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108座古塔,有你老家的嗎?
塔是隨佛教傳入的一種建築。相傳釋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問:「您走後我們如何表達向您的尊重?」佛祖沒有回答,只是把僧袍鋪於地上,將缽扣在袍子上,又將禪杖立於缽上,就出現了窣堵坡的形式。佛祖涅槃後,弟子們遵從他的遺訓,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塔。
佛教於東漢初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與盛行當時的神仙崇拜相結合,將佛像置於高樓之上便在情理之中。東漢末年,在江淮之間,開始建造佛塔。
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古塔很多,可惜像北魏永寧寺塔、明代的大報恩寺塔等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了。幸而佛教持續流行,古塔建造也是繁多,因此現在還遺存眾多各類古塔。
今天將整理出108處古塔為大家奉上,望君收藏,做按圖索驥之用。
註:關於塔的時代,採用網路信息,沒有經過嚴格的考古論證,僅供參考。
1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國一-III-14)
北魏密檐式磚塔,高15層,37.045米。現存唯一的十二面塔。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
2
山西五台佛光寺祖師塔
(國一-III-33)
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祖師塔是創建佛光寺的初祖禪師的墓塔,磚結構,高約8米,平面六角形,塔的形制是國內僅見的孤例。
3
河南安陽靈泉寺北齊塔
(國四-IV-3)
大齊河清二年(563)三月十七日(西塔正面)、寶山寺大論師憑法師燒身塔題銘;東塔無題銘,體量形式與西塔類似。
4
山東濟南四門塔
(國一-III-15)
隋大業七年(611)造,別名神通寺塔,單層庭閣式石塔。高15.4米,底邊寬7.4米。1997年3月,隋代石刻經典阿閦佛佛首被盜走,幾經輾轉由台灣法鼓山以聖嚴法師送還四門塔。
5
陝西西安大雁塔
(國一-III-16)
唐永徽三年(652)造,別名大慈恩寺塔。四方閣樓式磚塔,玄奘為保存經卷佛像建造,最初五層,後來曾經加至九層,現在為7層,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6
陝西西安興教寺塔
(國一-III-20)
唐高宗總章二年(664年),平面呈四方形,5層樓閣式磚塔,高21米,為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墓塔,旁邊有玄奘兩位徒弟的塔,共三座。
7
陝西西安香積寺善導塔
(國五-III-224)
善導大師在681年圓寂後,其嫡傳弟子懷惲將先師遺骨葬於神禾原上並建造塔。平面方形,底層邊長9.5米,外輪廓成方尖錐體。密檐式磚塔十三層,已殘裂,現存11層,通高33米。
8
陝西西安小雁塔
(國一-III-17)
唐景龍年間(707-710)建,別名薦福寺塔,方形密檐式塔,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3米。
9
陝西周至八雲塔
(國五-III-227)
唐景龍二年(708)中宗李顯敕建瑞光寺,建塔於寺中。塔共十一層,全高約42米。一至五層為磚砌隱起的斗拱,柱、枋為樓閣式,六層以上為密檐式。塔基周長35.94米。
10
北京房山雲居寺塔群
(國一-III-19)
四座小唐塔分別建於唐景雲二年(711)、唐太極元年(712)、唐開元十年(722)、唐開元十五年(727)。
北塔別名紅塔,磚塔,高30.4米,塔身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八角形,上層為圓錐形。建於遼代頂部近似圓錐形的覆缽相輪,為明代改建。
11
河南汝州風穴寺七祖塔
(國三-III-56)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弟子建塔將風穴寺開山七祖禪師貞和尚於開元13年,84歲圓寂後的舍利安放塔中。高24.16米,方形九層密檐式磚塔,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線。
12
河南登封凈藏禪師塔
(國三-III-85)
唐天寶五年(746)建,高10.34米。該塔為平面八角形單檐仿木構的磚塔,是中國古代佛教高僧墓塔凈藏禪師塔,也是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塔身背面嵌塔銘一方,記述凈藏禪師的生平。
13
河北贊皇治平寺石塔
(國四-III-3)
唐天寶八年(749)至十二年建。又名嘉應寺石塔。平面呈八角形,均為青石雕砌,高約12.5米。每節塔身及塔檐分別用一整塊大石雕琢而成。各面並浮雕有佛教故事。
14
新疆吐魯番台藏塔遺址
(國五-I-144)
始建年代為麹氏高昌時期即6、7世紀。14世紀末,察合台汗國統治者強迫高昌地區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之後,台藏塔逐漸毀破。塔身殘高約20米,夯土築成,基部為正方形,邊長20米,塔身四面有佛龕,龕內存佛像和佛教壁畫。塔內中空,內邊方約15米。南向正中有寬約3米的缺口。
15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
(國五-III-162)
唐代盛期(八世紀前半葉),塔呈方形,底層面寬約7米,密檐15層,總高34.18米。法王寺塔的輪廓線中部微微臌出,整體呈梭形,檐端連成極柔和的弧線。
16
河南安陽修定寺塔
(國二-III-1)
唐代單層磚砌浮雕方塔。別名三生寶塔、紅塔。塔基平面呈八角形,下為束腰須彌座。塔身殘高9.5 米, 塔身四面均為8.25 米寬,外壁浮雕磚3775塊嵌砌,共300多平米。修定寺塔磚上世紀被部分盜賣,流落世界各地。
17
西藏扎囊桑耶寺四塔
(國四-III-12)
公元8世紀吐蕃王朝時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內建築按佛教的宇宙觀進行布局,主殿四周又建紅、白、綠、黑四塔,以鎮服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
18
陝西戶縣草堂寺鳩摩羅什舍利塔
(國五-III-220)
唐代建,是後秦高僧鳩摩羅什的舍利塔。俗稱八寶玉石塔,廳閣式造型、高2.44米,雕刻均極雄健精美。體形雖然不大,卻是一件唐代建築雕刻精品。
19
吉林長白靈光塔
(國三-III-89)
渤海國時代塔。磚砌樓閣式空心方塔,共5層,層層收分,通高12.86米。塔剎呈葫蘆形,塔身均磨磚對縫,黃泥作漿,疊澀式塔檐,底邊長3.3米,頂邊長1.9米。
20
陝西周至仙游寺法王塔
(國四-III-2)
隋仁壽元年(601)楊堅為了安置佛舍利始建,現存塔為唐代重建,塔7層,高35米,塔底層8.7米見方。1998年10月,因修建黑河水利工程,法王塔被整體遷移至原址北側2公里的金盆村北樑上。
21
河南登封永泰寺塔
(國五-III-161)
唐,單層密檐式磚塔,採用青磚黃泥壘砌而成,平面呈方形,塔體通高24米。塔身有11層密檐。塔身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塔檐逐漸內收,外輪廓的連線呈柔和的拋物線狀。
22
山西運城泛舟禪師塔
(國五-III-56)
唐長慶二年(822),為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閣式塔之一,圓形唐塔的典型實例、孤例。塔的銘文有自己特色,是從左到右排列豎寫,在全國屬於罕見,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
23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國一-III-18)
南詔王勸豐祐時期(823-859)建。三塔中間最大的塔又名千尋塔、文筆塔。高69.13米(主塔)底方9.9米,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16層磚塔。南北小塔為十級,高42.17米,八角形為樓閣式空心磚塔。
24
浙江寧波天寧寺塔
(國六-III-262)
唐咸通四年(863年)造,因塔比較矮小,形似烏龜,俗稱「烏龜塔」。天寧寺塔原有東西雙塔,東塔清光緒年坍塌。現存西塔系磚結構,立面呈拋物線狀.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約3.20米,共五層。塔高約12米,壁厚約0.76米,佔地面積為10.42平方米。
25
廣東董塘雲龍寺塔
(國三-III-86)
唐乾寧光化年間(894-898年)建,該塔為平面四方形,磚構實心塔。各層四面用仿木構築法,塔基四周殘留著大量的唐代蓮花瓣瓦當,是研究廣東早期古塔建築形式的珍貴實物。
26
山東濟南神通寺龍虎塔
(國三-II-7)
推測塔身為唐,塔頂為宋,高10.8米,磚石結構。塔身每面有刻著火焰狀紋樣的券門,周身布有刻工精緻的高浮雕龍虎、羅漢、力士、伎樂、飛天等形象,氣勢飛動,華麗壯觀。
27
山東濟南九頂塔
(國三-II-7)
始建於唐代,因其塔身一塔起,九頂出而得名,高13.3米,基呈八角形,單層磚塔,為水磨磚對縫砌築而成。在塔檐上端各隅角處,築有方形3層小塔8座,中央築有中心塔。
28
山西平順明惠大師塔
(國五-III-43)
唐乾符四年(877)建,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6.5米,邊長2.21米,單檐單層五迭四注式,覆缽尖錐頂。全由石質雕造。
29
甘肅永昌聖容寺塔
(國五-III-240)
唐,甘肅省境內唯一保存完整的唐代佛塔,有大小二塔,隔山谷相望。大塔平面呈方形,塔基邊長10.8米,為方形七級密檐式空心磚塔,通高16.2米,小塔通高4.9米,為實心。
30
浙江臨安功臣塔
(國五-III-109)
後梁貞明元年(915年)始建。塔因山而得名,1982年維修。 功臣塔為磚砌仿木構樓閣式,方形平面,通高25.3米,由基座、塔身、塔剎組成。
31
福建福州崇妙保聖堅牢塔
(國五-III-136)
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準備建九層,建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告結束。塔為八角七層,通高35米,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因用青石料又名烏塔。
32
浙江杭州閘口白塔
(國三-III-90)
吳越國石塔,共九層,高約15米,平面八邊形的樓閣式塔建築,逐層劃分,比例適度,出檐深遠,起翹舒緩,輪廊秀麗挺拔。須彌座束腰上刻有佛經。是現存的五代吳越末期仿木構塔建築中最精美、最真實、最典型的一座。
33
河南武陟妙樂寺塔
(國五-III-148)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重修。塔為十三級密檐疊澀式磚塔,平面呈方形,內部空心,底邊長9米,高34.19米。據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19所,妙樂寺塔其一也序列第15。
34
江蘇蘇州雲岩寺塔
(國一-III-21)
北宋建隆二年(961)落成,別名虎丘塔。塔七級八面,內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檐,高47.7米。
35
廣東廣州光孝寺南漢鐵塔
(國一-III-36)
南漢西鐵塔,鑄于大寶六年(963),原為7層,現存3層。東鐵塔,鑄於南漢大寶十年(967),完整地保留了7層。此塔由南漢後主劉鋹捐造,觀其龍紋,繼承大唐之遺風。
36
江蘇南京棲霞寺舍利塔
(國三-III-91)
南唐(937~975年)重建,密檐式五級八面。高15米。白色石灰岩石砌造。1930年由建築家劉敦楨主持維修,重新設計製作塔剎(原剎已毀),並修補基座損毀部分。
37
浙江杭州六和塔
(國一-III-25)
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建,外圍木構為清代重建,塔內部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為8面13層,高59.89米。
38
上海徐匯龍華塔
(國六-III-208)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吳越王錢俶重建,又稱「報恩塔」。磚木樓閣式塔,八面七層,總高41.03米。每層伸出平座圍以木欄,以斗拱向外挑出飛檐,出檐甚寬。
39
江蘇蘇州羅漢院雙塔
(國四-III-6)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至雍熙中,王文罕兄弟捐資重修殿宇,並增建磚塔兩座,千餘年來僅多次修理塔剎相輪,結構式樣保持不變。塔的外壁雖為八角形,但內部方室仍沿襲北魏以來舊制,實為唐宋之間磚塔平面演變的實物例證。
40
河南滑縣明福寺塔
(國五-III-159)
北宋早期建築,塔高九層,八角亭子頂。後遭雷擊,五層以上倒塌。民國18年(1929年),當地人集資修復至七層,塔頂改為桃狀。
41
山東濟南靈岩寺辟支塔
(國二-III-6)
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重建,竣工於仁宗嘉祐二年(1057)高55.7米,9層磚塔。下三層為重檐,上六層為單檐。塔座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浮雕,塔頂冠有鐵剎。
42
甘肅敦煌老君堂慈氏塔
(國一-II-2)
北宋初年(1000)建,單檐亭閣式木塔。塔平面八角形,塔身四周設有一圈圍廊。該塔是西北黃土高原就地取材的土木建築的典型。從三危山中遷移至莫高窟。
43
廣東南雄三影塔
(國三-III-92)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始建,明朝正統十一年(1446)重修,原名延祥詩塔。六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通高50.2米,塔造型規整,為南雄城的象徵。
44
江蘇蘇州瑞光塔
(國三-III-95)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重建時改為7層8面。高約43米。 第三層為全塔的核心部位,砌有梁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棱形倚柱、額枋、壁龕、壼門等處還有「七朱八白」、 「折枝花」等紅白兩色宋代粉彩壁塑殘跡。
45
內蒙古呼和浩特萬部華嚴經塔
(國二-III-3)
遼聖宗年間(公元983-1031年)建,蒙古語稱「查干·索布爾嘎」,因其白色,又俗稱「白塔」。高55.5米,磚木7層塔,內壁上寫滿了從金代起,來自祖國各地的各族人民用漢、藏、契丹、女真、蒙古、維吾爾等文字書寫的題記。
46
河北涿州雙塔
(國五-III-24)
遼太平十一年(1031)建南塔,又稱智度寺塔,五級,通高44米。北塔稱「雲居寺塔」,六級,通高56米,遼興宗重熙6~7年(1037~1038)。雙塔均為八角形磚仿木構樓閣式舍利塔,彼此相距300米。形制基本一致,南塔略顯粗壯,北塔更秀美勻稱。
47
遼寧朝陽北塔
(國三-III-88)
遼重熙十三年(1045)維修,更名為延昌寺塔。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85),是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宮殿舊址上,為其祖父北燕王馮弘而建「思燕佛圖」,木構樓閣式塔。後毀於火災。隋文帝仁壽年詔命原址重建密檐式磚塔。
48
內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
(國三-IV-18)
遼興宗重熙16年至18年(1047~1049)建,俗稱遼慶州白塔,當地人稱「金金察罕索布爾嘎」,八角七級,通高73.27米的磚木結構拱閣式塔。系遼興宗耶律宗真為其生母「章宣皇太后」特建。塔身通體白色,遍飾各種精美的浮雕;七層出檐上綴掛2240個生鐵鑄造的風鈴,隨風鳴聲;銅製鎏金的剎頂及塔身嵌裝的幾百面銅境。
49
河南開封祐國寺塔
(國一-III-22)
北宋皇祐元年(1049)重新修建。別名開封鐵塔、開寶寺塔,八角十三層,高55.88米,是仿木構的樓閣式磚塔。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在900多年中,歷經了37次地震,18次大風,15次水患,而巍然屹立。
50
河北臨城普利寺塔
(國五-III-23)
北宋皇祐四年(1052)在寺內建舍利塔,又名萬佛塔、臨城縣舍利塔,此塔為磚結構樓閣式,平面方形,高33米,共8層。首層塔身南面辟門通塔心室,外壁各面略向內凹作弧狀。
51
河北定州開元寺塔
(國一-III-23)
北宋至和二年(1055)建,別名:料敵塔,高84.2米,塔全部為磚木結構,11層,平面八角形。
52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國一-III-24)
遼清寧二年(1056)建,別名應縣木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五層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噸,內部的彩塑佛像。
53
陝西旬邑泰塔
(國五-III-223)
北宋嘉祐四年正月(1059)建。泰塔是樓閣式磚塔,八角七層,高56米。據塔身第六層北面東側檻窗上的一塊磚刻題記記載了建造的時間。
54
湖北當陽玉泉寺鐵塔
(國二-III-2)
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建,別名如來舍利寶塔,又稱當陽鐵塔,高17.9米。13層鐵質,由玉泉寺僧務本禪師領工分段用生鐵澆鑄,依次疊放而成的,鑄有2279尊佛像。
55
北京房山萬佛堂花塔
(國五-III-6)
遼咸雍六年(1070),是中國現存準確年代最早的花塔。磚砌,六角形五層密檐式,坐北朝南。弧形塔檐,造型優美。塔剎早已無存,此塔為萬佛寺高僧之靈塔。
56
江蘇鎮江甘露寺鐵塔
(7-0954-3-252)
宋元豐年間改建9級鐵塔,塔身每層皆8面4門,上鑄飛天、立佛等,原塔在明代因海嘯傾塌,僅遺存有最下四層。
57
上海松江興聖教寺塔
(國四-III-5)
北宋代熙寧至元祐年間(1068~1094)建,俗名「方塔」,1977年經歷復原大修。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高42.5米,四面九級,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稱方塔,保留了大量宋代原物,為江南古塔建築所罕見。
58
浙江龍游湖鎮舍利塔
(國五-III-101)
北宋嘉祐三年(1085)建,為六面七層仿木樓閣式實心磚塔,高27.31米。每面中央設壺門式壁龕,內供佛像,塔檐起翹弧度較大,頂層檐角安風鐸,轉角及補間用四鋪作單抄斗栱。
59
山西靈丘覺山寺塔
(國五-III-251)
遼大安六年(1090)建,十三層,高43.54米。塔基分三層,下為八角形須彌座,中為平座勾欄,上為蓮台,雕刻多在須彌座束腰處和中層平座、上層勾欄華板處,題材豐富。
60
內蒙古寧城大明塔
(國一-V-25)
遼大安八年1092年建,所在地是遼代的中京。塔高80.22米,在高度上是全國第三高塔,體積為全國第一,基座直徑36米,周長112米,每面雕有菩薩坐像浮雕。
61
安徽宣城廣教寺雙塔
(國三-III-93)
北宋紹聖3年(1096)建,雙塔均為七層,高約20米,東西對峙,相距26.9米,形制相同,均為平面方形的仿木樓閣式磚塔,雙塔的實體雖然多有殘破,仍保留了北宋建造時原貌。
62
山東濟寧崇覺寺鐵塔
(國三-III-94)
北宋崇寧四年(1105)建,又名釋迦寺。寺院也由此俗稱「鐵塔寺」,鐵塔原7層,明萬曆九年(1581)重修時增至9層。
63
安徽涇縣水西雙塔
(國五-III-120)
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建大觀塔。小方塔,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故又稱「紹興塔」。大觀塔,屬樓閣式磚塔,八面七層,高45米,底層直徑12米,壁厚3.5米,第一層南北兩面塔壁嵌有石刻佛像,佛像北面為浮雕佛光。
▲照片來自@蓮蓮
64
河北景縣開福寺舍利塔
(國四-III-4)
北宋時期(960~1127)建,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俗稱景州塔,磚塔。呈八面稜錐形,共13層,總高63.85米,底層周長50.5米。塔頂裝有銅鑄葫蘆,高2.05米,剎網與洞戶被天風鼓盪,作水濤聲,顧有古塔風濤之說。
65
河北蔚縣南安寺塔
(國五-III-25)
遼天慶元年(1111)建,8面13級實心密檐磚塔,因坐落在南安寺,故名南安寺塔。此塔上下渾然一體,巍峨矗立,宛如一幢造型精美、典雅莊重的閣樓。
66
遼寧朝陽青峰塔
(7-0932-3-230)
遼代,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磚築,存高約36米。基座長方形,南北長8米,東西寬4.8米。基座南面開卷門,有門樓式抱廈,磚雕斗拱承挑瓦檐,通過劵門進入塔心室。
67
北京西城天寧寺塔
(國三-III-98)
遼天祚帝天慶9年至10年,即公元1119-1120年建,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築。塔高57.8米, 為八角十三層檐密檐式實心磚塔。
68
河北淶水慶化寺花塔
(國五-III-29)
遼,花塔為磚結構 , 通高 13 米 , 圍長 19.2 米 , 八角形基座 , 基座上須彌座 高 3.4 米 , 束腰各角皆雕力士一尊。
69
福建莆田釋迦文佛塔
(國三-III-97)
南宋乾道元年(元年1165年)。塔高約30米,五層八角形,石構。仿木樓閣式建築,外形玲瓏,古樸莊重。須彌座束腰間浮雕著觀音菩薩。檐下兩層迭澀,塔內為八角空心室,寬敞明亮。
70
遼寧北鎮崇興寺雙塔
(國三-III-99)
遼,因塔北有崇興寺故名。塔東西對峙,相距43米,形制相同,均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青磚砌築,遼代中晚期的遺物,是中國遼代密檐式磚塔的重要實例。
71
遼寧遼陽白塔
(國三-III-100)
遼代建,塔高71米,磚石建造,全塔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結構。基座塔身都以磚雕的佛教圖案為飾。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龕,龕內磚雕坐佛。
72
遼寧朝陽雲接寺塔
(國六-III-200)
遼,該塔為方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高37米。分為塔座、塔身、塔檐、塔頂四個部分。塔座為須彌式,四面各有一假門,兩側各雕有三個壼門。
73
陝西彬縣開元寺塔
(國五-III-229)
北宋,又稱彬塔,民間稱「雷峰塔」,塔高46.94米,塔底寬度14.04米,為樓閣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每層有4孔拱狀門洞,與長方形假門相間,逐層變換方位。
74
廣東廣州六榕寺花塔
(國六-III-384)
宋,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外九層、內十七層,樓閣式,高57.6米。塔身為井筒式結構,底層直徑12米並有副階,花塔整塔朱欄碧瓦,丹柱粉壁。
75
河北正定臨濟寺澄靈塔
(國五-III-14)
金大定年間(1161-1189)重修。為收藏臨濟宗開創人義玄禪師的衣缽而修建的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磚砌基台上。
76
四川邛崍石塔寺石塔
(國五-III-191)
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1169-1172年)建,原名釋迦如來真身寶塔,寺院內尚存有古火井遺址,具有一定的科技史價值。
77
河北正定廣惠寺華塔
(國一-III-26)
宋代建造(以前斷代為金,近期有學者斷為宋),別名多寶塔,3層磚塔,高40.5米。八角形樓閣式華塔(也稱為花塔)。
78
河南洛陽齊雲塔
(國一-III-45)
金代密檐樓閣式仿木結構塔,本稱釋迦舍利塔,又稱白馬寺塔,13層,高35米。
79
河北正定靈霄塔
(國三-III-87)
金,塔身一至四層是宋代在唐塔殘址上重修,全磚結構,其上各層則為金代重建。磚木結構九層樓閣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於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的木質通天柱,並依層位用放射狀八根扒梁與外搪相連。
80
河南沁陽天寧寺三聖塔
(國五-III-147)
金大定十一年(1171)建,總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方形基座佔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邊長8.6須彌座,承托著十三層密檐式塔身。基座南面一券門上方有青石題額一方,上書「中天一柱」四個大字,為懷慶知府張甑題。
81
河北昌黎源影寺塔
(國五-III-21)
金代,因塔所在地有一「源影寺」而得名。源影寺塔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其建築結構精細,遠望古塔,雄偉壯觀,特別是在晚霞輝映時,更顯得瑰麗多姿。
82
寧夏銀川拜寺口雙塔
(國三-III-102)
西夏時期建,拜寺口原為百寺口,西夏皇帝高度崇佛,曾在賀蘭山修建百餘座廟宇,雙塔均高13層,是一對磚砌佛塔,每層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種獸頭的浮雕。
83
廣東廣州瘞發塔
(國一-III-36)
是光孝寺內六祖惠能削髮受戒後埋藏頭髮的地方。高度:7.8米,7層。以石基灰沙磚築成,仿樓閣式塔,塔形秀麗,基座為紅色砂岩,未見其它唐代建築用此種石料,又有人認為是南宋時重建而保留早期特點。
84
浙江湖州飛英塔
(國三-III-96)
南宋。內部石塔始建於唐中和四年(884)至乾寧元年(894),名上乘寺舍利石塔。後因稱有神光見於絕頂,遂於北宋開寶年間(968—976),於石塔之外增建木塔經罩護之,從而形成別具一格的「塔里塔」,外塔亦於南宋端平初年(1234)「茸而新之」,外塔為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塔。 外塔七層八面,通高55米,被譽為湖州三絕之一。
85
福建泉州開元寺雙塔
(國二-III-5)
南宋嘉熙二年(1238)至淳佑十年(1250)建東邊「鎮國塔」,由原來的五層木塔改為七級石塔,高48.24米。西邊叫「仁壽塔」,南宋紹定元年(1228)至嘉熙元年(1237)重建,高44.06米,此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屹立不倒,塔身浮雕精美。
86
山西五台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
(國二-III-11)
元大德六年(1302)建,別名五台山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標誌。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建造,覆缽式磚塔,高75.3米,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
87
北京西城妙應寺白塔
(國一-III-27)
元代磚塔,別名靈通萬壽寶塔。高50.9米,阿尼哥設計建造,台基高9米,底座面積1422平方米,台基分三層,最下層呈方形,上、中二層是亞字形的須彌座。
88
河南安陽天寧寺塔
(國五-III-158)
元,後周廣順二年(952)始建,高38.65米,周長40米。又稱文峰塔。五層八面。由下往上一層大於一層,逐漸寬敞,是傘狀形式,現存建築被梁思成先生斷代為元。
89
江蘇鎮江昭關石塔
(國六-III-223)
元至大四年(1311)建,其形如瓶又名瓶塔。塔的下半部用塊石壘砌,成四根石柱,頂部鋪滿條石,築成一個框架形的台座,石塔即建於這個台座上,下面可以通行人馬。江南的喇嘛塔式過街塔,是我國目前僅存過街塔實例,塔高4.69米。
90
海南澄邁美榔雙塔
(國四-III-8)
元代古塔,俗稱「姐妹塔」,元代人陳道敘有二女,長女出嫁,次女出家為尼,他為了紀念二女而建此塔,一座為平面呈六角形長層,現存六層仿木結構閣樓式。
91
山西代縣阿育王塔
(國五-III-40)
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為穩健挺拔的造型和磚雕的印度"陀羅彌經"磚塔,俗稱白塔,使其成為藏式佛塔中的佳作。
92
湖北黃梅四祖寺塔
(國五-III-165)
唐、宋、元古塔,共三座,形制各異,是佛教禪宗重要遺存。
93
浙江舟山普陀山多寶塔
(國六-III-249)
元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塔高32米,四面五層,有台無檐,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塔上身三層四面各鏤古佛一尊,瑞容妙麗,尤以觀世音聖像,神態溫和。
94
福建石獅六勝塔
(國六-III-283)
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錦江人凌恢甫重建的。塔系渾體石砌,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築,八角五層,底圍約46米,高約31米,其外形與結構與泉州開元寺塔類似。
95
雲南昆明妙湛寺金剛塔
(國四-III-9)
明天順二年(1458)建 ,又名「穿心塔」,該塔全部以沙石砌築,塔基呈方形,高4.8米,邊長10.4米。基台下有東、西、南、北4道券門十字貫通,基台上建有5座佛塔,屬於金剛寶座式塔。
96
北京海淀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國一-III-28)
明成化九年(1473)建,俗稱五塔寺塔,磚構,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3米,高17米。
97
湖北襄陽廣德寺多寶塔
(國三-III-104)
明弘治七至九年(1494~1496)建,通高16.8米,塔座平面呈八方形,邊5.5米。塔為磚石結構,以青磚平砌,八角砌圓弧形磚柱,上飾石雕螭首,下奠石柱礎。
98
山西臨汾廣勝寺飛虹塔
(國一-III-49)
明正德11年(1516)始建,嘉靖六年(1527)完工,天啟元年(1621),京師大慧和尚又在底層加建了一圈平面八角形圍廊。由於其塔身五彩斑斕如雨後彩虹,故名「飛虹塔」,是中國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塔高47.6米,內為青磚,外為琉璃,十三層檐樓閣式塔。
99
湖南邵陽北塔
(國五-III-171)
明萬曆元年(1573)建,高26米,七級八角,磚石結構,鐵頂。
100
山西太原永祚寺雙塔
(國六-III-170)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建文峰塔,另一塔是9年後妙峰和尚所建,建成後與舊塔一起並稱宣文塔,雙塔高均為54米,南北對峙,相距46.6米,均用磚砌仿木構築。
101
甘肅張掖大佛寺土塔
(國四-III-34)
明代建,原名彌陀千佛塔,為磚塊、土坯混造土木結構,總高為33.37米。造型仿北京妙應寺白塔,突出特點是在第一、第二層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民國十六年張掖地震時頂部被毀,去年維修一新。
102
北京北海白塔
(國一-III-59)
清順治八年(1651)建藏式喇嘛塔,塔高35.9 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
103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
(國三-III-106)
清朝雍正年建,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又名五塔寺。塔高約13米,以磚石為結構建造,建造在台基上的長方形金剛座,下面是須彌座,束腰部分是磚雕獅、象、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圖案花紋。
104
雲南景洪曼飛龍塔
(國三-III-105)
清乾隆年建,傣語「塔糯庄龍」,意為大頭筍塔。直徑8.6米。主塔高16.29米,周圍由8個邊塔環繞聯成母子塔群。磚石結構,塔基為八角形須彌座,在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跡,傳為釋迦牟尼的足跡,因而興建此塔。
105
青海湟中塔爾寺如來八塔
(國一-III-64)
清乾隆41年(1776)建。八塔從東到西分別是:蓮聚塔(佛陀降生時行走七步,步步生蓮花);菩提塔(佛陀修行成正覺);四諦塔(佛陀初轉法輪);神變塔(佛陀降伏外道);降凡塔(佛陀從天堂返回人間);息諍塔(佛陀勸息諸比丘爭端);勝利塔(佛陀戰勝一切魔鬼);涅槃塔(佛陀涅槃,不生不滅),每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米。
106
寧夏銀川海寶塔
(國一-III-29)
清代乾隆43年(1778)建,別名:赫寶塔、黑寶塔。 11層高53.9米,平面呈正方型,四壁出軒,即每層四面設券門的部分均向外突數十厘米,構成十二稜角磚塔。
107
北京朝陽清凈化城塔
(國五-III-12)
清乾隆47年(1782)11月建成,乾隆御書《清凈化城塔記》。「清凈化城」意即遠離一切煩惱、塵垢、罪惡等,不染塵俗,能接引眾生成佛的場所。清凈化城塔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剛寶座式樣而設立的金剛寶座塔,即在一塊方形的高台之上建立起五座方、圓形密檐塔,中間一座大塔為主塔,四角有四座小塔。連同金剛寶座一起,整塔高約24.82米。
108
甘肅張掖木塔
(省保)
民國初年重建,又名萬壽寺塔,九級磚木結構,塔高33米。
※黃胄以速寫筆法畫魚,別有韻致
※寫好趙孟頫楷書,就是這麼簡單:趙孟頫楷書結體92法
TAG:名藝觀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