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的服飾有多麼的華美?

清朝的服飾有多麼的華美?

中國服飾——清劉興鵬

1.1中國服飾的歷史

服飾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生活的重要支柱。遠在一千萬年以前,猿的一支——拉馬古猿開始了向人類演化的過程。到四百至五百萬年前,人的遠祖南猿才從古猿中分化出來。由南猿演化到現代人,又經歷了直立原人——智人——現代人等歷史階段。在智人階段,人們開始用獸皮裹身禦寒,這是人類向創造服飾邁出的第一步。 中國服飾文化,從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到秦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直到明清以及近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

1.2清朝服飾歷史特點


清代服飾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髮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

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形成了炫耀財勢的繁瑣裝飾重於藝術表現的特點。按規定,綾羅綢緞此時已不再是官僚富戶的專用品。


清代男裝

清代一般男子服飾有所謂京樣高領長衫,腰身、袖管窄小,外套短褂、坎肩(背心),頭戴瓜皮小帽,手持「京八寸」小煙管,腰帶上掛滿刺繡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飾物,可算是時髦打扮,北京一帶尤盛。很多地主、商人就如此裝束。


清代女裝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1662~1735)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或達1尺多,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多至十幾道,有「七姐妹」、「十三太保」、「十八鑲緄」諸名,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2.1清朝團龍補服(圖)

清朝團龍補服(圖)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圓形補子有以下幾種: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綉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本圖為戴暖帽、穿團龍補服、掛朝珠的清朝貴戚。

2.2清朝武一品補子(圖)

清朝武一品補子(圖)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所繡的紋樣不同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文官綉飛禽,武官綉猛獸。本圖為武一品官補子(麒麟紋樣)。

2.3清初道袍(圖)

清初道袍(圖)

清代服飾 明清時期有的道袍製作十分精美,此圖所展示的道袍,中央綉有玉帝,天庭眾仙相聚,作不對稱構圖,富麗繁縟,山石和彩雲均具清代初期特徵。此種服裝為道教人物所穿著。本圖為清初道袍實物。

2.4清代《同、光十三絕》(圖)

清代《同、光十三絕》(圖)

清代戲服 清代沈容圃繪製的《同、光十三絕》畫像(摹本)。圖中人物從左至右依此為:郝蘭田(《行路》中康氏)、張勝奎(《一捧雪》中莫成)、梅巧鈴(《雁門關》中蕭太后)、劉趕三(《探親》中鄉下媽媽)、余紫雲(《彩樓》王寶釧)、程長庚(《群英會》中魯肅)、徐小春(《群英會》中周瑜)、時小福(《採桑》中羅敷)、楊鳴玉(《思志誠》中明天亮)、盧勝奎(《空城計》中諸葛亮)、朱蓮芬(《琴挑》陳妙常)、譚鑫培(《惡虎村》中黃天霸)、楊月樓(《探母》楊延輝)。

2.5清代八旗兵甲胄(圖)

清代八旗兵甲胄(圖)

清代服飾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繫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本圖為滿清八旗服色,從左至右為:正黃旗、正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正紅旗鑲藍旗。

2.6清代補服(圖)

清代補服(圖)

清代補服、補子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圓形補子為皇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皇親貴族服用。朝珠是掛在頸項間垂於胸前,由一百零八顆圓珠串成,無疑是源於佛教的數珠,也是隨品級而掛用,質料也各不相同。本圖為戴暖帽、穿補服、掛朝珠的官吏。

2.7清代長襖(圖)

清代長襖(圖)

清代漢族婦女服飾 清代嘉慶、道光之前,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以衫裙為主。乾隆年間以上身著鑲有花邊的襖、衫為主,式樣比較寬大,長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後,鑲有花邊的衣衫趨於窄小,長度也明顯縮短。有的再加一件較長的背心。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褲子的。長襖的特點是在領低及袖口鑲有寬花邊為裝飾,並且不同時期袖子流行的寬窄也不一樣,時而流行寬,時而流行窄。本圖為低領鑲闊邊的長襖及低領鑲邊的長襖。

2.8清代長背心(圖)

清代長背心(圖)

清代漢族婦女服飾 清代嘉慶、道光之前,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以衫裙為主。乾隆年間以上身著鑲有花邊的襖、衫為主,式樣比較寬大,長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後,鑲有花邊的衣衫趨於窄小,長度也明顯縮短。有的再加一件較長的背心並邊緣都裝飾有花邊。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褲子的。長襖的特點是在領低及袖口鑲有寬花邊為裝飾,並且不同時期袖子流行的寬窄也不一樣,時而流行寬,時而流行窄。本圖為鑲邊長背心。

2.9清代朝珠(圖)

清代朝珠(圖)

清代補服、補子 朝珠是掛在頸項間垂於胸前,由一百零八顆圓珠串成,無疑是源於佛教的數珠,也是隨品級而掛用,質料也各不相同,朝珠用細條貫串,有後引垂於背後。朝珠上還附有三串小珠,其中二小串是男在左面,女在右面,一小串則女在左面,男在右面。本土為朝珠展示圖(傳世實物)。

2.10清代慈禧太后(圖)

清代慈禧太后(圖)

清代皇后服飾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此圖為清代慈禧太后著色照片,頭戴鈿子,穿寬袖大裾團壽紋氅衣,外套如意雲頭領,對襟排穗下擺坎肩,前挂念珠,手戴金護指。

2.11清代大襟馬甲(圖)

清代大襟馬甲(圖)

清代滿族婦女服飾 馬甲,或叫「背心」、「坎肩」或「半臂」。清代滿族婦女所穿的旗裝長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馬甲,這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裝束。這種馬甲與男式馬甲一樣,也有大襟、一字襟、對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長度多到腰際,並綴有花邊。本圖為大襟馬甲(傳世實物)。

2.12清代斗蓬(圖)

清代斗蓬(圖)

清代斗蓬 清代斗蓬,無袖、不開衩的長外衣,有長短兩式,領有抽口領、高領和低領三種,又名「一口鐘」,滿語叫「呼呼吧」,也叫大衣,是從蓑衣演變而來的一種服飾,明清時期,冬季外出,不論男女官庶,都喜歡披裹,但有個規矩,即不能穿著斗蓬行禮。本圖為緞地盤金龍斗蓬(實物)及穿斗蓬的婦女。

2.13清代鳳冠(圖)

清代鳳冠(圖)

清代命婦禮服 清代凡后妃命婦,都以鳳冠、霞帔作為禮服。霞帔是宋代以來婦女的命服,隨品級的高低而不同。《格致鏡原》引《名義考》中稱:「今命婦衣外以織文一幅,前後如其衣長,中分而前兩開之,在肩背之間,謂之霞帔。」明代霞帔就是這種形式。清代命婦禮服,承襲明朝制度,以鳳冠、霞帔為之。清代霞帔演變為闊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蘇,是誥命夫人專用的服飾。中間綴以補子,補子所綉樣案圖紋,一般都根據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唯獨武官的母、妻不用獸紋而用鳥紋。另外,普通婦女在婚嫁及入殮時,可以「借穿」鳳冠、霞帔。此圖為鳳冠實物。

2.14清代婦女長褲(圖)

清代婦女長褲(圖)

清代漢族婦女服飾 清代嘉慶、道光之前,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以衫裙為主。乾隆年間以上身著鑲有花邊的襖、衫為主,式樣比較寬大,長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後,鑲有花邊的衣衫趨於窄小,長度也明顯縮短。有的再加一件較長的背心邊緣都裝飾有花邊。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褲子的。褲子的樣式也有變化,初為大褲管,後逐漸改為小褲管,褲口鑲有花邊。從光緒年間起,由於褲子的流行,婦女穿裙的逐漸少見。本圖為綉金銀花紋長褲。

2.15清代婦女髮飾(圖)1

清代婦女髮飾(圖)1

清代服飾 清代婦女髮飾,分為滿漢二式。初期還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後在相互影響之下,都有明顯的變化,而且各地風俗也不一樣。清朝中葉,漢族婦女模仿滿族宮女髮飾,髮飾品種繁多,各個時期流行的髮式也各不相同。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之舊。經過不斷的演變,終於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婦,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袍衫(旗袍)為滿族婦女的主要裝束,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此圖為梳旗髻、穿旗袍及梳平髻、穿襖裙的婦女。

2.16清代婦女髮飾(圖)2

清代婦女髮飾(圖)2

清代服飾 清代婦女髮飾,分為滿漢二式。初期還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後在相互影響之下,都有明顯的變化,而且各地風俗也不一樣。漢族婦女的髮式,在清代中葉模仿滿族宮女髮式,以高髻為尚。以後還流行過平髻、圓髻、如意髻等樣式。清末,崇尚梳辮,初在少女中流行,以後逐漸普及。滿族婦女髮式,大多以為鈿子為飾。鈿子以鐵絲為骨,也有用藤絲的,外面裱以黑紗,上面飾有翠翟。普通滿族婦女,多為「叉子頭」式,也稱「兩把頭」、「把兒頭」的。後來,受漢族影響,一般都將髮髻梳成扁平的形狀,俗稱「一字頭」。到了清末,這種髮髻越來越高,逐漸變成「牌樓式」的固定裝飾,只需套在頭上,再加一點花朵即可,名為「大拉翅」。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之舊。經過不斷的演變,終於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婦,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而滿族婦女的主要裝束為袍衫(旗袍),不過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本圖為梳旗髻、穿旗裝及琵琶襟坎肩的滿族婦女。

2.17清代宮廷服飾氅衣(圖)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圖)

清代宮廷服飾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此圖為晚清青蓮紗綉折枝花蝶大鑲邊加套袖氅衣(實物)。

2.18清代宮廷婦女服飾(圖)

清代宮廷婦女服飾(圖)

清代宮廷婦女服飾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此圖為晚清葡萄紫納綉折枝梔子,金團壽紋加鑲滾氅衣,袖口內綴接袖頭。

2.19清代官吏便服之一(圖)

清代官吏便服之一(圖)

清代官吏便服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製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清代長袍多開衩,官吏士庶開兩衩,皇族宗室開四衩。在清朝以開衩為貴。但也有不開衩的,俗稱「一裹圓,為一般的市民服飾。開衩袍,也稱「箭衣」,袖口有裝有箭袖,以便騎馬射箭,因其袖似馬蹄,故稱「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禮時放下。這種服裝是滿族的服裝特色,最初出現在入關之前,而後沿用於整個清代。一般士庶如穿無衩之袍作禮服時,也須另裝一幅馬蹄袖,用鈕扣系在袖端,禮臂則解下。這種袖子叫「龍吞口」。袍服中尤以蟒袍為貴。不綉蟒紋的袍服,除顏色有禁例外,一般人都可服用。另有缺襟袍,其袍右襟裁下一塊,然後用鈕扣系住,以便騎馬行走,一般多用於行裝。本土為戴暖帽、穿琵琶襟馬褂、開衩袍及皂靴的官吏。

2.20清代官吏便服之二(圖)

清代官吏便服之二(圖)

清代官吏便服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誌。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製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清代長袍多開衩,官吏士庶開兩衩,皇族宗室開四衩。在清朝以開衩為貴。但也有不開衩的,俗稱「一裹圓,為一般的市民服飾。開衩袍,也稱「箭衣」,袖口有裝有箭袖,以便騎馬射箭,因其袖似馬蹄,故稱「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禮時放下。這種開衩服裝是滿族的服裝特色,最初出現在入關之前,而後沿用於整個清代。本土為戴暖帽、穿琵琶襟馬褂、開衩袍及皂靴的官吏。

2.21清代官吏便服之三(圖)

清代官吏便服之三(圖)

清代官吏便服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清代長袍多開衩,官吏士庶開兩衩,皇族宗室開四衩。在清朝以開衩為貴。但也有不開衩的,俗稱「一裹圓,為一般的市民服飾。開衩袍,也稱「箭衣」,袖口有裝有箭袖,以便騎馬射箭,因其袖似馬蹄,故稱「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禮時放下。這種服裝是滿族的服裝特色,最初出現在入關之前,而後沿用於整個清代。一般士庶如穿無衩之袍作禮服時,也須另裝一幅馬蹄袖,用鈕扣系在袖端,禮臂則解下。這種袖子叫「龍吞口」。袍服中尤以蟒袍為貴。不綉蟒紋的袍服,除顏色有禁例外,一般人都可服用。另有缺襟袍,其袍右襟裁下一塊,然後用鈕扣系住,以便騎馬行走,一般多用於行裝。本圖為穿開衩袍、皂靴、佩搭褳的男子。(褡褳是一種刺繡佩飾,是佩掛在腰間的隨身賞玩之物,晚清尤為盛行)

2.22清代官吏便服之四(圖)

清代官吏便服之四(圖)

清代官吏便服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清代長袍多開衩,官吏士庶開兩衩,皇族宗室開四衩。在清朝以開衩為貴。但也有不開衩的,俗稱「一裹圓,為一般的市民服飾。開衩袍,也稱「箭衣」,袖口有裝有箭袖,以便騎馬射箭,因其袖似馬蹄,故稱「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禮時放下。這種服裝是滿族的服裝特色,最初出現在入關之前,而後沿用於整個清代。一般士庶如穿無衩之袍作禮服時,也須另裝一幅馬蹄袖,用鈕扣系在袖端,禮臂則解下。著種袖子叫「龍吞口」。袍服中尤以蟒袍為貴。不袖蟒紋的袍服,除顏色有禁例外,一般人都可服用。另有缺襟袍,其袍右襟裁下一塊,然後用鈕扣系住,以便騎馬行走,一般多用於行裝。本圖為穿開衩袍、皂靴、束腰帶的男子。

2.23清代官吏便服之五(圖)

清代官吏便服之五(圖)

清代官吏便服 清代風帽,也叫作「風兜」,後來又稱「觀音兜」大概與觀音大士所戴的相似而名之。有夾、皮等,多為年老者蔽風寒所用。以紫、深藍戴、深青色為多,一般都用黑色,紅色是高官所用。斗蓬,無袖、不開衩的長外衣,有長短兩式,領有抽口領、高領和低領三種,又名「一口鐘」,滿語叫「呼呼吧」,也叫大衣,是從蓑衣演變而來的一種服飾,明清時期,冬季外出,不論男女官庶,都喜歡披裹,但有個規矩,即不能穿著斗蓬行禮。清代長袍多開衩,官吏士庶開兩衩,皇族宗室開四衩。在清朝以開衩為貴。但也有不開衩的,俗稱「一裹圓」,為一般的市民服飾。開衩袍,也稱「箭衣」,袖口有裝有箭袖,以便騎馬射箭,因其袖似馬蹄,故稱「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禮時放下。這種服裝是滿族的服裝特色,最初出現在入關之前,而後沿用於整個清代。一般士庶如穿無衩之袍作禮服時,也須另裝一幅馬蹄袖,用鈕扣系在袖端,禮臂則解下。這種袖子叫「龍吞口」。袍服中尤以蟒袍為貴。不綉蟒紋的袍服,除顏色有禁例外,一般人都可服用。另有缺襟袍,其袍右襟裁下一塊,然後用鈕扣系住,以便騎馬行走,一般多用於行裝。本圖為戴風帽、穿長斗蓬及行裝的官吏。

2.24清代官吏便服之六(圖)

清代官吏便服之六(圖)

清代官吏便服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清代長袍多開衩,官吏士庶開兩衩,皇族宗室開四衩。在清朝以開衩為貴。但也有不開衩的,俗稱「一裹圓,為一般的市民服飾。開衩袍,也稱「箭衣」,袖口有裝有箭袖,以便騎馬射箭,因其袖似馬蹄,故稱「馬蹄袖」。平常袖口翻起,行禮時放下。這種服裝是滿族的服裝特色,最初出現在入關之前,而後沿用於整個清代。一般士庶如穿無衩之袍作禮服時,也須另裝一幅馬蹄袖,用鈕扣系在袖端,禮臂則解下。這種袖子叫「龍吞口」。袍服中尤以蟒袍為貴。不綉蟒紋的袍服,除顏色有禁例外,一般人都可服用。另有缺襟袍,其袍右襟裁下一塊,然後用鈕扣系住,以便騎馬行走,一般多用於行裝。此圖的裘衣樣式為類似於馬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穿在行袍之外。本圖為戴暖帽、穿裘衣及行裝的官吏。

2.25清代官吏補服(圖)

清代官吏補服(圖)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圓形補子為皇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皇親貴族服用。本圖為穿補服的官吏(《關天培寫真像》)。

2.26清代官吏朝服(圖)

清代官吏朝服(圖)

清代官吏朝服 清代朝服清代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蟒袍、補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分冬、夏二種,其形製為上衣連下裳的形式。皇帝的冬夏二式,都用明黃色。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親王、郡王則用藍色及石青色,此下官吏不能用黃色,都用藍色及石青色或其它顏色,當然十二章紋樣也不能用。本圖為官吏穿的素地片金緣朝服及披領展示圖。(傳世實物)

2.27清代官吏綉蟒朝服(圖)

清代官吏綉蟒朝服(圖)

清代官吏朝服 清代朝服清代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蟒袍、補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分冬、夏二種,其形製為上衣連下裳的形式。皇帝的冬夏二式,都用明黃色。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親王、郡王則用藍色及石青色,此下官吏不能用黃色,都用藍色及石青色或其它顏色,當然十二章紋樣也不能用。本圖為官吏穿的綉蟒朝服展示圖。(傳世實物)

2.28清代光緒年間茶園(圖)

清代光緒年間茶園(圖)

清代戲服 清代的戲曲服裝,基本承襲明制,如以明代的烏紗帽作為官帽、補報作為官衣等等,並摻入了一部分時式服裝,如箭衣、馬褂、坎肩、及短襖等。據不完全統計,清代戲裝的款式,大約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之多,各地區、各劇種、各時期及各戲班還有差異。但總的看來,以蟒、帔、靠、褶、官衣等幾種最為常用。圖為光緒年間茶園演劇圖,圖中台上為武打場面,穿戲曲服裝的演員。台下為清代穿各種不同生活服裝的男子。

2.29清代貴妃朝服(圖)

清代貴妃朝服(圖)

清代后妃服飾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乾隆帝慧賢皇貴妃冬朝服像,頭戴冬朝冠,外穿冬朝褂,內穿冬朝袍,周飾貂皮邊。

2.30到2.34 為漢族服飾,予以省略

2.35清代荷包與搭鏈(圖)

清代荷包與搭鏈(圖)

清代掛件 清代的佩飾種類及樣式都很多,形狀小巧,材質多樣,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綠松石、檀香木、金鉑、金星石琺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刺繡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鏡盒、錶帶、火鐮袋、齋戒牌等。這些都是清代佩掛在腰間的佩飾,無論男女都作為隨身攜帶的賞玩之物,晚清尤為盛。此圖為荷包與搭鏈(實物)。

2.36清代紅裙實物 為漢服服飾,予以省略

2.37清代后妃朝服(圖)

清代后妃朝服(圖)

清代后妃服飾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乾隆帝孝賢純皇后朝服像。

2.38清代后妃朝袍(圖)

清代后妃朝袍(圖)

清代后妃服飾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穿朝袍時必須與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雍正明黃緞五彩雲金龍女朝袍。

2.39清代后妃綢綉朝袍(圖)

清代后妃綢綉朝袍(圖)

清代后妃服飾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穿朝袍時必須與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末宣統淑妃文秀大婚用金黃地綢綉朝袍。

2.40清代后妃金龍朝袍(圖)

清代后妃金龍朝袍(圖)

清代后妃服飾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穿朝袍時必須與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乾隆皇后所穿的明黃緞綉五彩雲金龍朝袍。

2.41清代后妃龍褂(圖)

清代后妃龍褂(圖)

清代后妃服飾 清代龍褂,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龍褂只能為皇后、皇太后、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皇后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為石青色:第一種飾五爪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兩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樣。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加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皇后、皇太后、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條,襟變四龍。此圖為清代光緒皇后石青緞地五彩綉緝米珠雲龍八團,有水龍褂,即為第一種。

2.42清代花邊(圖)

清代花邊(圖)

清代花邊 花邊又稱絛子,它的作用於除了一部分作帷幕、桌圍、椅披或床沿等,更主要的是用來鑲滾衣服的邊緣,一般多為領口,袖端、襟邊及下擺等。我國服裝使用花邊的歷史,至少兩千年以上。運用花邊最為廣泛的時期,主要在清朝的中晚期。尤其是咸同年間更為盛行。各種各樣的花邊應運而生,對服裝款式的變化起到很大作用。本圖為清代花邊展示圖。

未完待續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再說老滿洲人的「民風」
近日開放的壽皇殿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