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一周軍評:淮海戰役後70年 我們應保持「吃夾生飯」的勇氣

一周軍評:淮海戰役後70年 我們應保持「吃夾生飯」的勇氣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隨著美國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提出一系列削減軍費的要求,美國輿論界正在大炒「中國威脅論」。蘭德公司也不失時機拋出了「中國將尋求戰勝美國」的報告。

傳統上,我們對於美國的「中國威脅論」是警惕的,因為擔心美國會更多的針對我國增強軍力——然而從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針對中國增強軍事準備這件事,早已經不是說說而已了。與美國相比,中國當代軍力雖然已有一戰之力,但仍有很多「短板」,現在的情況,就和70年前淮海戰役前一樣,美國人覺得「80萬對60萬,優勢在我!」,那麼,我們今天是否打算「夾生就夾生,也要把它吃下去」呢?

美軍的「口嫌體正」

說起「中國威脅論」,近年來永遠是伴隨著「俄國威脅論」共生的。在很多美國人看來,中俄「背靠背」關係就是結成軍事同盟。當然現實並非如此。

從宣傳角度來看,「俄國威脅論」比「中國威脅論」炒得還更熱——畢竟俄羅斯近年來在被西方壓迫到底線的情況下,開始直接使用軍事力量進行反擊,佔領克里米亞、支持東烏親俄武裝割據,出兵敘利亞,以及頻繁演習和調兵,嚇唬波羅的海三國,花樣百出。

而美國從議會到媒體,也都在一個勁的鼓噪「俄羅斯威脅」。甚至於,議會給海軍提出的FFG(X)新型護衛艦的指導文件里還明確提出,這種戰艦要考慮大西洋護航作戰任務——就好像現在俄羅斯核潛艇還在虎視眈眈準備突破GIUK缺口進入大西洋獵殺美國運輸船,而西部集群則從墳墓里爬出來,準備隨時沖向富爾達谷地一樣。

甚至,連俄羅斯試飛僅僅幾分鐘就墜毀的核動力巡航導彈「雨燕」,最近也得了一個非常「中二」的北約代號,叫:墮天……(Skyfall),相比之下,咱們的東風-21D,北約代號就「弱氣」多了,叫「石斑魚」(Stonefish)。

但是在「應對」中俄「威脅」的實際動作上,你就能明顯感到,什麼叫「口嫌體正」了。

「杜魯門」號航母「神出鬼沒」部署法的實質,是用一艘航母看住俄國和中東……

根據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對美國航母動向的報道,可以發現,近段時間來,美國海軍正在改變其航母部署的態勢。原本,美軍一直是在第七艦隊部署一艘航母,用來對付中國,在中東部署一艘航母,用來應付中東局勢,必要時還要去地中海。然後大西洋上還有一艘航母。基本上來說就是用兩艘航母看著歐洲,一艘航母頂在中國臉上。

如今呢?上周施洋關於美國航母「神出鬼沒」的報道中大家已經可以明顯看到,如今的態勢是,一艘航母在大西洋、地中海、中東來回趕場子,一艘航母到「印太地區」也就是印度洋東部附近轉悠,再加上在橫須賀的這艘第七艦隊的常駐航母——也就是說,他們已經將態勢悄悄調整到,兩艘航母盯著中國,一艘航母應付整個歐洲加中東。

同時,原本坐鎮中東的航母調到「印太」地區,作為與第七艦隊常駐航母的策應兵力,準備對付中國。圖為11月15日「斯坦尼斯」號和「里根」號並排航行的鏡頭

畢竟,俄羅斯海軍已經墮落到連4500噸的22350護衛艦完工都能算個大新聞,而太平洋西岸的這個國家,第一批萬噸級驅逐艦就同時上了6艘……就算有兩艘航母在亞太,都要小心翼翼,形勢一緊張就要考慮先跑到距離中國海岸2000公里之外避風頭……

除了航母,再看目前美國空軍部署F-22的情況。目前為止,美軍所有F-22戰鬥機部隊的基本基地都是在本國境內,這些基地位於弗吉尼亞、佛羅里達、內華達、加利福尼亞、阿拉斯加、夏威夷,也正是因為基地都放在國內,F-22每次海外部署都是興師動眾並且引起世界關注。

按照美軍「快速猛禽」計劃,該機與為其攜帶航材和地勤設備的C-17運輸機共同行動,目前已知的,除了在「快速猛禽」計劃之初曾經去過歐洲,後面的部署全都是在太平洋方向進行,包括一天之內四次轉場的驗證飛行,也是在亞太地區的基地進行的——顯然美軍並不認為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K」巡航導彈能夠真的威脅到其在歐洲部署F-22的基地,但東風導彈可就……

阿拉斯加空軍基地,正在裝載航材,準備伴隨F-22進行」快速猛禽「部署的C-17運輸機

F-22頻繁部署到嘉手納基地,相對而言,它到歐洲的部署就少的多

因為在美國人看來,給歐洲國家幾十架F-35,俄羅斯已經沒法應付了,沒必要老是勞動F-22,本來這種戰鬥機的妥善率就低……

事實上,正是因為東風導彈打擊美軍前沿機場的時間按照分鐘計算,美軍才需要搞這種一天轉場四次的「快速猛禽」玩法,來增加解放軍對美軍亞太基地實施打擊並摧毀F-22的難度。

在蘭德公司的最新報告里也指出,中國同時發展對美軍的非對稱和對稱作戰能力,這種壓力對於美軍來說顯然是比俄羅斯只能主要依靠實力遠遜於美軍的對稱作戰能力大得多。

基本上美軍憑藉現有武器裝備,只要提高現役部隊的戰備水平,就能給俄羅斯足夠的壓力,不敢進行正面挑戰。

但在亞太,美軍面臨的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局面,一方面,中國的「對稱作戰」能力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逐步拉平與美國的差距,另一方面,如果發生衝突中國可以用「非對稱」作戰能力極大削減美國在亞太地區作戰所依託的關鍵設施,從而讓其實際能夠投入的力量大大削弱。

而在美國研製新型武器裝備方面,也更可看出其針對性。最近,美國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方面的新動向,大部分也是針對亞太地區中國新質作戰力量具備作戰能力,導致的「失衡」的。

目前,美軍的投資重點仍然放在海空軍身上,這無疑就是因為亞太地區的實際需求。畢竟今天美軍在亞太的部署除了駐韓美軍,沒什麼「短兵相接」的機會。

即使是陸軍的建設方向, 也正在向亞太作戰環境傾斜,最近,美國陸軍兩個項目的「一生一死」就很說明問題,這就是美國國會在批准美國陸軍的遠程精確打擊導彈項目的同時,取消了M109A8自行火炮項目。甚至美國還有人提出要搞「快速導彈」,就是把戰術導彈裝上C-17運輸機,像「快速猛禽」一樣,在亞太的前沿基地進行機動部署,增加中國發現和打擊這些導彈部隊的難度。

美國的焦慮,恰恰表明了中國強軍建設的成果,正在顯示出實際效果。

正確認識中國軍力 我們的「短板」不少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喊一聲:「厲害了,我的國」,然後放心了呢?

並非如此,雖然中國軍事力量比之上世紀90年代,乃至21世紀頭十年,已經有了飛躍性的進步,但畢竟真正高速發展的時間還是短了一些,很多方面的短板,也確實不是幾年,十幾年的發展就能完全彌補的。

與美軍相比,我們的主要短板,從重要性排序的話,首先就是戰略核力量方面的差距。

這裡當然不是說我們要達到和美軍同等水平的差距,而是指在全面危機情況下,與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之間的差距。

最近這方面的話題正好也有人提起,我國的核戰略是「最低限度核威懾」,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可以通過數量很少的核武器,來避免遭到對方核訛詐。

但必須指出,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連「最低限度核威懾」所需的核力量,都並不可靠。

長期以來我國的核彈頭和導彈分開保存,實際上,這意味著我國關於核戰爭的想定,必然是美國與俄羅斯首先進行核交換,沒有做好美國把主要矛頭對準我們的準備

90年代,我們對美國的核威懾基本只限於東風-5導彈,而東-5導彈當時的彈頭和導彈並沒有保存在一起,美國仍然可以通過「核外科手術」摧毀中國有限的核反擊力量。在這種前提下, 我國唯一可行的核政策其實只能是首先發射東風-5導彈,但由於美軍相對我國完整、有效得多的太空監視能力,足以提前發現我國發射東風-5導彈的準備,隨後用「洛杉磯」級核潛艇上的三叉戟導彈進行快速打擊,從而消滅正在準備發射的東風-5導彈。

事實上,我國在2017年進行東風-26導彈的試射,就有著對印度進行類似威懾的意思,如果我們發現印度開始準備發射核導彈,那麼由於其部署的基地非常單一,準備時間也相當漫長,那麼在它的導彈發射出來之前,東-26導彈足以摧毀其發射場。

說的不好聽一點,在90年代初,中國的核力量能夠對美國造成的威脅,和今天朝鮮對美國的威脅相比,可能並沒有本質性的區別。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東風-31A導彈列裝,才有所改變,由於「長城工程』的存在,中國首次有能力在美國發起第一次打擊的前提下能夠進行反擊,但這仍顯得有些單薄。尤其是美國的GBI反導系統已經投入運行,少數的東-31A類型的導彈,美國是有能力進行攔截的。

如果僅僅依靠數量較少的東-5和東-31A威懾美國,那麼就必須考慮BMD系統會大大削弱這種威懾的效果

所以,即使是按照「最低限度核威懾」的標準,我國也需要增強核力量。

目前據美媒稱,中國正在更新東-5導彈,原來的東-5AB導彈可能正作為長征2運載火箭發射出去,而將在發射井裡部署的,是新一代東-5導彈,彈頭不再和導彈分開保存,並且有更多的導彈將具備分導式多彈頭。

更多的消息也顯示,中國的戰略核力量的增強,還遠不止於此。

去年的沙場閱兵,東風-31AG導彈首次亮相,這種導彈是在東風-31A基礎上,增強快速反應能力,能夠隨停隨打能力的洲際導彈,表明我國的核反擊力量得到了新的增強。

2018年,首次進行了大氣層內固體火箭助推起滑,高超聲速滑翔彈頭洲際導彈東風-XXB的飛行試驗,這次試驗還特意選在了晚間便於地面目視觀察的時間段進行,這個動作背後反映出的我國最高決策層在增強戰略核力量方面的決心,相信是很容易體會到的。

戰略核力量暗戳戳藏起來威懾力就要打個折扣,我國近年來越來越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才得以看到這壯觀的一幕

稍早時候,我國還公布了我國離心機生產核材料投入商業運行,這種設備當然主要是為了滿足發展核電的需求——但是……這意味著美國人繼續監控我國氣體分離工廠運行情況來推測中國核武器生產情況也已經失去意義——氣體分離工廠的運轉很容易通過衛星進行監視。

2019年,我們還可以期待10月1日,新一代戰略核導彈東風-41的首次亮相。

所以,戰略核力量方面我國的短板雖然仍是目前的現實,但這塊板正在迅速變長,而且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就不再是短板——按照美國人的說法,這意味著在危機中,中國可以更有效的通過運用核威懾,來塑造危機,使之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核武器仍然是當代世界上讓美國人跟你講道理的最好辦法

另一個重要的短板,筆者認為是我國的核潛艇。

在過去的十多年當中,我國的核潛艇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具備作戰能力的攻擊型核潛艇包括1艘經過後期改進的091型和多艘093型,而093型本身也在發展,包括有「小龜背」,能夠發射陸攻巡航導彈的改進型。但客觀來說,093並未完全脫出091的影子,在航速、靜音性等方面與美俄的最新型核潛艇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095型核潛艇目前仍處於研製階段,首艇尚無開工的消息,雖然目前已有消息稱,095型將採用無軸泵噴推進器等具備革命性的新技術,但它真正能夠投入使用可能起碼是好幾年以後,甚至十年後的事情,遠水難解近渴。更何況,在水聲電子對抗等方面,我國尚處於初步階段,很多基礎性的東西,例如主要對手的潛艇聲紋庫,尚處於搜集情報建立資料庫階段。

而在戰略核潛艇方面,由於「巨浪2」導彈設計上存在的問題,該導彈的實際射程不足以支持從南海堡壘海域攻擊美國的任務。因此現在已經建成5艘的094型核潛艇,還需要等射程達標的巨浪-3(原來的巨浪-2改)導彈,才能實現真正有意義的戰備值班的任務。

我國核潛艇從質量到數量都是我海軍目前主要的「短板」

作為我國唯一建造核潛艇的基地,葫蘆島船廠的新動作大家都明白,是為新一代核潛艇做準備的,但至於何時新一代核潛艇才能完成,只怕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核潛艇方面的差距,目前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改變現狀的曙光,但不可否認,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在這方面的短板依然存在。

除了這幾塊大的短板,從技術角度說的話,我軍的陸、海、空、天、電力量都還各自存在短板。

海軍方面,近年來水面艦艇部隊數量和質量大幅度增長,帶來人力的相對不足、面對「走出去」任務,缺乏可用的海外基地、反潛作戰能力有限、主力艦艇對地縱深打擊能力不足、航母數量少,噸位小,沒有彈射器,缺乏四代艦載機……

在空中力量方面,軍改後指揮人員還不太適應新的體系化指揮要求,現役的主力戰鬥機在多用途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短板,缺乏有效的以衛星制導炸彈為代表的廉價對地智能彈藥(據消息明年將開始鋪開裝備)、第四代戰鬥機數量不足,大型特種平台數量不足,戰略轟炸機數量和性能不足、無人機裝備數量不足……

空軍地導部隊方面,雖然正在全面鋪開裝備紅旗-22導彈,但還有很多紅旗-2導彈部隊需要換裝;對彈道導彈的反導系統目前還非常不完整,動能系列、紅旗-19、紅旗-XX和紅旗-xx高層、低層反導系統都還沒有鋪開裝備,與美國的GBI、THAAD、標準3、愛國者3構成的多層次,多平台的反導系統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

陸軍方面,軍改後由於部隊編製變化,許多指揮員知識技能面對新崗位存在不足,需要學習或者調整人員。裝備方面,我們的先進主戰裝備尚未普及全軍,21世紀以來過渡性裝備未來如何「處理」頗費思量(如96式系列坦克和09式車載122榴彈炮,這些裝備未來我軍裝備序列中將沒有合適的位置,但由於裝備數量較大,如何「處理」現在尚無確定方案)、新一代裝備價格昂貴,全面換裝尚需時日、陸航部隊的直升機數量和質量尚存缺陷、計劃中的陸軍戰術導彈和遠火旅如何融合目前尚待確定……

「五對負重輪」還沒退乾淨呢……

未來96式、96A式這些已經難以適應我軍新軍改要求的坦克該怎麼辦呢?目前也沒想好

電子領域,我軍在電子對抗方面相對於美軍的短板相當嚴重,我軍的許多新型雷達尚未積累足夠的電子對抗經驗,有的演習、試驗中,面對簡單幹擾效能就會大幅度下降。這有賴於更多試驗和積累經驗,不是一朝一夕,或者簡單的堆積電子設備的軟硬體紙面參數就能解決的問題……

航天方面,由於長征5號火箭的推延,被寄予厚望的東方紅-5號衛星平台也相應推遲了形成作戰能力的日期,各個等待著這種新型大型衛星平台的各大軍兵種都只能眼巴巴等。小衛星方面,雖然已經出現了小型運載火箭開發熱,但真正能夠投入發射的數量還是不多,距離建立起設想中的小衛星群還有距離。我國目前在軌衛星數量被各種任務一分,仍然顯得數量不足……

高分3號衛星和某大型在軌平台搭載的雷達試驗載荷將為未來我國研製的兩種不同大小的對海監視衛星平台做好準備,不過這其中較大的衛星平台,還有待於長征5號投入使用……

上面這還只是我軍目前存在的「短板」中的一部分,肯定是難免掛一漏萬,這也表明,我國距離期待中的「世界一流軍隊」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

總之,我軍的軍改和全面裝備換裝正處於進行時,而且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相比美軍,我軍必然在各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因為美國畢竟財大氣粗幾十年,長期與蘇聯爭霸和作為「世界警察」的歷史給美軍留下了豐厚的遺產。最近十幾二十年的投入相對減少雖然對美軍造成影響,但不論是體量還是平均技術水平,都仍在我軍之上。

長期世界第一的美軍,在軍事力量方面的「積澱」是不論是裝備數量還是(大部分常規裝備的)技術水平,都較之我軍有優勢

因此,我軍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仍然必須重視「殺手鐧」武器——在常規力量難以與美軍直接正面對抗(當然這方面的能力逐漸在增強)的前提下,需要更多依賴「非對稱」手段削弱美軍,尤其是攻擊美軍前沿基地和關鍵「資產」,而美國為了儘可能避免中國使用「非對稱」力量,未來很可能降低「核門檻」,試圖用核武器對我進行訛詐,我國所能做的,只有大大提高核力量,確保美軍不能把「核門檻」放低。

相比之下, 朝鮮只是要求美國不威脅其基本的生存權力,而中國未來要做的事情,對美國的最大利益:「全球霸權」是必然要產生直接挑戰的,雖然我們並不尋求建立我們的「全球霸權」,但也必須讓特朗普這樣「混不吝」的角色不敢輕易揮動核大棒,才行

然而,我們也應該反思近年來出現的另一種思潮,就是「等我們準備好了,再去解決問題」,比如說,「不能對台武統,因為我們尚未做好準備應對美國干涉」,「不能武統,因為我們還沒準備好經營台灣」、「不能武統,因為和美國衝突風險太大」……

最近正好是我們紀念淮海戰役70周年的日子,70年前的今日,淮海戰局已經發展到了高潮,碾庄之戰已經結束,黃百韜兵團灰飛煙滅,蔣介石正試圖把各懷鬼胎的各路大軍集中起來解黃維兵團之圍,杜聿明手下的30萬大軍試圖經永城、渦陽南下,華野的30萬大軍攔截追擊,雙方陷入混戰。同時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正在步步縮小對黃維12兵團的包圍圈。這正是近年來許多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淮海戰役中最混亂,也具有決定意義的時刻。

縱觀淮海戰役,解放軍的戰略決策層在戰役開始前,並沒有做好「中原決戰」的心理準備,毛主席是直到戰役開始後3天,才給粟裕發出「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的著名電報,確定了打一場空前規模殲滅戰的決心。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在開始前雙方都沒有想到會演變成決定中原戰局的決定性會戰,所以毛主席把它叫做一鍋「夾生飯」。

沒有夾生飯也敢吃的決心,只怕要被人連灶台都掀了

70年前,共和國初代領導人下定決心,去吃淮海戰役這鍋60萬對80萬的「夾生飯」,今天,我們會反而怕吃「夾生飯」嗎?

不說淮海,朝鮮戰爭難道就不是「夾生飯」?難道就是我們做好了準備而進行的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就沒有國際政治方面的困難?

如果等到解決了一切困難, 萬事俱備,才敢動手,那世界上99%的戰爭都不會發生。

我們如果沒有吃「夾生飯」的決心,那很可能幹脆吃不上飯。當戰爭在你不希望的時候突然到了你面前,你有沒有決心出手呢?

我們必須有這個決心,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日本考慮增購100架F35,改出雲級為輕航母起降F35B
憂俄發動地面進攻?烏克蘭明日起進入30天戰時狀態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