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淞滬會戰失敗原因,有人說是國軍武器落後,蔣介石痛責是此人責任

淞滬會戰失敗原因,有人說是國軍武器落後,蔣介石痛責是此人責任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此戰導致上海淪陷、中國軍隊全線撤退。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有人說是國軍武器落後,蔣介石則痛責是一個國軍將領的責任。

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在上海採取了主動反擊的戰役。此戰持續三個月,日軍投入20萬餘人,死傷4萬餘人。

國民黨軍隊投入80餘萬人,死傷30萬人。國民政府雖然為淞滬戰役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調動了當時最好的攻堅武器,但卻沒能在最關鍵的開始階段,儘快充分地使用這些武器。

戰役一開始,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87、88師等部隊展開總攻,國民黨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

戰役開始的一個星期,張治中就接到三次停止進攻的命令,給了日軍喘息的機會和實施增援的時間。當時中方攻堅武器的匱乏,加上日本守軍戰術素養較高,日軍僅存的幾個重要據點攻不下來。

淞滬會戰結束後,蔣介石對此也曾懊悔不已。蔣介石曾檢討自己,並痛責另一位國民黨將領軍政部長何應欽。蔣介石認為,開戰第一個星期,在日軍未增兵之前,未能全力消滅滬上的敵軍。

這是因為何應欽未能及時將所有巷戰及攻擊武器發給部隊使用,待蔣介石想到戰車與平射炮,催促使用,但已過其時,敵人陸軍已在虯江碼頭與吳淞大規模登陸增援。蔣介石後來感嘆:「敬之,誤事誤國。」

蔣介石認為,如果在戰爭一開始就運用那些先進的攻堅武器,迅速消滅在滬日軍最後的據點,足以震懾日本當局,則日方必會畏懼中國軍事實力而選擇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但事與願違,後來,國軍兵敗如山倒,旋即失去大半山河。蔣介石將淞滬會戰的失利完全怪罪何應欽,可能不完全準確,蔣介石自身的戰略指導思想也有失誤,他仍想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同時中日軍隊重火力確實也有很大差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縱覽 的精彩文章:

別被清代宮廷劇騙了,皇帝身邊其實沒有年輕宮女,原因與順治有關
薩達姆因此人告密被抓,對出賣自己的人說了十個字,後來字字應驗

TAG:歷史縱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