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武王因舉鼎而死,是不是莽夫?其實這是一招投石問路,可惜失敗

秦武王因舉鼎而死,是不是莽夫?其實這是一招投石問路,可惜失敗

如果僅從秦武王舉鼎而死這件事看,他確實容易被當成一個莽夫。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解這樁近乎寓言的事件,分析秦武王行為背後的動機,或許就不會這麼想了。

首先,秦武王喜歡跟人比試力氣,經常跟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等人切磋。這三人也因力氣大而做了大官。秦武王為什麼要獎勵這種力氣大的猛士?道理很簡單,跟燕昭王重金聘郭隗,千金買馬骨的理由一樣,希望天下力氣大的人都來投奔秦國,充實秦軍隊伍。而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秦武王形象勇猛,很適合當國家偶像,秦國百姓學秦武王鍛煉身體,打熬筋骨,民間壯漢越來越多,這些人一旦從軍,就會成為精英士兵。

冷兵器時代,打仗拼得就是人類的力量。當年吳起在魏國做官,訓練出了一批戰鬥力驚人的武卒,即大名鼎鼎地魏武卒,《荀子·議兵》說魏武卒:

「衣三屬之甲」——穿戴胸鎧、腹鎧和腿鎧。

「操十二石之弩」——能拉動162千克(324市斤)拉力的弩。

「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攜帶50支箭,背著長戈,戴著頭盔,腰間挎著短劍。

「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攜帶三天的口糧,半天能行軍一百華里。

魏武卒是一種重裝步兵,不管是鎧甲、勁弩、長戈短劍還是乾糧,都需要強大的體魄支持,沒有力量根本不行。當時齊國也有重裝步兵,名字叫技擊,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支部隊崇尚技巧,是一支擅長原始武術技擊的特種部隊。但在荀子看來,齊之技擊不如魏之武卒,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技巧花活兒根本不如純力量有用,所有練拳有「一力降十會」的說法。魏武卒強則強矣,但在荀子眼裡,還是不如秦之銳士。

秦國銳士比魏武卒厲害,恐怕身體條件要比魏武卒還出色,否則僅憑軍功爵制度的激勵,根本無法支撐秦軍的戰鬥力,就像一個瘦弱的年輕人,即便他夢寐以求渴望獲得世界拳王的稱號,但身體條件不夠,他也打不贏別人。秦武王以身作則,帶動全國風氣,崇尚勇力,秦國農夫除了耕作,閑暇時間都用來鍛煉力氣,一旦徵兵,普通農夫轉眼就成了戰爭機器。有這樣的勇猛士兵,得天下是早晚的事。

其次,我們分析秦武王舉鼎的動機。九鼎是什麼?象徵天下權柄的信物,等於是九州的鑰匙。誰獲得九鼎就相當於獲得了天下土地的憑證,自然而然為天下之主。當年楚莊王陳兵東周,詢問九鼎的大小重量,其實就是隱晦地向世人宣示,我楚莊王有并吞天下的心思,誰贊成?誰反對?這件事衍生出了「問鼎中原」這個成語。秦武王去周王室舉鼎,目的跟楚莊王如出一轍,就是昭告天下:我大秦已經有統一寰宇的志向,敢叫板地就站出來練練,不敢吭聲地就好好想一想,倒向秦國或者與秦國為敵。

舉鼎事件其實耍了一招投石問路。秦武王舉了鼎,就是要測試天下對待秦的態度,如果反應不大,秦國可以繼續向東拓展,甚至可以將九鼎運回咸陽。如果反對之聲激烈,自然退回函谷關,持續發育,謀划下一輪行動。

秦武王舉鼎這事,壞就壞在他自己失敗了,死在了鼎下。當然,這件事除了讓秦武王丟了生命,成為一樁奇談外,對於秦國來說也還算是個好事,一則用舉鼎失敗這樣近乎寓言的方式警告秦國,現在實力不足,還不是東出函谷,逐鹿中原的時刻。二則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出場,這位文韜武略的君主將為秦國打下統一天下最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史記》《荀子》

你對秦武王舉鼎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請隨手點贊、轉發,支持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廁讀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司馬遷是呂后的頭號粉絲,專門把她列入帝王傳記,呂后魅力何在?
華盛頓,一個跟牙疼、假牙以及口腔問題戰鬥終生的戰士

TAG:廁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