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劉嘉:孩子玩多久手機不重要,關鍵是……

劉嘉:孩子玩多久手機不重要,關鍵是……

劉嘉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長江特聘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

整理自第十一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對劉嘉教授的專訪

很多家長特別擔心孩子玩手機的問題,但移動互聯網是一個發展性的事物,它可以幫我們做很多事。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劉嘉:玩多久手機不重要,用手機幹什麼才重要

最近,《北京青年報》做過一個對年輕人的調查,結果發現,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在7小時以上的,中國大概有2000萬人,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

2008年中國曾出過一個關於網癮的報告,一天上網超過6個小時就叫「網癮」。網路成癮其實是一種病態。2000萬的年輕人,他們是網癮嗎?需要治療嗎?其實我們要看,他們究竟在用手機幹什麼。

你每天用手機玩7個小時遊戲,那肯定是網癮,需要進行一些治療。但是如果用這7個小時在做信息的檢索,在做創意,在娛樂,在學習,那麼7個小時真的不算多。它其實只是把我們原來從書本上學的東西,變成用手機在做了。

因此,對於網路成癮或者手機成癮,不能簡簡單單用時間來判斷,而應該通過使用手機做什麼事來判斷。

使用手機重在引導,親子溝通是核心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引導孩子。這跟大禹治水一樣,大禹治水能夠成功,是通過引導實現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人工智慧都在持續發展,孩子使用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作為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怎麼使用這些移動設備。

第二點,我覺得特別重要的,就是現在西方特別推行的21世紀的4個「R」。印刷術及紙張的發明,使知識能夠得到大範圍的傳播。於是,在19世紀,現代教育開始了,當時大家強調閱讀、寫作與算術這三種能力。但對於21世紀來說,必須有一種新的思路,即計算思路。計算思路不僅是寫程序,而是怎麼藉助互聯網,藉助手機,藉助平板便攜設備,解決社會複雜問題。

互聯網正在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對於新的生活方式,我們首先應該擁抱,其次是引導。單純把學生的手機沒收掉,這件事是不能持久的。我們不能把2000萬年輕人的手機都沒收掉。同樣,說我們的2000萬年輕人都是重度網癮,需要做治療,也是不對的,因為時代本身是在變化的。

這背後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怎麼去教育孩子,其核心實際是親子溝通。很多家長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要求小孩。小孩就像彈簧一樣,你壓得越猛,他彈得越猛。即使0—6歲的孩子挺聽話,他一旦進入青春期仍然會特別逆反,這就是他反彈的時候。這時,家長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技巧,這個技巧其實就是溝通的技巧。

很多家長不斷強調,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您怎麼看待起跑線?有沒有這個起跑線?

劉嘉:出生不是起跑線,發展敏感期才是起跑線

起跑線是有的,但不是從零歲開始或者從懷孕開始。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敏感期或者關鍵期。在孩子的某個敏感期,去發展他相應的能力,就會事半功倍。

比如我們學習語言,假設12歲之後再去學第二語言,比如英語,那麼就晚了,很難達到學習本土語言的流利程度。所以,敏感期或者關鍵期才是我們的起跑線。

兒童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兩個同卵雙胞胎,他們有完全一樣的基因。他訓練兩個孩子爬樓梯,一個孩子提前兩個月開始訓練,另一個孩子自由發展,不訓練。第一個孩子通過一點點訓練學會爬樓梯,第二個孩子具備爬樓梯的能力後才去爬。

結果發現,提前兩個月訓練的孩子爬得更好,但是不到一個月,第二個孩子就能跟第一個孩子爬得一樣好了。再後來,第二個孩子發展得反而更快。為什麼呢?因為第一個孩子在學習爬樓梯時,還沒準備好,經歷了很多挫折與打擊,他本身信心不足。而第二個孩子爬樓梯時,他本身已經準備好了。

跑得快、跑得早,不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者

回到家庭,首先,家長不能太過焦慮。現在的家庭都很焦慮,家長都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跑得快、跑得早,其實不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者。只有持之以恆不斷往前跑的人,才能勝出因此,家長千萬不要太過焦慮。

第二點,家長必須了解自己孩子的天賦,以及什麼時候是孩子天賦發展的關鍵期。我們常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才是對孩子真正有幫助的。

很多家長焦慮地說,我們家孩子去測試了智商,只有90,還有的是85,家長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劉嘉:成功=20%的智力因素+80%的非智力因素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驗公式,成功等於20%的智力因素,加上80%的非智力因素。

孩子的智商,不可能每個都是140。很多孩子智商在100左右,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人。但一個普通人完全可以干出不普通的事,只要他的情商能夠得到很好的提升,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培養,人格得到很好的發展。

我們通常說,決定一隻桶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板,而是由最短的那塊板決定的。比如一個孩子可能智商特別高,但是他的情商,他的非智力因素是短板,那麼他也不能得到全面發展。

傳統的應試教育太成功了,轉變是很痛苦的

現在國家也意識到了考試製度存在一定的問題。以前,文革之後,中國非常不發達,我們沒有好的道路,沒有好的樓房。從當時的國情來講,我們更需要知識的作用。運用知識,人們能夠把路修好,把樓房蓋好。中國當時要解決的是落後的生產力和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之間的矛盾。當時的高考主要是應試教育,這在當時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改革開改40年來,中國已經從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變成一個世界強國。從GDP來看,中國已經位居世界第二,把第三名日本遠遠地拋在後面,這時中國的心態已經從原來的追隨者變成世界的領導者。所以2014年開始,中國開啟了新高考,新高考更強調素質教育。

很多地方對新高考不適應,是因為我們傳統的應試教育太成功了,它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紅利,想要轉變,是很痛苦的事。

追求分數的同時,更要注重創新力和抗壓力培養

我們國家現在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國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創新人才的培養上面。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將來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現在,很多家長都把高考當做唯一的指揮棒,要求孩子考一個高分。這點本身沒錯,但我們在追求分數的同時,也應該開始補上我們原來忽略的那塊,即創新力與抗壓力,讓孩子變成能和人進行有效溝通的人,更有社會性的人。

我們不能只看孩子將來能進清華還是北大,而要看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究竟能做什麼有價值的事情。所以,這個時候,智力反而不是特別重要,其他能力變得更加重要。

另外,現在的孩子選擇也多了,可以選擇不上大學。比如,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他們進了哈佛,但是後來退學了,因為對他們來說,拿到哈佛的畢業文憑,並不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輝煌,他們更願意去做想做的事。

我們中國也在走這條路。中國在經濟上接近美國,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超過美國了,我們還要在人才培養上追趕美國,逼近美國,甚至超過美國。

歡迎隨手點贊並分享到朋友圈

長按下圖二維碼 關注【新東方家庭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武志紅:逼孩子聽話,就是在給孩子喂毒藥
你的過度擔心,正在一步一步培養無能的孩子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