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1):一、慳心不供三寶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1):一、慳心不供三寶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1)

一、慳心不供三寶戒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如是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於有違犯及無違犯,是染非染,軟中上品,應當了知。

「如是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受了菩薩戒的人,安住在菩薩戒律儀上不違犯,或者有的時候有違犯及無違犯的差別。「於有違犯及無違犯,是染非染」。犯了戒,有的是染污心犯戒,有的不是染污心犯戒,有這差別。「軟中上品」:犯戒是因為有煩惱而犯戒,而犯戒有軟品有中品有上品煩惱,「應當了知」。

《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下):「自下第二明輕戒中文分為三:先總勸知犯非犯相,必犯罪時有品階降故言軟中上也。第二別解,第三總結無犯。

就別解中,若依舊論有四十二輕戒,新論有四十三。勘當二本,舊論無第九殺盜等七支性罪,一向不共故數有四十二。新論則有故具四十三,於中若其八遮罪有共不共別開為二,應言數有四十四。又其第二十九聞菩薩藏諸佛神力不生信解,毀謗中兩舌別開為二,應數成四十五。而今兩處皆合故云數有四十三也。若依仁王經雲有四十八種,然不列名。梵網經中有四十八,一一別說,然與此論所明戒相多是不同。

此四十三中大分為二,初犯四(三?)十二輕障於六度攝善法戒,後犯十一種輕障於四攝利眾生戒。

前中初犯七輕障施,次犯七輕障戒,次犯四輕障忍,次三障精進,次三障定,後八障慧。

障施七中,初五障財施,次一法施,後一無畏施。」

四十三輕戒

慳心不供三寶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於日日中,若於如來、或為如來造制多所;若於正法、或為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怛纜藏、摩怛理迦;若於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眾。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凈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違越。若不恭敬、懶惰懈怠而違犯者,是染違犯。若誤失念而違犯者,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心狂亂。若已證入凈意樂地,常無違犯;由得清凈意樂菩薩,譬如已得證凈苾芻,恆時法爾於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於日日中,若於如來、或為如來造制多所。

若於如來,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供養佛。「或為如來造制多所」:或者是佛教徒,為了恭敬佛,為佛造一個塔廟,制多就是塔。前一句「若為如來」是佛在世;「或為如來造制多所」也可以包含佛滅度後;那麼這是造塔,或是造廟,有的裡面有舍利或者有佛像。這是屬於佛寶。

延伸閱讀:

1、《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下):「前中初一空度日夜不供養三寶。制多者此雲靈廟。言若不恭敬等者。測云:決擇說言,菩薩於攝善法戒勤修習時略於六心應善觀察:一輕蔑心,二懈怠俱行心,三有覆弊心,四勤勞倦心,五病隨行心,六障隨行心。廣說乃至如是六心前三生起而忍受者一向有罪,病隨行心進後忍受一向無罪,余之二心若生起已而忍受者或是有罪或是無罪。」

2、《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五:

云何攝善法戒、毘奈耶聚?

謂諸菩薩於攝善法戒勤修習時,略於六心應善觀察。何等為六?一、輕蔑心;二、懈怠俱行心;三、有覆蔽心;四、勤勞倦心;五、病隨行心;六、障隨行心。

1、若諸菩薩於善法中,所有輕心、無勝解心及陵蔑心,名輕蔑心

2、若有懶墮、憍醉、放逸所纏繞心,名懈怠俱行心

3、若貪慾等隨有一蓋,或諸煩惱及隨煩惱所纏繞心,名有覆蔽心

4、若住勇猛、增上精進,身疲、心倦映蔽其心,名勤勞倦心

5、若有諸病損惱其心,無有力能不堪修行,名病隨行心

6、若有喜樂談論等障,隨逐其心,名障隨行心

菩薩於此六種心中,應正觀察:我於如是六種心中,為有隨一現前行耶?為無有耶?於前三心,菩薩一向不應生起,設已生起不應忍受。若有忍受而不棄捨,遍於一切,皆名有罪。勤勞倦心現在前時,由此心故舍善方便。若為暫息身心疲惱,當於善法多修習者,當知無罪。若於一切畢竟舍離,謂我何用精勤修習如是善法,令我現在安住此苦。若如是者當知有罪。病隨行心現在前時,菩薩於此無有自在,不隨所欲修善加行,雖復忍受而無有罪。障隨行心現在前時,若不隨欲墮在其中,或觀此中,有大義利,雖復忍受而無有罪。若隨所欲故入其中,或觀是中無有義利,或少義利而故忍受,當知有罪。如是六心,前三生已而忍受者,一向有罪;病隨行心,雖復忍受,一向無罪;余之二心,若生起已而忍受者,或是有罪或是無罪。

喜樂談論等障,參考:《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或樂諠眾,由此因緣,樂與在家、及出家眾,談說種種王論、賊論,食論、飲論,妙衣服論、淫女巷論,諸國土論、大人傳論,世間傳論、大海傳論,如是等類能引無義,虛綺論中,樂共談說,抂度時日。」

3、《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下):「又於作有情利益或中勤修習時當觀察六處攝行,所謂自他財衰財盛法盛,此中菩薩作自法衰令他財盛此不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作自財衰令他財盛不引法衰此則應為,若引法衰此不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又作自法盛令他財盛此則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廣說如彼。今此中雲不恭敬當彼輕蔑心。懶惰懈怠者即俱行心,誤失念而犯者即是障隨行心。喜樂談論等分或可六心所不攝。」

4、《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五:「若諸菩薩於作有情利益戒中勤修習時,當正觀察六處攝行:所謂自、他、財衰、財盛、法衰、法盛,是名六處。言財衰者,謂衣食等未得不得,得已斷壞。與此相違當知財盛。言法衰者,謂越所學於先未聞勝義所攝如來所說微妙法句,不得聽聞,如不聽聞先所未聞,如是於先所未思惟不得思惟;有聽聞障有思惟障,設得聞思尋復忘失;於所未證修所成善,而未能證,設證還退。與此相違當知法盛。此中,菩薩作自法衰,令他財盛,此不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此中義者,越學所攝及能隨順越學所攝,或於證法退失所攝,當知法衰。又諸菩薩作自財衰,令他財盛。若此財盛不引法衰,此則應為。若引法衰,此不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又諸菩薩作自財盛,令他財盛,此則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又諸菩薩作自法盛,令他財盛,此則應為。如令財盛,法盛亦爾。於如是事,若不修行名為有罪,若正修行是名無罪。

所學,《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如是菩薩即發心已,云何修行諸菩薩行?略說菩薩:一、若所學處,二、若如是學,三、若能修學。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菩薩行。是諸菩薩、於何處學?謂七處學。云何七處?嗢拖南曰:「自、他利、實義、威力、熟有情、成熟自佛法、第七菩提處。」

若於正法、或為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怛纜藏、摩怛理迦

「若於正法」:就是佛陀所說的正法。「或為正法造經卷所」:佛滅度後,佛教徒恐怕正法滅亡了,要用文字把佛法寫出來,或者印在樹葉上,或者印在紙上,造經卷的地方。「謂諸菩薩素怛纜藏」:大乘佛法,大乘的修多羅藏。「摩怛理迦」就是論藏。前面這一段是法,佛法。

若於僧伽,十方界已入大地薩眾

「若於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眾」:僧伽是指在十方世界,已經悟入法性的諸菩薩眾,這是聖人,不是指凡夫說的。

這是佛法僧,這都是勝境。

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

「若不以其或少或多」:這是在數量說,「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或者是香、水、燈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就是最少,到「以身」:以身體,「一拜」:就磕一個頭,禮敬諸佛,禮敬三寶;是說身供養。「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這說語業的供養。語業供養最少有一四句頌,「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句頌讚嘆佛、讚歎法、讚歎僧的真實功德,因為這都是勝境。十方世界已入大地菩薩,這是僧寶,已經證入法性的大菩薩,所以他的功德是真實功德。贊佛的真實功德,贊法的真實功德,贊僧的真實功德。

下至以心一清念三功德,

「下至以心一清凈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這是意業的供養。意業最少就是一念心,「一清凈信」:清凈的信心發出來。由這樣的清凈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念佛的真實功德,念法的真實功德,念僧的真實功德,那就叫作清凈信。

韓清凈《披尋記》:「下至以身一拜禮敬等者:此中一言,且依世俗相續道理。謂一處為依止,於一境界事,有爾所身語意業轉及隨轉;總爾所時名為一故。攝決擇分說:如世尊言:若有眾生於如來所,但發一心及一言說:善逝大師!善逝大師!如是發心,我尚說彼於諸善法多有所作,何況身語如其心量隨順奉行,乃至廣說。又依世俗相續道理,名發一語及發身業(陵本五十五卷一頁)。顯揚頌云:善逝善說妙三身,無畏無流證教法,上乘真實牟尼子,我今至誠先贊禮。於此頌中,初句贊佛,次句贊法,三句贊僧,是名贊佛法僧真實功德。若以凈信勝解俱心,隨念如來是正等覺者,乃至廣說,是名隨念三寶真實功德。

「下至以身一拜禮敬等者:此中一言,且依世俗相續道理。謂一處為依止,於一境界事,有爾所身語意業轉及隨轉」:這「一言」,下至以身一拜,一四句頌,一心清凈信,「一」這句話,這個字。「且依世俗」:且依一般世俗諦上活動的境界,「相續道理」:剎那剎那相續的道理。「謂一處為依止」:以一個地點為依止,「於一境界事」:或者是佛或者是法或者是僧,是一境界事。「有爾所身語意業」:有那麼多的身業語業意業;「轉」:活動。身的活動——禮拜,語業的活動——以四句頌讚佛法僧,意業的活動——以清凈信隨三寶真實功德;這就叫作轉。「及隨轉」:相續的轉。「總爾所時」:那麼多的時間合起來,叫作「一」。比如說在這裡供養三寶、拜佛半小時,這半小時總起來叫作「一」。或者以四句頌讚佛法僧,或者以清凈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花了二個鐘頭,這二個鐘頭總合起來叫作「一」。

攝決擇分說:如世尊言:若有眾生於如來所,但發一心及一言說:善逝大師!善逝大師!如是發心,我尚說彼於諸善法多有所作,何況身語如其心量隨順奉行,乃至廣說。又依世俗相續道理,名發一語及發身業(陵本五十五卷一頁)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如〈本地分〉立一心相,今先顯示。如世尊言:「若有眾生於如來所但發一心,及一言說:『善逝大師!善逝大師!』如是發心,我尚說彼於諸善法多有所作,何況身、語如其心量,隨順奉行!」又如是言:「由一凈心,當往善趣。」如是等類,當知此中依轉所攝相續一心,由世俗道,名「發一心」;又依世俗相續道理,名「發一語」及「發身業」。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如經言:『起一心若眾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謂世俗言說『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云何『世俗言說一心剎那』?謂一處為依止,於一境界事,有爾所了別生,總爾所時名『一心剎那』。又相似相續亦說名『一』,與第二念極相似故。」

「攝決擇分說:如世尊言,若有眾生於如來所,但發一心及一言說」:就說一句話:「善逝大師!」說這句話,這是讚歎佛的功德。善逝,「逝」者去也,我從這裡到那邊去。佛去到涅盤那裡,到了第一義諦那裡去了,叫作逝。「去」是太好了,所以叫作善逝。凡夫就不能到第一義諦那裡去,社會上的人就是為名為利而去了,唯有佛能到第一義諦那裡去,所以叫作善逝。「善逝大師﹗善逝大師﹗」這也是讚歎佛﹗「如是發心,我尚說彼於諸善法多有所作」:發心念這麼一句話——「善逝大師﹗善逝大師﹗」這麼一發心作這功德,「我尚說彼」:佛自稱為我,我尚且說他作了很多的善法了,栽培了很多的善根了,是這意思。「何況身語如其心量隨順奉行」:何況不只是心作功德;或者身體在拜佛,語業怎麼樣的讚歎佛,如其心的量,「隨順奉行」:作了很多的功德,「乃至廣說」:又其它種種功德。

顯揚頌云:善逝善說妙三身,無畏無流證教法,上乘真實牟尼子,我今至誠先贊禮。於此頌中,初句贊佛,次句贊法,三句贊僧,是名贊佛法僧真實功德。

無著菩薩造《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善逝善說妙三身,無畏無流證教法,上乘真實牟尼子,我今至誠先贊禮。

在這個頌裡面,「初句是贊佛」——「善逝」:說佛是善逝,「善說」:佛能善說無量無邊的佛法,「妙三身」:佛有微妙的法身、受用身、化身,法報應三身,這是讚歎佛的功德。「次句是贊法」——「無畏無流證教法」:佛的大無畏的智慧,「無流」就是無漏,為眾生說無漏的、清凈的佛法,「證教法」:佛所證悟的第一義諦的法,「教法」:語言文字的宣揚一切佛法。教法、證法都是清凈無染污的。「三句是贊僧」——「上乘真實牟尼子」:「上乘」就是大乘佛法,「真實牟尼子」:《顯揚聖教論》是無著菩薩造的,他在這裡讚歎彌勒菩薩,那就是讚歎僧。為什麼加一個牟尼子﹖牟尼是寂靜,就是指釋迦牟尼佛說;佛的真實的弟子——彌勒菩薩,因為彌勒菩薩也證悟法性了,不是凡夫了,所以是真實牟尼子。或者「牟尼」就是「子」,因為他也證悟法性,心裏面也寂靜了,所以牟尼就是子。真實的牟尼子,就是真實的是佛陀的弟子。第三句是讚歎僧。「是名贊佛法僧真實功德」。

若以信勝解俱心,念如是正等者,乃至廣說,是名念三功德。

「若以凈信勝解俱心,隨念如來」:佛教徒有清凈信心裏面,還要有勝解,信心怎麼能建立?就是有勝解的智慧的關係。用這樣的心,「隨念如來是正等覺者」:心裏面在觀察,佛陀是正等覺者,用這清凈心來念佛。「如來是正等覺者」:「正覺」是根本智、無分別智;「等」是後得智。佛具有圓滿的大智慧境界,「是正等覺者」。若這樣的觀察思惟,這叫作念佛;不只是念名號。所以「若以凈信勝解俱心隨念如來是正等覺者」,「乃至廣說」:如來應供養正遍知,廣說念佛的功德,「是名隨念三寶真實功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6)具不具犯
藥師佛聖誕特輯:藥師經札記完結後,說點心裡話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