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魏國和齊國的巔峰對決,最後誰贏了?
眾所周知,魏國、韓國、趙國三家分晉,是春秋和戰國之交的標誌性事件。在進入到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魏國一躍而起,成為力壓群雄的霸主。就魏國來說,第一任君主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在一系列變法的基礎上,魏國在和秦國、齊國、楚國等諸侯國的較量佔據上風,逐漸成為中原霸主。到了戰國中期,田氏代齊後的齊國也逐漸強大起來,並且和魏國在中原地區展開了激烈地較量。特別是在馬陵之戰中,齊國和魏國展開了一場影響戰國七雄格局的戰役。
一
首先,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近代考古顯示戰場位於今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附近(另有大名、鄄城、范縣、濮縣諸說)。雖然地點上存在一定的爭議,不過,這場戰爭對於魏國和齊國的影響是沒有什麼爭論的。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彼時,魏國在位的君主是魏惠王。相對於之前的魏文侯和魏武侯,魏惠王雖然將魏國的霸業推向了頂峰。但是,正是在魏惠王在位時期,魏國和韓國、趙國之間的聯盟關係正式走向破裂。
二
在魏惠王之前,特別是魏文侯在位時,魏國和韓國、趙國保持著聯盟的關係。正式因為對三晉力量的整合,促使魏國戰勝了秦國、齊國、楚國等強國。但是,在魏惠王在位時,魏國多次和韓國、趙國爆發衝突,導致自己處在一個四面樹敵的格局中。在馬陵之戰之前,魏國進攻趙國都城邯鄲,之後齊國孫臏「圍魏救趙」,擊敗了龐涓率領的魏軍。到了公元前341年,魏國捲土重來,只是這一次進攻的是相對弱小的韓國。雖然經歷了桂陵之戰的失敗,但是強大的魏國依然打得韓國無法抵抗。
三
在危急時刻,韓國也和趙國一樣向齊國求援。對此,齊國再一次出手。彼時,齊國在位的君主是齊威王,他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國都城大梁,迫使魏國大軍回援,從而解除韓國的險境。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自然是非常憤怒了。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對於魏軍和齊軍,展開了一場強強對決。面對氣勢正盛的魏國大軍,孫臏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通過示弱的手段來迷惑魏軍和龐涓。
四
最後,雖然同樣師承鬼谷子,但是龐涓還是被自己的老同學孫臏給算計了。最終,在今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附近,龐涓率領的魏軍遭到了齊軍的埋伏,不僅龐涓戰死沙場,齊國大軍還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值得注意的是,此戰,魏國和齊國各自的參戰兵力都在10萬人左右。對於魏國來說,馬陵之戰的失敗,不僅損失了龐涓等將領,更讓魏國精銳力量——魏武卒損失殆盡。在魏國和齊國之間的巔峰對決中,魏國元氣大傷,從而丟失了霸主的地位。與此相對應的是,齊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威望則與日俱增,成為了東方霸主。不過,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霸主之位不是那麼容易坐穩的。等到齊閔王在位時,實力達到巔峰的齊國如同當初的魏國一樣,一戰(五國伐齊)而走向了衰落。
文/情懷歷史
※楚國差點被吳國滅亡時,秦國為何出手救援楚國呢?
※夷陵之戰如果是諸葛亮領軍,蜀漢還會被東吳擊敗嗎?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