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將兩山對望,更耐得住性子的,才是以逸待勞的勝者,名留青史

名將兩山對望,更耐得住性子的,才是以逸待勞的勝者,名留青史

古時候的戰爭,不像現代戰爭,都是機械化、信息化,只能靠騎兵、戰車、冷兵器,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古代戰爭更加考量天時地利人和的戰鬥條件。由於古時候打仗都需要行軍,士兵們的戰鬥狀態也尤為重要,哪一方如果舟車勞頓,另外一方就往往能夠以逸待勞,以少取勝了。

在很多古代戰爭中,都可以看出名將對於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的兵法使用,很多戰役最終的勝者都是能夠耐得住性子,審時度勢的一方。

三國時期,蜀國的黃忠與法正一方與魏國的夏侯淵與張郃一方的定軍山一戰,充分體現出了以逸待勞這一計謀的妙用之處。當時黃忠帶領軍隊與夏侯淵相遇定軍山,結果夏侯淵在初戰失利之後,就躲在山寨之中不再迎戰,這讓黃忠很是著急。身邊的法正觀察了現場的形勢,提出將定軍山西面的高山攻下,一方面可以觀察夏侯淵軍中的排兵布陣,另一方面可以引誘夏侯淵攻擊的時候,在半山腰埋伏。就這樣黃忠攻下了西面的高山,夏侯淵果然十分生氣,儘管張郃極力勸阻,但是夏侯淵還是執意強攻。如此下來,黃忠一方在山間以逸待勞,等夏侯淵的軍隊爬山半山腰的時候,已經體力不支,最終被黃忠一方殺得片甲不留。

還有一個名將起落兩次,最終用了以逸待勞的計謀,取得了邊境線的大勝利。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他被安排長期駐守雁門關。因為匈奴經常入侵,來去都非常的快,同時趙國的軍隊勢力相對較弱,所以李牧就制定了以防禦為主的以逸待勞策略。通過在邊疆修設烽火台,安排探子查探敵人動向,只要發現匈奴入侵,就通過探子點燃烽火台,讓軍隊迅速撤離,讓人畜均回城躲避。就這樣幾年時間內,匈奴每次來犯都沒有對趙國的軍民造成損失。匈奴一看李牧不敢出兵,就不把他放在眼裡了。時間久了,趙王就認為李牧膽小,士兵也覺得他膽怯,結果被撤職了,沒想到剛被撤職,新的守將趙海就被匈奴兵打得節節敗退。趙王不得不繼續啟用李牧,李牧約法三章,要求必須按照以前他的方式來駐守,趙王也答應了。就這樣,李牧帶著士兵百姓繼續避而不戰,但是時間久了,雁門關的經濟生活越來越好了,士兵們每天也是好吃好喝,個個都覺得沒有報效國家,也很賣力的操練。終於在匈奴得知李牧重新上任之後,更加輕敵了,李牧則在士兵們都躍躍欲試、求戰心切的情況下,選出了戰車1300乘,戰馬1500匹,勇士5萬人,弓箭手10萬人,在城門外讓老百姓放牧為誘餌,對匈奴進行了絕地大反擊,取得了大勝,使得匈奴十多年都不再敢進犯趙國。

古代戰爭,需要的條件非常苛刻,人口、地形、糧草、精兵等各種,能夠養精蓄銳,充分利用地形,讓軍民同心,在對方軍疲馬累的時候出擊,就能夠以逸待勞,取得奇效,獲得戰爭的勝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史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皇帝想殺他,他趕緊讓妻子舉報他謀反,竟讓他被無罪釋放
17歲看破紅塵,皈依佛門,120歲圓寂,死前留下一字至今無人看破

TAG:新史知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