身心地體察別人的感受。


文章介紹了關於VR技術喚起人們同情心的一些研究案例。


美國企業家克里斯-米爾克(Chris Milk)是研究虛擬現實技術的影響力的專家。幾年前,他曾用VR技術,拍攝了一部關於敘利亞難民營少女真實生活的記錄短片。這部片子讓戴著VR眼鏡觀看的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難民營生存的艱難,對女孩的命運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位企業家隨後在TED發表演講,他認為,VR的真正強大之處,在於能改變人們對彼此的看法,讓人們在更深的層次上聯繫起來。


這一觀點,大大啟發了心理治療和醫療陪護領域。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心理諮詢師開始運用VR技術,來協助治療抑鬱症患者,幫助他們學習換位思考的能力,減緩自己的抑鬱情緒。


在醫療陪護領域,VR技術還運用在對醫護員工的培訓上。美國阿爾茨海默協會就開設了一些VR模擬項目,讓從事護理工作的年輕人,通過VR技術了解和感受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痛苦,看到了更多老年人和老年痴呆症的鬥爭。這種嘗試,讓年輕的護理人員減少了對患病老人的偏見,他們對護理老人的熱情提高了,和老人之間的互動也加強了。


除此之外,斯坦福大學的虛擬人類交互實驗室也發起過一個實驗,先後邀請500人參加一個VR體驗項目,請他們藉助VR設備,體驗流浪漢的生活。體驗結束後,實驗人員又花了8個月時間對參與者做後續調查,發現他們中的大部分,對無家可歸者的態度有了明顯改觀。比如,有人不再刻意避開路邊邋遢的流浪漢,也有人主動參加了幫助流浪漢的公益活動。


文章作者也引用了VR技術反對者們的聲音。這些反對者認為,雖然VR的體驗形式多樣,但最終,它們只能為人們製造出「同情的幻覺」,而不能產生「真正的同理心」。


在反對者們看來,VR只邀請參與者沉浸在感官體驗之中,但參與者不需要面臨虛擬空間中的任何結果。參與VR體驗的人,不會真的被流浪漢搶奪走財物;他們也不會因為看了一部VR紀錄片,就真正感受到難民營或邊緣弱勢群體的命運。「同情的幻覺」和「真正的同理心」之間,是有差別的。


文章作者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差異。同情心(sympathy),更多是指一種關懷與愛護的情感;同理心(或移情,empathy),則更多是指一種認知和理解的能力,能感受到「你的喜悅就是我的喜悅,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作者舉例,當朋友失去親人時,你會去表達安慰。你不需要理解失去親人的痛苦,就可以產生同情和關愛的心,同時自己獲得了心安。但是,當看到電影中的人物失去雙親時,如果讓你聯想到自己親歷過的失去親人的痛苦,甚至能體會到痛苦的程度,這時你產生的是真實的同理心。同理心,更多地建立在一種跟自我經驗相關的認知模式上。

作者認為,VR技術如何虛擬現實,也很難真正讓一類人,進入另一類人的內心,感受對方的感受,從而真正幫助到對方。當人們把希望寄托在用VR技術來培養同理心時,更說明了現實社會存在的冷漠。尤其對於那些弱勢群體來說,病態的同情心,會比漠不關心更加傷人。


就像電影《觸不可及》中描述的,一個遭遇意外癱瘓在床的富翁,想招聘一位全職護理。他拒絕了形形色色的人選,最後選擇了一個剛剛刑滿釋放黑人小夥子。面對大家的疑惑,富翁回答說,「因為他沒有同情心,他總是忘記我癱瘓的事實,我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沒有憐憫沒有特殊對待沒有歧視。」


作者認為,通過VR技術對他人產生同情心,不如真正去接觸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生活,放下自我,在現實生活中構建彼此理解、尊重、關懷的關係。這是同理心生長的土壤。


科技有溫度,點擊下方,關注「 酷玩兒 」帶您發現新奇、好玩的科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酷玩兒 的精彩文章: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的「午餐會」溝通法
傳奇科學家赫伯特·西蒙:工作和生活上的四條原則

TAG:酷玩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