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谷歌研究科學家:想開啟科研生涯,先嘗這九大苦

谷歌研究科學家:想開啟科研生涯,先嘗這九大苦

新智元報道

來源:medium

編輯:木青、三石

【新智元導讀】近日,谷歌主任科學家、谷歌大腦技術負責人Vanhoucke發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分享了踏上研究科學家這條路後會遇到的九大困難與壓力,給那些準備開啟研究生涯的人打了一劑「預防針」。

如果你選擇踏上研究生涯,你可能就選擇了一輩子的不確定性。

近日,谷歌主任科學家、谷歌大腦技術負責人Vincent Vanhoucke發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分享了研究人員每天的工作怎樣的,外界的人對研究科學家有什麼樣的誤解等種種問題,有同感的人表示非常戳痛點。

簡而言之,Vanhoucke的這篇文章比較直接地揭露了「如果想當研究科學家,企業和學校都不會告訴你的那些事」,這篇文章引起了科研人員的廣泛討論與共鳴。

他表示,成為一個研究人員可能是世界上最充實、最能實現價值的體驗。然而,許多學生受到研究職業前景的誘惑,但卻在短時間內撤退到相對舒適的工程領域。

他們經常將這一事件視為個人失敗,這表明他們「不夠好」。但Vanhoucke稱,這絕不是個人價值或才能的問題:在研究環境中茁壯成長需要一種不同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往往與企業的發展模式並不相似。以下是Vanhoucke列舉的研究人員在職業生涯中不得不面對的九大挑戰與壓力

一、研究是關於多個答案,或者還沒有答案的不確定問題

不得不說,在接受大學教育時,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教會了你該如何通過獨特的答案去解決難題。

但如果將研究視為像考試問題一樣的形式,那你必然將走向失敗。你在研究中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不能讓你更接近答案,但能讓你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以學習為單位來衡量進度,而不是以解決問題為單位,是在研究人員中必須經歷的關鍵範式轉換之一。

二、你的整個職業生涯將花在處理「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一旦某項東西可以起到作用時,它就不再是一項研究。

由此,在最好的情況下,你踏上研究這條道上後,大部分職業生涯將由實際上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的進展來定義。

我幾乎放棄了我的研究生涯,因為我那時沒有理解並接受這個簡單的現實。那是在2004年,我的研究領域——語音識別,處於這種奇怪的狀態,它可以說是不起作用,但是為了降低成本的目的,卻被硬推到「用戶的喉嚨」里。

至今我都記得,那些曾經使用過相關成果的實驗志願者的沉重、怨恨的目光。我注意到在學術會議上出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越來越多的論文正在發表關於「情感識別」的文章,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解決「確切地說明客戶何時受到騷擾、是時候給接線員打電話」的問題了。

我離開了這個領域已有幾年了,但這個經歷幫助我更好地了解了作為研究人員的彈性,給了我更多看問題的視角。

三、研究成果在發表它的那一刻就可能已經過時了

我的職業生涯中,所做的一切,沒有一項是最先進的。而且在經歷漫長的出版過程之後,仍然保持是最先進的成果幾乎寥寥可數。歷史的車輪是無情的,它不會等著你。

我們通常根據引用次數來衡量影響力,但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許多這些引用只是作為背景資料罷了,來展示它不再具有競爭力。

錯失恐懼症(FOMO)也會隨之而來。在這種情況下,害怕別人比你先出版,對我的許多同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我對那些受折磨的人的不斷建議是:如果你擔心被強先,你的研究可能一開始就錯了。因為,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個業內很快就會解決的問題,那這很可能不是一個值得花時間研究的選擇。

四、無限自由的代價,意味著承擔著無限的責任

成為一個研究者,好消息是你掌控著規範;而壞消息,你也在掌控之中,你需要自己去探索,去控制局面。畢竟,很多研究是沒有規格,沒有藍圖的

你可能正在探索一條完全錯誤的道路,這沒關係。因為你也能接受,對吧?

作為一名研究管理人員,我的大部分職責是擔任研究人員的治療師,為他們考慮他們是否會陷入無限可能性的深淵。我經常為研究議程設定界限,不是因為邊界確實很重要,但它們的存在有助於降低未知帶來的壓力。

五、大部分研究都關於風險管理的矛盾

研究具有內在的風險。如果將風險置於風險之中,你就會遇到麻煩。

這就是為什麼你必須無情地消除這裡面的所有其他風險:首先,在參與聯合研究之前,確保自己信任合作者,並且贏得了合作者的信任。大多數失敗不在於技術,而在於人。

為避免引入政治和制度風險,請確保你的資金安全。然而,永遠不要妥協於研究風險本身,例如,降低目標,只是為了你所在的機構更容易接受這個項目,這可能就是為什麼你的研究水平不高

想要從事風險研究是研究人員告訴自己最大的謊言,事實上,我們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厭惡風險。而且,你給項目增添的每一點安全性,都會影響你的研究。

六、你將經常需要更新「工具」

在職業生涯的時間尺度上,範式轉換會有一定的規律性。您十年來辛苦積累的專業知識,很可能會被一個更好的工具面前變得價值全無。

你的能力,或者更重要的是,你的意願(能夠隨時隨地解決問題),可能能成就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但也可能毀掉他。我自己的博士論文正在使用一個今天可能沒有人應該關心的工具包。

通常情況下,重大突破來自兩個假定的不同研究線,這通常意味著需要學習和吸收一個全新領域的觀點和工具,甚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始評估二者可能的聯繫。

七、務必接受嚴格的審查

一篇論文只有一個作者,是最值得懷疑的事情。如果我自己的論文沒有經過同行的審查,我肯定不會對它抱有信心。

研究合作能讓科學產品變得更有價值,其原因在於,研究行為本身就容易產生狹隘的視野和自我強化的反饋。來自同行健康、積極的審查,可能會阻止一些悲劇的發生。

優秀的研究人員有一個顯著特徵:願意接受批評。

八、一個數字或將決定整個職業生涯

h-index,一種評價學術成就的新方法。你不能輕易地逃避這個問題,因為若是不公開該指數,也可能會引發許多問題。

h-index是2005年提出的,儘管它的局限性較多,但整體來看還是非常魯棒的。比起從學術網站獲取的信息相比,它的波動性要小得多。

九、勿將科研當成工作,而要當做生活

有些人會問我,和天才共事是一種什麼感覺,他們有什麼不同,成功的關鍵又在哪裡?

對此,我的回答是:「他們都非常的努力。」通俗點來講,就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要努力,這就是他們成功的原因。

但還有一點,他們並不會將自己做的事情當成是一種工作,他們對自己做的研究是抱有極大的熱情的,全身心地投入於此,並樂此不疲。

大佬、網紅紛紛轉發、置評引熱議

此文一出,眾網紅、大佬們紛紛轉發置評。

LeCun首先對文章表示高度贊同,但同時也提出,他會將第一個觀點從「0」開始算起,這就說明了第一觀點的重要性。

Zachary Lipton也轉發了此文,評論道:「如果這是一個你希望社區很快解決的問題,那麼它可能根本就不值得你花時間去研究。」

文章也引起了Medium網友的熱烈討論:

我知道這個類比已經被濫用了,但管理一群博士研究人員是我所經歷過的最接近於養貓的事情。

沒過多久我就意識到,你真正能做的就是試著把它們指向同一個方向。每個人都將以自己的速度,按照自己的道路,朝著那個方向前進。

如果你把任何一條皮帶拉得太緊,整個鹿群就會崩潰,但如果你放得太松,它們就會消失在地平線上,可能永遠不會回來。

進入研究生涯,就請做好持久艱苦戰的準備

關於研究人員日常,Vanhoucke的博文並非第一篇揭示研究痛苦與艱辛的文章。在「科研江湖」中,一直流傳著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寫給他實驗室學生的一封信。

這封信的背景是2001年蒲教授對美國實驗室的人懶散的態度表示不滿,希望他們花費更多的精力在研究上,這封信包含以下內容:

As a scientist, you must dedicate everything to this business

作為一個科學家,你必須把一切都獻身給科研事業。

……

Working time: 8-hour is unpractical. There is NO way for a scientist or a Ph.D student to work only 8 hours a day!

每天僅僅工作8個小時是不行的。對於一個博士或者科學家,每天僅僅工作8個小時根本根本就是死路一條。

……

In this business, an 「average」 student who works seven days a week is definitely more productive than a 「genius」 who works five days a week.

在這行里,每周只工作5天,即使是天才,也比要低於比一個工作7天的資質平平的人還要差。

……

If you are able to make any major progresses by working 8 hours a day and 5 days a week, every fortunate in this world must be on your side!

如果你即使每天工作8個小時並且每周只工作5天,居然也能成功哪怕只有一次(any)。那除非你是上帝(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人)!

這篇文章一直至今都在網上流傳。

在2018年11月的一次群訪中,蒲慕明院士對包括新智元在內的媒體表示:這封信的確出自他之手,但後來在網上傳的版本都是被別人修改過的,加了很多內容,包括不能睡午覺,一個禮拜工作50小時也變成60小時了。

但他同樣強調了在研究中投入的重要性。

「我認為年輕人不管你做什麼職業,最重要的就是投入……你要有投入,就是你將來收穫的保證,你沒有投入,開始做的事情沒有做成,做的不好,後來越做越差,因為你自己沒有信心了,人家對你也不信任了。所以,年輕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投入,這就是我那一封信最主要的精髓。」

除了高度的投入以外,蒲慕明院士表示比「朝九晚五」更長的工作時間也是為了保證不丟失研究的狀態。

無論是Vanhoucke的那封「預防針」一般的警示信,還是蒲慕明院士流傳多年的嚴格要求,研究生涯必然會有不確定性和痛苦。

而是否選擇踏上這條路,決定權也把握在你的手中。

是否選擇研究作為職業呢?

所幸,在Vanhoucke這篇文章的最後,他對是否選擇研究工作這一問題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如何應對研究產生的壓力,可能比聰明才智、努力工作更重要。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而言,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在一個永遠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在同行的公眾監督下,從事一些「沒什麼意義」的事情需要一定的勇氣甚至愚蠢。

與此同時,坐在你旁邊的座位上,你的工程師同事實際上正在構建能夠持久的東西,解決定義明確的問題,並在他們的主題上運用相同水平的創造力和掌控能力。

建立必須成功的東西,或者有望成功,需要另一種勇氣和奉獻精神來達到終點,還需要同樣一種健康的自我批評。但他們不能用一個「沒關係,只是研究......」的態度就向工作揮揮手。

確定哪種挑戰最適合你的個性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我個人是花費了幾年),並且這會根據你在職業和個人生活中的情況而改變。

對於我們工業研究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好消息是我們並不總是要把這個作為永久的職業選擇。

你會怎樣選擇?

參考鏈接:

https://medium.com/@vanhoucke/so-you-want-to-be-a-research-scientist-363c075d3d4c

【加入社群】

新智元 AI 技術 + 產業社群招募中,歡迎對 AI 技術 + 產業落地感興趣的同學,加小助手微信號:aiera2015_2入群;通過審核後我們將邀請進群,加入社群後務必修改群備註(姓名 - 公司 - 職位;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元 的精彩文章:

MSRA視覺組可變形卷積網路升級!更高性能,更強建模能力
年度必讀:2018最具突破性人工智慧論文Top 10

TAG:新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