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很長的時間段里,我都在向大家介紹篆刻方面的知識,由於篆刻跟書法的緊密關係,有很多朋友建議抽空能說一點書法的內容,於是,打算抽空就寫一篇,現在流行的書法學習方法,從何種字體入門的都有,有寫篆隸,有寫魏碑、有寫楷書,也有寫行書入門的,不管何種字體為入門字體(這個問題爭論很大),總歸之下,以楷書入門的為最多,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下「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一、鍾繇的簡單生平

鍾繇(151-230),字元常,穎川長社(現在的河南長葛市)人,我們看,如果我們說中國的文人篆刻起源於元初的趙孟頫(當然,他也是大書法家),那麼,中國的文人書法大致就起源於漢魏時期的鍾繇。有人說,書法前面還有李斯的篆書、蔡邕的隸書啊,其實,篆刻前面還有米芾,我們說記錄較公認大面積普及的起始點,也就是說,文人介入印章(篆刻)差不多要比書法晚1000多年的時間,相比之下,在中國的各種藝術門類里,書法是起源較早的一種。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現在長葛鍾繇文化園裡的鍾繇像)

鍾繇祖上非常有名,史載「溫良篤慎、博學詩律,教授門生千餘人,為郡功曹」,到了他父親這一輩,因為已到漢末,他的父親不願意出來當官,很早就去世了,鍾繇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他在他族父的供養之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東漢末年,鍾繇舉孝廉入仕,漸漸升遷,到了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的初平元年(190)這一年,鍾繇50歲,他已經官至黃門侍郎,這是一個專門侍從皇帝傳達詔命的官位(其實就是皇帝有啥旨意,都是通過他發布的)漢獻帝年幼,董卓兇猛,可謂險象環生,但鍾繇堅持隨侍,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後來司徒王允殺了董卓,董的部將李傕、郭汜又打進長安,殺了王允控制了漢獻帝。這個時候,曹操是兗州牧,曹操是大謀略家,他意識到了皇帝的重要性之後,派使者到長安上書,李、郭阻止了聯繫,甚至扣留了使者。這段時期,鍾繇做了兩件事,奠定了他後半生在曹魏政權的地位:

1、他勸說李、郭放歸了曹操的使者。這其實促成了曹操與漢獻帝的聯繫。2、經鍾繇策劃,195年,漢獻帝離開長安東歸,擺脫李、郭控制,接手控制漢獻帝的就是曹操。

也就是說實際上是鍾繇給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開了方便之門。之後,曹操上表舉薦他,讓他執掌關中地區的軍政大權。這個位置很重要,關中地區其實是曹操逐鹿中原的後方根據地。鍾繇也確實有才幹,官渡之戰最吃力的時候,他資助了曹操兩千匹戰馬(當時,戰馬是重要戰爭資源)。曹操後來寫信給他,稱「得所送馬,甚應其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把鍾繇比作漢初的蕭何,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

建安二十一年,就是216年,曹操統一北方,封為魏王,鍾繇改任相國。建安二十四年因為魏諷謀反的事免職。但很快,據《三國志》載,漢魏禪代(不得不禪),曹丕稱帝,鍾繇是上表勸進的大臣之一,曹丕拜鍾繇為太尉,後又任大傅,現在我們看書法書,稱「鍾太傅」就是從這裡來的。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博學擅辯的鍾繇)

鍾繇這個人擅長辯論(這跟他長期掌管刑律有關),當時學術上有「古文」與「今文」之爭,他是「古文」派一方的,他能跟「今文」學家爭辯到對方啞口無言。鍾繇有一個很有名的兒子叫鍾會,看過《三國演義》的就一定記得這個人,他是後期魏滅蜀的功臣。

鍾繇到魏明帝曹叡(曹氏的第三代政權)當朝時還是位享太傅,因為有腿病,上朝是由人抬上朝就坐殿上,後來「三公」有病就抬著上殿就坐成了規矩,我們看電視劇里司馬懿上朝被抬著,就是始於鍾繇。八十歲時,鍾繇去世,皇帝親自素服前去弔唁,在那樣風起雲湧的亂世,刀尖上打滾,基本一生富貴安穩,鍾繇應當算是真正的人生嬴家。

二、鍾繇的書法

不管是卓越的政經才能,還是法律才幹以及優秀的辯論能力,都不是鍾繇傳名後世的主要原因,真正讓他名傳千秋的還是他的書法。

據唐代張彥遠的《法書要錄》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說到王羲之就不說了,這是「書聖」,後面的傳承就不多說了。其實,鍾繇學書,不僅只有蔡邕這一個源頭,據宋代陳思《書苑菁華》里記載,鍾繇少年時就跟著劉勝學習了三年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南朝《采古來能書人名》對鍾繇的書法記載是:「穎川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征(公車征不是人名,很多文章解釋成人名是錯誤的)。二子俱學於(劉)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鍾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熹平石經》原文局部)

什麼意思呢,鍾繇和胡照兩個人都跟著劉德升(劉德升也是很重要的人物,後人稱他為「行書之祖」有空了再說)學書法,胡昭的字肥,而鍾繇的字瘦,鍾繇的書法分三種字體,1、銘石之書,其實就是刻碑的隸書。傳說曹魏時的《上尊號奏》、《受禪表》都是鍾繇的手筆,但並不被廣泛認可,因此我們現在無法確知他的銘石之書到底是什麼樣子,總之,大體應當如《熹平石經》那樣的隸書吧,據說是他寫得最好的書法;2、章程書。按照文字學家唐蘭先生的論斷:「章程兩字的合音,是正字(平聲),後世把章程書讀快了,就變成正書,又變成真書。」如圖: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中國文字學》里「章程書」的解釋)

章程書這一條不用多說了,因為鍾繇後來被稱為「正書之祖」,即源於此種字體,下面專門說他的代表作品;3、鍾繇的第三種書體是「行狎書」。就是專門用於書信往來的用途,它的體態不如隸書、正書那樣正規、嚴整,又不像草書那樣簡率、放任,是「介於草書和正體字之間的流暢書體」,既便於書寫,又便於識讀,這其實就是現在我們說的「行書」。行書是如何流行起來的呢?我們簡略說一下:

上面說了,劉德升(可能也是穎川人)創製「行書」(當然,任何一種字體都不源於某一個人,但後來往往把功勞記在他的名下),他傳給了鍾繇和胡昭,於是魏時流行的行書其實就是鍾、胡風格的行書,一個肥一個瘦而已。到了西晉時期,鍾繇的外孫荀勖在任「領秘書監」時做了一件事,就是「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鍾、胡為法」,就是說,從他這個時候開始,行書可以用於官方文書了,荀勖的出身,基本決定了向鍾繇取法並推廣的可能性較大,這之後就是王廙、王導、衛夫人、王羲之等,一路下來,書法綿延下來,其實,鍾繇的行書體就是我們現在習見的行書字體。只是到鍾繇逝世幾十年之後,他的書跡已經格外珍稀,《記書》里記載王導喜歡鍾繇的《尚書宣示帖》,並把它藏在衣帶里過江帶到了南方(就是後來的東晉,隨時拿出來學習,後來,這個帖到了王羲之處(王導是王羲之堂伯),王羲之又借給了王脩,王脩死那一年,他母親見此帖為兒子心愛之物,於是把它作了殉葬品。大致鍾繇的書跡就是這樣湮滅的,總之,流傳下的紙本是一個也沒有了,現在所能見的鍾繇書跡,有十多種,但都是刻本,經典的還是他的楷書作品。

三、鍾繇楷書的代表作品

《書苑菁華》里記載,鍾繇一生有三十餘年時間集中精力學習書法,異常勤奮,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分晝夜,不論場合,有空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對坐談天,就在地上練習;晚上休息,就以被子里練,結果時間久了,被子被划了個大窟窿;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繫起來,甚至有時去廁所時想書法入迷竟然忘記了出來……現在我們見到的鍾繇洗硯池只是他勤奮的一角。鍾繇能在書法上集前人之大成,是他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並不單單是時代造就了他。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鍾鷓洗硯池)

鍾繇最有代表意義的書法作品是「五表」,即:《宣示表》、《力命表》、《薦季直表》、《賀捷表》、《調元表》。我們著重介紹其中四種:

1、《宣示表》,就是前面說的,王導「衣帶過江」的那個帖子,且不說王導帶過江的是不是真跡,即便是,也埋在地下了,現在我們能見到的《宣示表》,筆體平正整肅,隸意殆盡(鍾繇所處時代不受隸書影響可能性不大),跟王羲之的小楷很近似,因此,後人大多認定這是王羲之的臨本,因此我們看《宣示表》里的字,一個一個字簡直都是小可愛,完全沒有古樸憨質自然之態,晉人風氣明顯,總之,就是美得有點過了頭,如圖: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宣示表》局部)

2、《力命表》,字形扁方,不像《宣示表》那樣平整,筆體有迭宕之態,筆意也略有隸意,但也不乏晉人的流美之致,清人孫承澤認為:「太傅字形多扁闊,帶有隸意,右軍但以己意臨之,不區區求形似之似也。」斷定《力命表》是「右軍臨鍾太傅書」,又是王羲之臨的,如圖: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力命表》局部)

3、《薦季直表》,這個表字勢橫扁,很有隸書的筆意,只是結體略微鬆散,也有行書的筆法,最可疑的是他的筆畫非常肥壯,特別是豎向的筆畫,這跟歷史上所傳的鍾書「瘦」是不合的,這個表到清代大書法家王澍手裡,他根據表後的「黃初二年八月日司徒東武亭侯鍾繇表」這個落款,研究後確認署銜與歷史記載時間不合,於是也斷定是後人偽作。如圖: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薦季直表》局部)

有意思的是,此表從元朝開始,一直有一紙與刻本筆體相同的墨跡本傳世,文人爭相署款,傳承有緒,直到民國時方毀,儼然真跡,上方的「米芾之印」右下角「宣和」章,似乎都在證明它是真品,但實際上,米芾的印沒有這麼規整,宣和印又略顯鬆懈。王澍的斷定應當是準確的

4、《賀捷表》,此表中的文字形體與現代出土的樓蘭遺址中魏晉文書殘紙正書字跡極其相似,縱向的筆畫寫得短促,橫向的筆畫寫得舒展,如果一個字沒有橫向長筆畫,書者就儘可能將字形處理成疏散的橫闊形態以造成字的橫勢。而且,《賀捷表》中的字態又不是完全的平正嚴肅,而是古質、簡率、欹側、活潑的,顯得「勢巧形密」,而且筆力勁健,張懷瓘在《書斷》中稱鍾繇的書法「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在《賀捷表》中體現的比較充分。因此大多認為這是鍾繇的真跡刻本。如圖:

書法學習:「楷書之祖」鍾繇和他的書法

(《賀捷表》局部)

初學者可能覺得《賀捷表》略顯粗率,不夠精整,其實這正是鍾繇所處特殊時代的書體特徵。

鍾繇的書法特徵在《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中被總結為三個特點:1、瘦勁;2、天然;3、古雅。這個總結是準確到位的。

四、鍾繇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我們認為鍾繇的貢獻主要有兩條,一是對於楷書有開創之功,為正書成為官方認可的字體奠定了基礎;二是為行書立法,使行書這一流便的書體迅速普及。他的影響力來源於他所在朝廷地位,可以這樣說,我們現在書法所極力仰摹的「魏晉風韻」是從鍾繇發源的。學習書法,王羲之是大科,這是因為在唐代唐太宗獨尊王羲之,書法家們開始紛紛效仿魏晉,認為王羲之是源頭活水,其實,王羲之這個「源頭活水」的發源處,正是鍾繇,因為王羲之認為:「傾尋諸名跡,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存。」這裡的張是張芝,在漢魏之際,書壇兩位大家,一位是鍾繇,一位是張芝,從影響力來說,鍾繇的影響力顯然要大於張芝,王羲之是認可他們的。

說兩句李世民的審美特徵的笑談,他喜歡稍「肥」一點的,字也是,人也是,因此,瘦字如鍾繇、歐陽詢等,他都不太喜歡,他喜歡遒媚豐潤一些的字如王羲之、虞世南、禇遂良之類的,當然,有唐一代,對美人的認識也基本是以肥為美的,最能代表唐楷精神的不是初唐「書貴瘦硬方通神」的歐體字或者後來骨骼勁健的柳體字,而是富麗堂皇,氣韻豐滿的有「大唐氣象」的顏體字。

現在我們學鍾繇,限於原本難見,又限於時代,是再也寫不出他那樣氣質的字了,我們常常在臨摹之餘,絕望之情頓生:「字怎麼會寫得這麼美!原本覺得自己已經寫得非常接近了,但仔細體會,發現遠在億萬里之外呢,覺得就是再寫一百年,也達不到他們的水平」,這種絕望之情會經常產生於兩位大家作品的臨摹,一位是王羲之,另一位就是今天說的鍾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詩閑讀:「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