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橋話畫:元代顏輝《李仙像》盡顯鐵拐李仙風道骨
畫家邱漢橋帶你走進百幅傳世名畫背後的故事
《李仙像》,元代,顏輝,絹本設色,縱146.5厘米,橫72.5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元明時期的畫家就喜歡以鐵拐李的故事為素材作畫,元代畫家顏輝的《李仙像》是其中的一幅。
顏輝在描刻鐵拐李時多表現出襤褸衣衫下的高古精神。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李仙像》圖中的鐵拐李不同凡俗,披髮赤足,斜挎寶葫蘆,微微昂著頭,拄著杖,盤腿坐在大石上,袒露胸膛,光著腳丫,雖然形貌粗陋,但咄咄逼人的目光顯示出一身正氣。身後山間雲霧蒸騰縹緲,飛瀑直瀉而下,給人一種仙境之聯想。背景的描繪更襯托出鐵拐李的仙人之氣,冷峻的山崖下藤枝盤繞,飛瀑高懸,雲霧縹緲繚繞。人物衣物的衣紋用筆粗簡勁利,復用淡墨皴染,很好地表現出粗衣麻褐的質感。人物面部,如鬚髮、五官的刻畫用細線勾勒,轉折有力,極為傳神,具有壁畫創作的某些特點,是顏輝道釋人物畫的代表作。本幅款署:「月顏輝」(缺字為秋,已被人割去),鈐「秋月」一印。
顏輝選取這一題材的創作目的,有著一定的社會內涵和現實內容。他不僅以獨特的方式生動體現出「八仙」之一鐵拐李的氣質和性格,而且又借宗教為掩護,以鐵拐李仙外貌的醜陋和內心的善美以及那鷹隼般銳利的目光,表達了他對蒙古統治者壓制漢民族的極端憤慨。顏輝的這幅《李仙像》目光銳利,咄咄逼人,表情肅穆,形象高古,絕無凡俗之氣。因此,被後人評論為「思想者」的形象。
畫趣拾珍
元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其存在不足百年即逢義軍湧起而土崩瓦解,然其在世界古代軍事史及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卻寫下了獨特的篇章。
蒙古以有限的二十萬騎兵,以寡破眾,由亞洲及歐洲,其戰力之強悍,戰略、戰術運用之巧妙,至今為世界震驚。而在元代畫壇,僅區區數十年間,卻湧現出了趙孟頫、倪瓚、黃公望、王蒙等畫家,從而形成了元文人畫的新格局。中國繪畫在元代得到了又一次創造性的發展。但是,這些畫家絕大多數是畫山水的,其次是花鳥。由於元朝對各種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大事利用的政策,故元代宗教之興盛,為歷朝之最,宗教繪畫亦隨之盛行,但大多是畫匠為寺廟繪製壁畫,而在文人畫家中主要從事宗教繪畫創作的,則以顏輝為突出代表。
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元代漢族文人的社會地位也許是最低的。元朝建立後,將全國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原金朝統治轄區內的漢人及漢化的女真、契丹等族)、南人(原南宋統治轄區內的漢人)四個等級,蒙古、色目為前兩個等級,享有各種特權;而漢人、南人則處於低下的等級,備受歧視與壓制,而漢族文人地位則更為卑微,以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面對這嚴酷的現實,漢族文人特別是位居「南人」的文人紛紛避世遁隱,寄情于山水間,以書畫來宣洩其內心的不平。而作為從事宗教畫創作的文人畫家顏輝則以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其內心對統治者的強烈不滿。《李仙像》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創作而成的。
在中國,八仙的故事婦孺皆知,其中有關鐵拐李的傳說是年代最久的。文獻記載說:鐵拐李有足疾,西王母將他點化成仙,並授予他一根鐵拐。他常常拄著這根鐵拐行乞於鬧市之間,人們都輕賤他。後來鐵拐李將鐵拐擲向空中,幻化成一條飛龍,從此乘龍而去,雲遊四海。儘管鐵拐李外表醜陋,但因為他極富人情味而且法力高超,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
自元曲興起以來,張果老,漢鍾離、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徐神翁(後易為何仙姑)道教八仙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們普度濟世的形象,成為了漢人特別是漢族知識分子在苦難中的精神寄託。《李仙像》從人物形象及所攜佩物判斷,所表現的正是「八仙」之一鐵拐李。
在元代文人畫家中,顏輝最喜繪這一形象。除了《李仙圖》,顏輝還以鐵拐李為對象畫有《鐵拐仙人像》,現藏於日本京都智恩院。顏輝對鐵拐李如此鍾情,或許是想告訴世人,儘管李仙一身襤褸,又有著兇悍的外貌,但他的內心卻是柔善美麗的,指向世間一切醜惡的人和事,而正因這世路坎坷,才不得已藉助拐杖跛足而行。生活在宋末元初,經歷了山河破碎的憔悴,顏輝畫李仙又何嘗不是在畫自己呢?
名家小傳
顏輝,字秋月,生卒年不詳,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一作浙江江山人。宋末元初時人物畫家,人稱「老畫師」。擅長人物、佛道,亦工鬼怪,兼能畫猿。其造型奇特,用筆雖見刻露,卻筆法怪異,有生動傳神之趣,在畫法上喜作水墨粗筆,用筆勁健豪放,筆法粗獷,有梁楷遺法。他創造了一種與前人不同的人物畫法,為使畫面富有立體感,襯托所畫對象光線的陰暗凹凸,所作墨線粗細相宜,起伏有致,以水墨烘暈,精細渲染,柳貫贊之為「收攬奇怪一筆摸」。元代由於山水畫、文人畫興起,作為人物畫家的顏輝在中國畫史埋沒無聞,由於其作品流傳日本較多,顏輝在日本受評甚高,對日本室町時代的繪畫有較大影響。顏輝的傳世作品有《鍾馗雨夜出遊圖》、《劉海戲蟾》、《觀瀑圖》、《猿圖》、《山水樓閣人物圖》、《水月觀音圖》、《山水圖》等。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