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時候通過科舉當官,學生是不是只讀書,不休假?

古時候通過科舉當官,學生是不是只讀書,不休假?

在當今社會,一邊是各方奔走呼籲要給孩子們減輕負擔,另一方面是各種考試的指揮棒作用下,學生成為了壓力最大的群體。其實,在中國古代,讀書歷來受到重視,學生的日子也很苦,動不動就以「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尤其到了科舉制之後,讀書成績直接與能不能做官掛鉤,這就更苦了學生們。那麼,他們到底有沒有假期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將不同事情的學生區分開來。在隋唐之前,選拔官員採用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等,要麼主觀因素大,要麼天生就註定的。所以在當時讀書只是博得名聲的手段,直到科舉制出現後,特別是在明清時期完善後,「一考定終身」的巨大壓力下,學生的假期就大大縮減了。

古代學生和我們一樣,都在端午、中秋、新年等等這些傳統節日享有假期。但是在宋朝之前的學生,卻還多了三個特別的假。

這是在漢朝設立了太學之後,後來改為國子監、國子學等名字。學生每隔十天可以休息一天,叫做常假,又叫做旬假。因為學校設置在京師,學生大多來自五湖四海,所以很難回家,一般也就在京城附近遊歷或者應酬。

另外,當時學生還有一個「田假」。古代中國以農為本,農業在當時佔據首要的地位。一般是在五月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就是讓學生回去務農。更為人性化的是,在京城200里以外的學生,路途上的時間是不計算在內的。

大部分學生都要老老實實去做農活,但還是有少量的學生要麼家中是經商或做官,要麼家境殷實,也不需要他親自勞動,所以這個時間就純粹屬於他私人的甜蜜假期。

其實在解放之後,我國也曾在農村的鄉鎮學校實施過麥假,其實也是類似的。

除此之外,在古代還有一個貼心的「授衣假」。俗話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的時候天氣逐漸轉涼,太學允許學生們回家去取衣服過冬。與田假一樣,這個假期也是一個月,而且也不算路程時間。

這是在明朝之前,到了明朝之後,學生讀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經過長期的發展,學生讀書也不止國家的事情,各地都有私塾教育,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反倒是很少了。

不過,這卻意味著學生之間的競爭壓力更大,讀書徹底成為了苦差事。當時明朝的官員是沒有假的,學生則在初一和十五休息兩天,相比旬假已經縮減了。

因為大部分學生所讀的都是本地的私塾,所以那種田假、授衣假就不存在了。他們只有一個年假,那是私塾在每年的十二月十五關門,第二年的正月十六開學。這個假期就是為了學生過新年的,這也是明清時的學生唯一一個長假。

除此之外,那就只有一些傳統節日有假期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七月十四的孟蘭節,還有九月初九重陽節都有一天假期。中秋、七夕有半天假期,清明節是古代中國比較重要的節日,要去祖宗墳前祭掃,所以有三天假期。

如果說還有一個咱們現代人沒有的假期,那就是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的誕辰。私塾不但有專門的紀念活動,而且還會根據不同情況放一至三天的假,也算是對文化開創者的尊敬。

看起來這些假期並不多,但由於科舉考試的壓力,很多學生都會自覺選擇放棄。畢竟當時的考試,是這些學生的頭等大事。為了鯉魚跳龍門,犧牲休假時間不算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人寫字時也會出錯,他們是如何修改的,一個方法現在還在使用
唐伯虎的遺詩,無限悲涼無限惆悵,數百年來無人不惋惜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