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類最慘烈的世界大戰爆發前,大國領導者做錯了什麼?

人類最慘烈的世界大戰爆發前,大國領導者做錯了什麼?

原標題:人類最慘烈的世界大戰爆發前,大國領導者做錯了什麼?


回看一戰


11月11日,當中國網友陷入「雙11」的購物狂歡中時,歐洲則瀰漫著一股悲傷的氛圍。這一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整整一百年的日子。


那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傷亡人數高達3500萬人,其中也包括一些中國人——大約有14萬中國勞工以後勤支持的方式,加入到英法等協約國軍隊的一方。


戰爭的慘烈,常令人們忽視這樣一個現實:一戰前,原本是一個非常繁榮的世界,人類的科技、經濟水平,都有了巨大飛躍,一個遍及全球的貿易體系也在發揮作用。像今天一樣,當時倫敦、柏林、巴黎的市民們也使用著來自全球各地的商品——當然,大部分是德國製造。

人們享受著繁榮時代的優渥生活、技術進步帶來的種種便利,而且,他們認為這種生活狀況是「正常的,必須的,可永遠持續的,除非是變得更好」。


但是,因為大國間的競爭與決策失誤,原本繁榮的世界,一步步邁向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一戰已經過去百年,但討論「繁榮年代,為何會爆發戰爭」,於當下世界,仍有其意義。



「一個巨大的商業國家正在崛起。它不斷蠶食我們的繁榮,與我們爭奪世界市場。」


寫下這段話的是一名英國記者,恩斯特·威廉姆斯。他是一名貿易保護主義者,他提到的崛起的商業國家,是德國。1896年,他在出版的《德國製造》一書中,敏感地注意到英國人對德國的憂慮情緒。


當時,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不斷遭受德國崛起帶來的壓力。德國商品充斥英國市場,「你的衣服來自德國,妻子的衣服來自德國,家裡的玩具來自德國,半夜妻子剛聽完歌劇回家,歌劇的創作來自德國,就連演奏歌曲的樂器還是來自德國。」威廉姆斯寫道,好不容易躺在床上,發現床上用品來自德國,就連兩眼相對的掛在牆上的畫,依舊是「德國製造」。「德國製造」這個標籤已經「肆虐」英國的各個角落。


不止經濟上的競爭。德國領導人威廉二世上台後,開始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在全球範圍內挑戰英國的統治,這也引起英國的恐慌與反制,兩個國家一度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很多人都擔心,英國與德國必有一戰。


歷史上,發生在新舊大國間的衝突並不少見。據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統計,這種情況至少發生過15次,其中11次都爆發了戰爭。


一戰前英國與德國的衝突也不例外。雖然經過談判,兩個國家一度走向緩和,但挑戰世界秩序的新興大國與傳統強國之間的矛盾,並不那麼容易解決。很快,在一系列事件影響下,這些大國領導者們不斷做出錯誤決策。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世界大戰終於爆發。

強人



這個留著牛角一般鬍子的人,就是威廉二世。他這撇鬍子曾傳到中國,成為軍界爭相模仿的對象,最有名的就是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


除了這撇鬍子,威廉二世還酷愛軍裝。1913年,英國親王威爾士到皇帝的辦公室拜訪威廉二世,發現辦公桌旁的他穿著深綠色軍服,配著一把鍍金的獵刀,坐在軍用鞍上,他說,這樣更有助於自己「清晰、簡明的思考」。


1888年,29歲的他接過權杖,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當時的他年輕,強健,朝氣蓬勃,雙眼炯炯有神。他經常把自己穿著龍騎兵軍服的照片送給他人,在簽名上方寫上「吾守吾時」,從他登基那天起,就宣告屬於他的時機到來,他將成為歐洲的強人。


「他這個人特別愛炫耀武力,」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師翟韜接受本刊採訪時說,威廉二世有一頂純金的皇冠,留著往上翹的鬍子,給人感覺非常裝腔作勢。這很可能和他小時候經常受到壓抑有關,他從小因小兒麻痹導致左臂萎縮,母親曾用電擊來治療他,這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記。「實際上他內心是比較懦弱和自卑的一個人」。


混雜著這樣矛盾心理的威廉二世,接過來的是一個日益變得強大的德國。據統計,從1870年到一戰爆發前的1913年,德國每年GDP平均增長2.8個百分點,遠超過英國的1.9%和法國的1.7%。雖然比美國的4.1%要少,但德國在軍事上的實力,要遠超美國,直追英國。


首都柏林,也成為德國崛起的一個標誌。美國一位作家在歐洲大陸旅行完畢後曾寫道:「巴黎曾經風光過,也無疑會繼續風光下去。倫敦滿足於走極端保守的路線。但柏林最輝煌的時期就在眼前。」


一戰爆發前的1913年,有100多萬名旅客到了柏林,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比其他任何城市都更現代化的景象,「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德意志帝國所擁有的全球經濟力量」。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埃默森在《1913,一戰前的世界》一書中寫道,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喜歡崛起的德國,喜歡柏林,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是一個暴發戶的形象,大肆張揚著新興的繁榮,卻沒有一點兒高雅品位,整個就是一座醜陋的城市」。


柏林成為一座世界城市,正是威廉二世所期待的。「俾斯麥推行的歐洲大陸政策十分狹隘, 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柏林應當是『世界都市柏林』,」威廉二世在帝國議會的演講中如是闡釋自己對柏林、對德國的想像,「德國貿易應當是『德國世界貿易』,德國與世界的含義是一致的,因為世界各地都應體現德國政策……」

「(德國前首相)俾斯麥的大陸政策是限制德國在歐洲發展,不向海外擴張,」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孫立新接受本刊採訪時說,因為當時海外的殖民地已經被瓜分殆盡,如果德國向海外擴張,勢必會影響到殖民地最多的英國的利益。「威廉二世上台以後,開始搞『世界政策』,實際上就是要對海外擴張。」


這種政策也迎合了當時德國國內的情緒。德國的工商界、農業界、貴族等,都希望德國的勢力能向海外擴張。


「簡單說一點,衡量大國的標準之一,就是你有沒有殖民地。」孫立新說,當時人們希望德國向海外擴張,不只是市場貿易的需求,「還要傳播德國文化,很多人認為德國的文化比英國更優越、更好。」


競賽


雖然威廉二世對德國的地位非常自信,但在歷史學家看來,他在外交領域的形象並不那麼好,甚至堪稱糟糕。


他曾在公開場合,拍過保加利亞國王費迪南的屁股,結果令後者氣得「渾身冒煙」,憤然離開柏林;有一次,他還朝俄羅斯的一名大公扔了一支元帥指揮棒,正好打中其背部。


英國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在《沉重的皇冠》一書中,講完這些軼事後,繼續寫道:當時政治家和新聞記者對威廉的貶損,充斥報章版面。「大意無非是威廉是個兩面派、好戰分子,精神失常等等」,而威廉這些不受歡迎的情況,顯然也給德意志帝國帶來了沉重的外交負擔。


當然,德國最沉重的外交負擔,仍然是威廉二世在海外的擴張。


「你要向海外擴張,靠什麼?就是靠海軍,必須得建很強大的海軍。」孫立新說,威廉二世原本爭奪殖民地就已經動了英國的蛋糕,現在,又要大規模擴張海軍,「這對英國又是一個挑戰,因為英國就是靠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來統治世界。」


一戰前,為了針對德國研發的飛艇展開競爭,英國也造出一架空中偵察飛艇(@視覺中國 圖)


1898年,德國通過第一次海軍法案,在1904年前要建成19艘主力艦,1900年又擴大近乎一倍。威廉二世在與英國記者的談話中明確表示,「德國是年輕的、成長中的帝國,商業利益在全球迅速擴展,愛國的德意志人,他們的雄心不想受任何條約的束縛。德國一定要有自己的艦隊,要保護其在遙遠地區的商業利益。」威廉二世認為,只有海軍艦隊這樣的鐵拳舉在英國面前時,「英國雄獅才會縮起它的尾巴」。


俾斯麥擔任德國首相的年代,他深知法國因為普法戰爭對德國有著極深的仇恨,所以一切外交方針都是避免法國與大國結盟。他一方面與俄國結盟,另一方面與奧匈結盟,由於俄國與奧匈帝國間有矛盾,為了從中斡旋,有時候甚至需要「低聲下氣」。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徐棄郁曾經看過一戰前的德國外交檔案,據他介紹,俾斯麥時期的外交文件中,手段與用詞,都非常靈活。俾斯麥寫給德國駐外大使的批示和備忘錄,「展現了一種極其深邃而又宏大的戰略設計,對實現途徑的籌劃又是高度靈活的」,徐棄郁發現,到威廉二世時代,德國的外交越來越僵化,「對形勢的判斷往往流於一廂情願,戰略思維也越來越程式化」。


新上台的威廉二世很快就不再喜歡俾斯麥了。1890年3月,德國站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上——德國與俄國簽署的《再保險條約》需要續約。根據這份條約,如果俄國遭到奧匈帝國侵略,或者德國遭到法國襲擊,雙方都要派兵援助。


就在俾斯麥為換約做準備的那幾周,威廉二世最終否決了這份合約。據後來人們分析,當時德國政府內部存在一股反對俾斯麥的力量,威廉二世,顯然站在了反俾斯麥的一方。


「外交部?什麼?我就是外交部!」威廉二世曾在給英國威爾士親王寫的一封信中寫道,「我是德意志政策的唯一主宰者,我的王國必將緊隨我的腳步。」


就是他主宰德國與俄國關係的這次決策,最終成了一個關鍵轉折,俄國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只好與法國結盟。就這樣,威廉二世成功地同時得罪了歐洲最重要的三個國家:英國、法國和俄國。


……

以上為內容節選,閱讀全文請長按二維碼,獲得2018年第32期《Vista看天下》完整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新刊預告丨回看一戰:繁榮年代,大國為何走向戰爭?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