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圈養虎鯨是為了「科普」?說這話你良心不會痛嗎!

圈養虎鯨是為了「科普」?說這話你良心不會痛嗎!

從1938年佛羅里達的第一家商業海豚館開張,鯨豚表演已經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館上演了80年。

1993年,英國最後一家海豚館關閉。3年後,兩頭瓶鼻海豚從日本飄洋過海落戶中國青島。

2013年,印度環境和林業部頒布圈養鯨豚禁令。同年,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陸續從俄羅斯進口9頭虎鯨。

2016年,美國水族館「海洋世界」(SeaWorld)宣布終止虎鯨繁殖和表演。同年,6頭虎鯨分別進入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和無錫長喬海洋公園。

2018年11月16日,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以一場「王者虎鯨科普表演」首秀,拉開了中國虎鯨表演的帷幕。

中國鯨豚表演的每一個起點,都是在其他國家已經開始禁止之後。這次,我們去看了海昌的虎鯨表演,結果依然很令人難受。

圖片:東方IC

虎鯨「科普」表演究竟科普了什麼?

海昌海洋公園把這一場虎鯨秀稱為「科普表演」。園方稱,「二十多分鐘的表演中,70%的時間用來展示虎鯨自然的生活狀態,同時鑒於虎鯨樂於和人進行互動,剩餘的30%時間中,除了少量馴養員和虎鯨的共同表演,還安排了與觀眾互動的環節。」

果殼的網友球球前去圍觀了真正的表演,發現整場秀使用的依然是鯨豚表演的常見招數:水面跳躍,尾鰭擊水,張嘴乞食,接受馴養員撫摸甚至親吻,還有「擱淺」到展示台上向觀眾「打招呼」。所謂的」科普」,僅是在表演的開頭照本宣科地讀了一小段科普材料。隨後的解說充滿了大量誤導,比如,在介紹虎鯨高智商時,讓虎鯨展示」微笑」,並解釋為這是虎鯨生活得很開心的表現。海洋館中的雜訊是圈養鯨豚壓力的來源之一。現場,音樂聲和觀眾歡呼聲依然嘈雜,解說隻字未提雜訊可能對虎鯨的影響,反而用」虎鯨在海中使用聲納」來鼓勵觀眾發出更大的歡呼聲和掌聲。

「王者虎鯨的科普首秀。超高智商的深海暴君真的喜歡人類,它對人類的感覺是: 哇,你也好可愛!」 現場的廣告詞也充滿了誤導,給虎鯨強行加入了喜歡人類的情感戲。圖片:球球

表演真的展示了虎鯨的生活狀態嗎?

確實,虎鯨在野外會有跳躍、尾鰭擊水、故意擱淺到海灘上等行為。然而,這些行為在野外都有明確的生態目的,不是為了表演更不是為了與人互動;表演中的虎鯨雖被人刻意誘導而展現了這些行為,但完全脫離它本來應該有的生態環境,因此無論如何不能說體現了它的自然生活狀態,更和節目的說明大相徑庭。

比如,用尾鰭拍擊對於野外的虎鯨而言是一種攻擊性行為,有力的尾鰭能把獵物擊打到失去行動能力,便於捕食,絕不是為了打水花逗樂觀眾。

「擱淺」也是聰明的虎鯨為捕捉淺灘和岸上獵物發展出的一種特殊捕食技巧,並非為了向觀眾致意。

野外的虎鯨根本不會張嘴乞食,何況虎鯨在表演中得到的,只不過是幾條冷凍的小魚而已。

要知道,表演的這4頭虎鯨來自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鄂霍次克海,這是一種以海洋哺乳動物為食的過客型虎鯨,平素喜歡捕食鰭足類和鬚鯨類的幼鯨。這樣的自然行為,又如何展現?

圖片:球球

真正的自然生活狀態,是在俄羅斯寒冷的海洋中,為求生存發展出的多樣的捕食策略和技巧;是虎鯨以驚人的合作技巧圍捕體型比自己還大的鬚鯨;是在複雜多變的海洋環境中與其他海洋生物的互動;是在家族中與母親和兄弟姐妹的交流和遊戲。這些,在窄小單調缺乏生境營造的表演池裡都看不到。虎鯨表演與展示虎鯨自然生活狀態還相距甚遠

虎鯨能用於圈養和表演嗎?

瑞士、希臘、匈牙利、印度、智利等國,還有美國的多個州,都禁止虎鯨圈養和表演。而英國、挪威、巴西、盧森堡等國雖未徹底禁止,但對飼養條件設定了極為嚴格的要求,以至於幾乎不可能依靠表演牟利。

在中國,虎鯨表演的確不違法。目前國內並沒有法律禁止圈養鯨豚,只要圈養機構具備圈養資質並妥善辦理進口、運輸、飼養等證件,就可以合法地在海洋館圈養虎鯨。至於表演,雖然2010年住建部曾發布一份《關於進一步加強動物園管理的意見》,要求停止動物表演,但當時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成為一紙空文。國內的海洋館不同於動物園,不歸住建部而歸農業部管理,也不受此約束。

圖片:中國鯨類保護聯盟

然而,中國的虎鯨來源有著嚴重的問題。

目前,國內所有圈養虎鯨均來自俄羅斯遠東地區野捕。在美國西海岸和冰島相繼禁止捕捉虎鯨後,俄羅斯成為世界上唯一仍在為出口圈養虎鯨而捕鯨的國家。除了已經進入中國的虎鯨,2018年,俄羅斯還有有13頭捕鯨配額(不包括在捕捉中死亡的個體),大部分將會運往中國。對於本身家族群體較小的過客型虎鯨,擄走幾頭可能就會影響到一個家族的生存。目前,遠東地區這一過客型虎鯨種群的數量仍未明確,持續的商業捕鯨會對這一種群造成何種程度的負面影響仍未可知。

19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西海岸大規模的商業捕鯨狂潮掠奪走南方居留型虎鯨種群中約40%的個體,雖然在禁捕令頒布後,這些虎鯨得以短暫喘息,但這麼小的種群難以面對隨後緊接而來的食物減少、海上交通、污染等造成的巨大的生存壓力,如今,這個種群已經被美國和加拿大列為瀕危種群。可以預測,虎鯨首秀之後,中國圈養虎鯨的興起將會進一步增加俄羅斯野生虎鯨種群的壓力。

即使拋開動物來源的問題,圈養鯨豚依然還有種種無法解決的弊端。

一家現代動物園圈養動物,需要儘可能模仿動物的自然棲息地進行生境營造,滿足動物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讓動物可以健康生活並展示自然行為。

虎鯨的生存環境是廣闊的海洋,有岩礁、有沙灘、有各種海洋動植物,虎鯨能與多變的環境有豐富的互動。而我們見到的飼養池和表演池,大都是光禿禿的池子,既無生境營造也鮮少有環境丰容。

在野外,虎鯨一天能遊動上百公里,也會潛到上百米深處。這樣大的空間需求在海洋館中很難得到滿足。即使是符合嚴格標準的池子,圈養環境通常也只有自然棲息地的百萬分之一大小。

再者,虎鯨是社會性動物,具有複雜的社會結構和穩定的家族關係,海洋館難以滿足它的社交等心理需求。

環境難以滿足需求,還要在喧鬧的環境下進行表演,兩面夾擊之下,海洋館的虎鯨的壓力水平大都比較高。已有種種證據表明,虎鯨並不適合圈養和表演。

在圈養和表演的壓力下,虎鯨的健康情況堪憂。許多虎鯨出現皮膚病和其他感染癥狀。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圈養虎鯨的背鰭倒塌,而這在野外的發生率不到1%。雖然尚未有確切結論,但研究人員推測,這有可能和飲食習慣改變造成的壓力、過高的溫度、活動和行為的改變等有關。

圈養的虎鯨壽命通常比野外的虎鯨要短得多。野外的虎鯨壽命大多在40-60歲,有的可達80歲。而圈養虎鯨的壽命大多只有二十來歲。微博網友@萌萌噠的虎鯨Daphne 整理了日本圈養虎鯨的數據,這些虎鯨在被捕時大多是幼年,平均在館內生存期只有6年,只有8%的圈養虎鯨在館內生存超過20年。

由於無法滿足心理需求,圈養虎鯨往往還展示出異常的攻擊性。1989年,聖地亞哥海洋世界的一頭虎鯨Corky向另一頭虎鯨Kandu V發起攻擊,導致動脈破裂。Kandu在觀眾的注視下最終失血過多而死。甚至攻擊飼養員和觀眾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而攻擊性發展的極端結果,就是殺人。虎鯨雖有「殺人鯨」的別名,也確實是不折不扣的海中猛獸,但在野外卻沒有一例攻擊人致死的案例;所有的殺人都發生在動物園和水族館裡。1991年至今,2頭虎鯨共攻擊並殺死了至少4名馴養員和觀眾。其中一頭虎鯨就是大名鼎鼎的Tilikum,背負著「殺人」鯨名號的它在館中度過了漫長的33年並殺死三人,最終死於肺部感染。另一頭,是西班牙加那利群島鸚鵡公園的虎鯨Keto,在聖誕節前夜,它殺死了29歲的馴養員Alexis Martinez。

沒有人希望再看到下一次虎鯨殺人事件的發生。

民意變化,保護意識覺醒

圖片:Terrell C. Newby, Ph.D.

1

鯨豚表演熱興起

虎鯨的圈養始於1961年。2年後,講述海豚故事的電影《Flipper》大熱,鯨豚圈養的熱潮席捲開來,公眾出於獵奇蜂擁至海洋館,而商家也看中了巨大的商機。在北大西洋東部美國的西海岸,至少有166頭虎鯨被捕。

2

大眾的保護意識覺醒

在1970年代,光是英國就有至少36家圈養鯨豚的海洋館。但是,漸漸也有人關注到了野捕鯨豚和圈養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保護意識開始在公眾中覺醒,一些人開始呼籲禁止圈養鯨豚,一些人要求政府立法保障動物福利。

3

鯨豚表演難以為繼

1991年,Tilikum對人類發起的第一次致死性攻擊也許推動了這一進程。

90年代初,英國制定了當時全世界最為嚴格的圈養標準,其中,虎鯨飼養池的最小直徑不得小於15米,深度不小於12米,5頭虎鯨的水池容積必須大於12000立方米,每增加一頭要再增加2500立方米。 嚴格的標準使得海洋館很難達到要求,迅速改變的民意也使得場館改造變得無利可圖。1993年,英國境內最後一家鯨豚館關閉。

4

大多數國家停止圈養鯨豚

同一年,一部電影《Free Willy》也在眾多鯨豚館遊客的心中激起了波瀾,引發了公眾對鯨豚圈養問題的關注。

經過6年的持續努力,Willi的真身Keiko在1999年被放歸野外。隨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停止圈養鯨豚。

在世界範圍內,商業鯨豚圈養表演從熱潮興起到開始衰退,花了三四十年。根據WDC的數據,截至2018年11月8日,只有8個國家仍在圈養虎鯨,共71頭,其中15頭在中國。

然而,隨著社會加速往前飛奔,我們的公眾意識也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在動物園行業,已經有優秀的園區拋棄了馬戲表演,關注起動物福利和野生動物保護教育。就在幾年前,很多人還會為海洋館開張興奮不已。如今,打開百度搜索關鍵詞,已經能看到不一樣的觀點。

1995年,2頭瓶鼻海豚從日本來到中國青島。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3年,也許要不了多久,我們就能看到中國的海洋館離開這條插滿了警示牌的別人早已走過的彎路。

沒有鯨豚表演,海洋館也能有未來

走向哪裡?回歸本質。其實,海洋館的本質也是一種動物園。雖然,現在國內商業化的場館過多地強調了它的娛樂功能,但其實動物園設立的初衷應該在於保護、研究和教育

1930年秋天,中國科學社成員在青島開會,蔡元培等人提議了籌建中國的第一家海洋館,其目的就在於海洋生物的研究。沒有鯨豚表演,未來的海洋館也許可以用他們的技術和經驗在有科學必要(劃重點)的情況下為鯨豚救助和瀕危鯨豚的人工繁殖提供支持。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會的海洋哺乳動物救助團隊的重要成員便是海洋公園的獸醫,他們多次參與了珠三角地區擱淺鯨豚的救助工作,比如2012年的老白(海豚大叔拯救全紀錄),2017年的抹香鯨(一頭抹香鯨的最後74小時),且多年來一直負責香港地區擱淺死亡鯨豚的剖檢和分析工作,為珠江口野生鯨豚種群的監測積累了非常寶貴的數據。

圖片:Steffenblog

新技術的進入也會給海洋館的黃昏產業鯨豚圈養帶來轉變的曙光。VR和AR技術的發展能讓遊客實現身臨其境的體驗,和座頭鯨同游、觀察虎鯨從浮冰間隙中探頭浮窺,看到鯨豚表演中看不到的景象。同時,VR和AR技術可以讓海洋館省卻圈養鯨豚的昂貴費用和照顧鯨豚的煩惱,也不會給飼養員和遊客帶來生命危險。2017年,舊金山的海灣水族館已經開始用AR技術設計了體驗項目「北極探險家」,大受遊客歡迎。

有的觀點認為,雖然鯨豚圈養有缺點,但是能讓很多人接觸和認識鯨豚,才能產生對鯨豚的喜愛,從而保護它們。但事實上,保護教育在鯨豚館的展示中非常欠缺。根據中國鯨類保護聯盟的調查,在24場表演中,只有約40%介紹了鯨豚的一些生物學特徵,只有不到30%提及鯨豚的保護等級,沒有一家場館會在展示時介紹鯨豚的野外生存情況和面臨的威脅。遊客從表演中接觸到的,只是剝離了原本生態的孤立行為,還幾乎都被解說刻意曲解為與人互動,這對提高保護意識並無多少作用。

何況,親身接觸並非產生喜愛和保護意願的必要條件。已有眾多的研究表明,合適的影像、故事等等也有助於提升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願。對野生動物的喜愛可以從對其他更適合圈養的動物的觀察中獲得並延展開來。

目前,國外已有很多優秀的動物園和海洋館在保護教育方面做出了範例。期待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看到國內的海洋館邁出這一步。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內容

日曆娘今日頭像

海豚科 寬吻海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碰見「弔死鬼兒」了?那你跟前多半是這種樹
被莎翁偏愛的這種花花,你認識么?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