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剝離技術和參數的外衣,探求設計與人文的本源。

2.1 億和 1800 萬,這兩個數字分別是蘋果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在 2017 年的銷量成績。哪怕是放眼整個可穿戴設備市場,去年全年銷量也僅為 1.15 億台。

體量的差距證明,不管是蘋果還是 Google,投身智能手錶領域那麼多年,還是沒能讓它成為和手機一樣普及的消費電子設備。

手錶之所以會出現被掛上「智能」之名,很大程度源於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這間接拉低了各種元器件的成本。

也因如此,廠商們開始將它們迅速植入到其它設備中,並接入互聯網,手錶便是其中之一。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但這些感測器並沒有讓手錶朝著我們想要的樣子發展,至少它距離變成像手機一樣不可或缺的東西還有不小的距離。為何這個探索失敗了?

最開始,我們希望讓手錶變成「又一個智能手機級別的設備」

手錶最核心的功能,自它 400 多年前誕生時就已經被確定下來了——作為計時工具,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讓佩戴者能更好地了解時間。

但對智能手錶而言,我們則希望讓它承載除了「看時間」之外的更多功能,就像蘋果最開始為 Apple Watch 定義的那樣——不止是時尚腕錶,也是通信設備,更是健康夥伴。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 圖片來自:CNET

此時此刻,很多人還抓不準智能手錶擅長做什麼,但仍然願意持樂觀態度,認為幾年以後,這個品類也會出現一個「殺手級」的使用場景。

就像是我們現在已經習慣在手機上聊微信、看視頻和玩遊戲一樣,手錶也應該具備某個等待被挖掘的交互形式,比如一鍵購物,又或者是查閱附近熱門地點之類的。

為了找出這個場景,廠商們嘗試將智能手機的那套東西也搬到手錶上——除了打電話和發簡訊,還有各種各樣的第三方應用,從智能手機的角度來看,每一類應用都代表著一種應用場景。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然而大部分場景都行不通,從第一批智能手錶上市後我們就發現,第三方應用的很多功能都不適合放在手錶上,比如你會在手錶上看到微信消息彈出,但基本不會選擇在手錶上回復。因為哪怕只是按幾個按鈕點兩下屏幕,都比在手機上難用得多。

這有屏幕面積較小造成的交互限制,也有電池容量和性能的問題,以至於大部分人都找不到在手錶上長時間使用一款應用的場景和理由。

甚至是很多基礎功能,比如打電話、發簡訊、看照片等,智能手錶都不能比手機做得更好。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時間一長,你會發現每天花在「看現在幾點鐘」的次數仍然是最多的,然而這本身就是手錶的原始功能,和智不智能壓根沒關係。

手錶的硬體形態決定了,它更適合被動提供「通知」,而非主動使用「應用」

如果我們將「看時間」這件事延展,大部分戴錶用戶看手錶的頻次其實並不低,既然如此,錶盤上也不一定只能呈現時間,還可以是其它信息

在這種習慣的影響下,智能手錶逐漸轉變自己的定位,不再強調以應用為中心的論調,而是轉為提供各種通知信息。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這讓智能手錶的定位更清晰了些,至少足夠讓一些幾百元的中低端智能手錶找到存在理由了。不過這也讓一些第三方應用放棄了對智能手錶使用場景的挖掘——反正大家只關心通知信息,更進一步的交互還是在手機上做吧。

但掃一眼通知信息可沒法成為高端智能手錶的核心競爭力,雖說手錶抬手一看只花幾秒鐘確實很方便,但本質不過是將查看通知這件事從手機移到了手錶上,想要支撐起幾千元人民幣的售價還是很難。

這意味著智能手錶仍需要找到一些差異化的東西,還得是智能手機無法辦到的。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這塊空白已經被找出來了,那就是運動和健康,這也是目前蘋果、三星以及 Fitbit 在內的智能手錶市場領先者們的主打方向。

會選擇這兩個方向和手錶戴在手腕上這個硬體形態有關,因為它能和皮膚和人體接觸,使得大部分智能手錶都比手機更清楚你的身體數據。

畢竟只要加幾個感測器,就能實現心率和計步器的檢測,現在已經發展到 ECG 心電圖,智能手錶等同於充當了一個數據採集器。

同樣也是因為感測器,像 Apple Watch 還可以根據我們的身體動作來給出各種判定。比如說久坐提示站立,各種運動項目的識別並記錄,還有最新的摔倒檢測等。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這些功能基本都是圍繞運動和健康領域做文章,檢測信息也都能直接顯示在錶盤上,很少會有需要你主動點擊按鈕或滑動屏幕的操作。

但健康數據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只能算是一個加分項,這也是智能手錶還沒辦法成為智能手機的原因。

主流消費者更在乎手錶是否耐用好看,而不是能用多少 App

隨著智能手錶市場的擴展,消費人群正逐漸從極客和科技圈愛好者變成了大眾用戶,但新功能並沒有改變他們對於手錶這一腕上設備的固有認知,反倒是智能手錶需要迎合消費者的口味。

這種「口味」具體代表什麼很難下定論,但至少有一點能確認的是:想要吸引大眾用戶為手錶買單,仍要有「做表」的氣質,而不是讓人覺得你是在「做玩具」。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一個典型例子是三星旗下的 Galaxy 系列智能手錶,不妨對比下 2013 年的 Galaxy Gear 和 2018 年的 Galaxy Watch,這種設計風格的轉變多少能說明消費者的喜好問題。

還有像 Google,在今年推行新版 Wear OS 系統時,主要合作對象也不再是三星、LG、華碩、摩托羅拉等這些科技品牌,反而都是 Fossil 等傳統製表商,或者是萬寶龍、LV 這些奢侈。

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你第一眼看到這些表時,大概也不會和「智能」二字聯想到一起。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 Google 的 Wear OS 手錶們

而在功能上,除了基本的通知信息顯示外,這些手錶只配備了 GPS 和 NFC 模塊,有的連心率感應都做不到。

但缺少智能手錶的功能點並不會影響這些傳統製表廠的生意,在查閱通知和檢測健康還未成為強需求的今天,工藝、款式等因素仍然是手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比如像 G-SHOCK ,它家的表體設計就一直比較粗獷,同時憑藉多年打造的「耐摔」品質,一直都是不少歐美人士的首選。

還有一個是近幾年銷售成績不錯的時尚腕錶集團 Fossil,它旗下品牌會在一年裡推出上百款智能手錶,也大多是以前傳統表的樣子。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 Fossil Q Commuter

然而這便是現在智能手錶市場的現實,願意為手錶花錢的用戶仍然會看重傳統風格,唯一可能的新增用戶群體,大概只有那些看重健康數據或是有運動習慣的人了。

雖然取代手機仍有距離,但不聯網的手錶也確實越來越少了

短時間內,智能手錶暫時還無法擺脫傳統手錶的設計影子,可另一方面,傳統錶廠面臨來自新技術的威脅時,也開始了自我革新。它們為自家產品植入的感測器越來越多,同時會和手機保持連接,甚至是換上一塊觸摸屏。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這也是智能手錶對傳統製表業產生的最大影響,畢竟當你習慣了能通過手錶檢測心率,定期更換各種錶盤和抬手查閱未讀通知等功能後,重新再戴回一個只能顯示時間的手錶,還是會感覺缺了點什麼。

而且感測器成本本身已經夠低了,多幾項功能反而能讓老派的傳統品牌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

但這類產品大部分都和「智能」二字沒什麼關係,嚴格意義上說,這只是一個具備聯網和數據檢測功能的傳統手錶,像 Fossil 就將這些產品稱為「混合型手錶」(Hybrid Watch)。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 Skagen Jorn 手錶並未採用觸摸屏,但也能提供信息提示和運動目標跟蹤等功能

不過所謂智能,終究還是要看你自己如何定義,有人認為 Apple Watch 上的心率數據主動預警或是訓練項目自動識別等,已經是智能化的體現,雖然這些更多是感測器的功勞。

但我們總是會要求更多,我們會希望手錶能夠察覺到那些被我們所忽略的細節,然後再及時給予提醒,或是提前預判。

這更像是一個人工智慧助手應該去做的事情。

然而以目前我們對 AI 和機器學習的研究來看,還不足以製造出一個足夠聰明、且懂得隨時根據場景調用各種功能的虛擬助手,那還需要更多的技術突破。

智能手錶成為另一台手機的探索已經失敗,它終究避不開傳統市場


▲ 圖片來源:Brina Blum

或許到了萬物互聯的時代,你我身邊的聯網設備就不再只有電腦、手機和手錶這幾樣東西,或許你戴的眼鏡,身上穿的衣服和腳上的鞋子都會被塞進一個微型聯網模塊,以及各種用來檢測數據的感測器。

等到那個時候,取代手機的也不一定非得是智能手錶不可,是些別的什麼東西也未可知。

題圖來源:Corinne Kutz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