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覆沒,被俘清軍飽受磨難,西方卻對日本大加讚賞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促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被俘的清軍飽受磨難,為何西方卻對日本大加讚賞。
甲午戰爭中,清軍共陣亡將士24000多人。這些為國捐軀的士兵,本應得到一方享祭之所,但腐敗的晚清卻沒有任何祭奠措施。相比陣亡的將士,還有一些被俘士兵命運就更加悲慘。
豐島海戰中,「濟遠」逃跑、「廣乙」重傷退出戰場,運送清軍的商船「高升」號被日本擊沉,運輸艦「操江」無力抵抗,成了日軍的戰利品。「操江」艦管帶王永發等近百名官兵是成為第一批被俘虜的清兵。
隨後,中日兩國在朝鮮平壤爆發激戰,因為糧彈不繼,駐守平壤的清軍棄城北撤,中途遭到日軍伏擊,突圍途中大批清軍被包圍成為日軍的俘虜,一些人試圖逃跑被日軍斬殺,還有六百多人被押回日本。
在接下來的遼東戰場、威海衛保衛戰等戰役中,又有大批清軍被俘,總計陸續被運送到日本看押的有1790餘人。日本在對待俘虜上,不願投入過多資金,使得戰俘的飲食、服裝供應極為低劣。
此前,日本已加入國際紅十字會和《日內瓦公約》,誓約在戰爭中保障戰俘的基本人權,履行文明戰爭的職責和義務。日本在戰爭爆發後,下發了《戰俘管理之件》,試圖向西方世界說明自己是「文明之國」。
但事實情況是:日軍對戰俘的殘暴虐殺嚴重。廣島人原田鶴次在《原田鶴次從軍日記》記載,平壤戰役結束後的第二天,清軍戰俘有三十八名被梟首。屠殺之外,戰俘的受辱問題也很嚴重。資料記載:戰俘一日三餐,入口者無非霉爛蘿蔔;數月間,遍身儘是腌臟衣服。
戰爭期間,日本宣傳對國際法的忠誠,將自己打扮成「文明國家」。日軍在甲午戰爭中對清軍戰俘的處置,實際是偷天換日,但因為對西方的宣傳好,使日本侵略者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被侵略者大清國卻飽受批判。因為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沒有任何中國人試圖利用國際法和西方語言,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的遭遇,表達中國的意見。
※孔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傳承數千年,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卻這樣評價他
※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上,何應欽有三處失當的地方,十年後他說出原因
TAG:歷史縱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