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的「災異觀」是什麼樣的?它又引導了怎樣的禮儀實踐?
原標題:明人的「災異觀」是什麼樣的?它又引導了怎樣的禮儀實踐?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鄭和。
禳災是中國古代人民為了能夠克服現實生活中的旱災、蝗災、瘟疫等災禍,或應對日食、月食等特殊自然現象而進行的一種祭祀祈禱儀式,在中國古代荒政中佔有重要地位。禳災和中國傳統文化相伴而生,由來已久。
明朝因為旱災而禳災的次數統計表
明朝自然災害頻繁,甚至於「無歲不告災」,所造成的危害也往往難以估量。加之「天人感應」等傳統思想,明朝君主往往歸咎自身,「天心仁愛人君,則必出災異以譴告之,使知變自省」。因此明代官方對禳災之重視,有時更勝於實際的救助,民間亦是如此。比如《明太祖實錄》曾日照縣民江伯兒因為母親生病了,並不是先去找醫生看病,而是割肉餵食母親。因沒有起色,於是向岱嶽祠祈禱禳災,許諾神靈如果能夠讓母親病癒就殺子以祭祀。諸如此類,子女為父母禳災而自殘,犧牲的記錄不枚勝舉。
明代禳災所祭祀的對象除了以往的天地山川、風雨雷電、太廟城隍,龍王太歲等,又有新設大小神靈,比如忠臣烈士、大小青龍神等。這些對象會因君主喜好而有所變化,各有輕重,比如成祖不信鬼神,就少有祭祀禳災,而世宗本身就信奉道教,所以常常舉行祭祀禳災一類的活動。
禳災對象之一「三清道祖」
而禳災的儀式也受災情情況,君主喜好等原因有繁有簡。比如太祖祈雨曾穿著樸素的衣服和草鞋,步行去山川壇,然後受日晒風吹三日,便結束了,這是比較簡單的;也有複雜的比如同樣是祈雨,世宗時先由太常寺奏請,然後上諭百官齋戒三日,期間制定參與人員、犧牲等目錄,後皇帝乘輿至某處,又步行於太廟或者祭壇等,再由導引官引入祭壇,百官依次而入,進行參拜。參拜時會唱拜不同的曲子、祝文,參拜結束後皇帝易服回宮。上述步驟中每個地方具體執行時又有專門的規定,比如齋戒需「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樂,不理刑名」等等,十分繁瑣。
信奉道教的明世宗朱厚熜
至於具體的效果,世宗表示「心誠則靈」,不靈則多禳幾次就靈了。
參考文獻:
1、張廷玉等:《明史》
2、魏丕信:《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
3、徐芳芳:《明代官方禳災研究》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胡一舟 王雪慧
※明清小冰期是怎樣一段時期,對明朝的統治有著怎樣的影響?
※明代科場犯諱,會面臨怎樣的處罰?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