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兵百萬,百年如一日!隋唐兩代帝國為何一定要搞死高句麗?
有關隋唐兩朝的對外戰爭,有一個難以繞開的話題,那就是隋唐兩代,對於高句麗的一系列戰爭。其慘烈程度,甚至讓以「房謀杜斷」著稱的房玄齡說出了:「彼高麗(高句麗別稱)者,邊夷賤類,不足待以仁義,不可責以常禮。古來以魚鱉畜之,宜從闊略。若必欲絕其種類,恐獸窮則搏……向使高麗違失臣節,陛下誅之可也;侵擾百姓,而陛下滅之可也;久長能為中國患,而陛下除之可也。有一於此,雖日殺萬夫,不足為愧。」那麼高句麗為何會如此拉仇恨呢?
《王會圖》中的高句麗使臣
首先要說明的,是高句麗人,和現代韓國人之間的區別。高句麗和另一個《三國史記》里的朝鮮半島政權百濟一樣,都是扶餘人建立的政權。雖然在三國時期,高句麗和扶余已經分裂成兩個不同的國家,但是根據《三國志》中「東夷舊語以為夫餘別種,言語諸事,多與夫餘同。」雖然扶餘人並未像與他們相鄰的鮮卑和其分支高句麗人那樣,名聲顯赫,但是高句麗對整個東亞地區的影響力,卻絕不在鮮卑之下。除了高句麗和百濟兩大分支之外,根據現代的研究,日本語也是扶余語系的分支。換句話說,當時在從中國東北,經過朝鮮半島,一直到日本,形成了一條長長的扶余語系帶。
集安高句麗壁畫中的高句麗貴族
當然,扶餘人本身的文化影響,還不足以成為高句麗如此拉仇恨的原因。隋唐時期的高句麗,實際上已經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東北少數民族。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高句麗趁中原戰亂之機,佔領了現在今天朝鮮半島北部,也就是當時的樂浪郡,以及現在遼寧半島地區的遼東郡。在隋朝開始對高句麗發動戰爭之前,伴隨著三百年的時間的擴張,高句麗甚至將大部分扶餘人故地收入掌中。與此同時,伴隨著與被征服地區的居民相互影響,高句麗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游牧政權,而是一個類似於後來西夏那樣,集農耕和游牧文化二合一的二元國家。
在高句麗壁畫中,中原文化影響隨處可見
這種二元的國家體制,為高句麗帶來了巨大的軍事優勢,以原部族結構建立起的軍事體制,讓戰時的高句麗幾乎是以全民皆兵的方式投入戰爭,而且高句麗所擁有的城鎮和來自中原的工匠,可以讓高句麗軍隊,至少保持著優於周圍游牧、漁獵民族和南部的三韓國家。因此根據現代韓國和中國歷史學家的估計,高句麗在巔峰時代,可以依靠區區幾百萬人口,建立起一支最高可能達到六十萬的兵力,同時高句麗還擁有不亞於中原的具裝騎兵。
高句麗具裝騎兵
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加之佔據的地理位置,可以輕易威脅到整個華北地區的位置,這些都足以讓高句麗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而且,高句麗人,還有一個讓中原王朝不得不除之而後快的原因,那就是高句麗本身的外交影響。作為東北亞地區的強權,高句麗在隋唐時代不僅和百濟達成同盟,同時還對靺鞨、契丹等民族產生了極強的控制和影響。高句麗人對契丹和室韋人的影響,和突厥人形成了相互衝突的關係,但是高句麗卻並沒有因此和突厥人翻臉,甚至在隋代,高句麗還和突厥人達成了同盟,這也直接導致了隋煬帝對高句麗的戰爭。畢竟這兩個政權一旦聯手,那麼整個中國北方就會連成一條漫長的敵對軍事鏈。
突厥軍隊
然而高句麗的外交卻遠沒有止步於突厥。在中亞撒馬爾罕發現的粟特壁畫中,出現了一幅有趣的場景。這張壁畫根據其中有關武則天和唐高宗的描寫,可以推斷修建時間應該是在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冊封皇后之後。在這副壁畫中,最有意思的是也出現了高句麗使者的形象。在畫著各國使者的使臣壁中,頭戴羽冠的高句麗使者被畫在了最右端,並且和突厥和吐蕃的使者做竊竊私語狀。
撒馬爾罕壁畫使臣壁,左二為突厥使臣,中間四人為吐蕃使臣,右二為高句麗使臣。
在永徽六年時,高句麗已經因為隋唐的打擊而日薄西山,王權衰落,權臣弄權,地方勢力膨脹。加之隨時可能到來的中原王朝打擊,都讓這個國家處於亡國的危險之中。因此這兩位高句麗使者所肩負的任務,很有可能正是想要和另外兩個東亞強權,建立起共同對抗唐帝國的外交聯繫。加之由於扶余語系所構成的與百濟和倭國的天然聯繫,讓高句麗在外交上對唐帝國的三個方向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敦煌壁畫《出殯圖》中,也出現了頭戴羽冠的高句麗使者形象,可見撒馬爾罕出現的高句麗使者,絕非個例,而極有可能背後有著高句麗長期外交活動的背景。
白江口海戰很大程度上,正是百濟和倭國在高句麗的外交運作下,捲入了和唐帝國的戰爭。
總的來說,高句麗的確是一個足以對中原王朝帶來巨大威脅的國家。也正是在中原王朝的打擊下,高句麗最後走向了滅亡。但也正是高句麗的滅亡,加之唐朝無力在此保留媲美高句麗的軍事力量,因此給東北地區帶來了長期的權力真空。最終渤海國、奚、契丹等長期被高句麗壓制國家和民族相繼崛起,另一輪東北亞的權力更迭就此開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滿清最後名將僧格林沁為何會被一個騎騾子的16歲小兵給宰了?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