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兩大救國良策,是怎樣被崇禎帝辦跑偏的

明末兩大救國良策,是怎樣被崇禎帝辦跑偏的

明末兩大救國良策,是怎樣被崇禎帝辦跑偏的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一生勤奮忙到亡國的明末崇禎皇帝,其公認的槽點,就是低劣的治國能力。

這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他拙劣的用人能力,在位十七年,恨不得拿放大鏡看人,但他早年信用的楊嗣昌之流,多是志大才疏之徒,晚年信用的陳演魏藻德們,更是各個無志無才無德,除了每天玩命在他面前裝忠誠廉潔,就是偷偷狠挖國家牆角。待到北京城破,崇禎帝悲情上吊,這些當年崇禎信任的「忠臣」們,更是搖身一變,爭相跑到李自成處求賣命。如此「眼歪」的用人水平,多少後人每每說起,都是不停嘆息。

但比這「眼歪」相對低調,卻更加致命的,卻是崇禎的「辦事歪」——拙劣的戰略執行能力。

因為,就是在崇禎凄風苦雨的十七年執政生涯里,大明王朝,也曾經有過兩條絕佳的方略,任何一條實現,都足以助明朝熬過難關,至少不會亡於1644年。卻也都無一例外,不但被崇禎皇帝活活「辦偏」,更將泥潭裡的大明朝,徹底推進了沒救的深淵。

明末兩大救國良策,是怎樣被崇禎帝辦跑偏的

一:變樣的「因糧」

崇禎年間的困局,看上去是一團亂麻,外面八旗清軍不停南下侵擾,中原農民軍縱橫千里,外加旱災瘟疫來回招呼。但其中核心困難卻是一樁:糧食。

自從崇禎登基起,在各種麻煩的來回鬧騰下,明王朝的缺糧,也是越演越烈。中原各地天災人禍,生產幾乎癱瘓,各地糧倉幾乎見底,就連以富庶著稱的江南地區,糧價也上漲了七倍。北方災區更是餓殍遍野,就連北方的邊軍部隊,也常見餓的前心貼後心。以明末名將盧象升的嘆息說,當時各地的邊軍,簡直是「餒而病,僵而仆者紛紛見告矣」。餓的站都站不住,還怎麼為國征戰?

缺糧食,就無力賑災,軍隊也無力征戰,於是清軍來回砍殺,中原大亂四起,饑民們紛紛揭竿從賊。如此惡性循環,自崇禎登基起,就一直頭疼到明亡。但崇禎六年,親眼目睹了明朝軍民缺糧慘狀的盧象升,卻憤然提出了新策略:因糧。

盧象升,江蘇宜興人,明末文官里出名的文武雙全人物。崇禎二年他在知府任上時,就曾自募兵馬馳援京城。之後的多年裡,他統兵南征北戰,多次重創農民軍。但崇禎六年的「因糧」策略,卻更見證了他卓越的眼光——大明朝沒糧食,哪裡是因為種不出糧食?關鍵原因,就是糧食稅收不合理,窮困的農民交糧交到破產,腦滿腸肥的官紳們,寧可糧食爛在自家倉庫里,也絕不拿出來為國分憂。那怎麼辦?必須「因糧」。

明末兩大救國良策,是怎樣被崇禎帝辦跑偏的

因糧,就是按照交稅者貧富狀況,分頭劃分賦稅。凡是交賦稅在五兩以下的農戶,並不加派任何賦稅,賦稅五兩以上,相對有錢的地主們,才按照財產的多寡,來承擔更多的加派稅糧。雖然這個政策也有毛病,鑽空子甩鍋稅糧的富人也不少,但至少能確保大多數窮人不被加重負擔。特別是盧象升擔任宣大總督時,就在其治下狠推「因糧」,一度實現了糧食大豐收。喜得崇禎帝不停下詔表彰,當做先進經驗來推廣。

如果「因糧」能夠堅持下去,明王朝固然無力短期平定動亂,但至少能保證北方農村的穩定。待到盧象升的「天雄軍」等部隊壯大,大明完全有能力逐漸控制住民亂的蔓延,直到步步為營,徹底平定動亂。

但是,到了崇禎十年,猴急的崇禎帝,卻是根本等不得了。為了實現其快速剿滅農民軍的大計,崇禎悍然在這年加征二百八十萬兩「剿餉」,而且在楊嗣昌等痛恨「因糧」的大臣鼓噪下,崇禎更大手一揮,把「因糧」改成了「均輸」,名義上是大家平攤,其實就是叫全國各地的苦農民們扛鍋。如此一來,恰如以火澆油,無力負擔高額賦稅的農民們紛紛參加農民軍,這以後農民軍四處轉戰,各地饑民紛紛跟隨。大亂,就此失控。

李自成麾下的百萬農民軍,農民起義席捲中原的景象,就是被崇禎這昏聵「跑偏」,一口氣奉送來的。

明末兩大救國良策,是怎樣被崇禎帝辦跑偏的

二:痛心的「清屯充餉」

雖然崇禎的任性加征,「因糧」變了均輸。但內憂外患白熱化的明朝,其實還有得救。同時期另一個「大招」,也足以確保明朝滿血續命:陝西巡撫孫傳庭的「清屯充餉」。

明末大亂的年代,陝西就是導火索,西北的大饑荒起於陝西,動亂也爆發在陝西,然後連年的折騰里,火藥桶般的陝西,已到了一片殘破的地步。但崇禎九年時,主動請纓擔任陝西巡撫,一頭扎進這個「火坑」的名將孫傳庭,在無錢無兵的窘境下,卻拿出了比盧象升「因糧」還要狠的鐵腕辦法:清屯充餉。

在明末大亂爆發前,陝西一直是大明朝的兵源地。為什麼明末時卻成了動亂重災區?關鍵就是軍屯流失。衛所制度的明朝,軍屯土地就是士兵的命根子,沒了土地的士兵為活命,往往走上造反道路。就算官軍里的士兵,沒了土地就意味著沒了糧食,哪怕肯賣命,又有什麼戰鬥力?要打勝仗,必須清屯充餉——把軍隊屯田收回來,把屯田的收益,充做軍隊的餉銀。軍隊吃飽了飯,才有鐵血強兵。

明末兩大救國良策,是怎樣被崇禎帝辦跑偏的

可道理都知道,但放明末,清屯充餉就是個捅馬蜂窩的事情。尤其在陝西,霸佔軍屯的,往往都是官僚豪門。特別在崇禎年間,陝西官紳們對軍屯的侵佔,更到了瘋狂的地步。僅西安四衛名下的兩萬四千頃土地,就被當地「精英」「名流」們分了個精光,士兵大多逃散。查一畝土地,就要得罪一方頭頭腦腦,甚至還牽連著京城高官,誰敢動手?

但孫傳庭毅然動手了,到任後就高舉「祖制」大旗,號稱「地不容失一畝,糧不容失一粒」。以幾乎玩命的架勢,從陝西當地豪紳們手裡奪地。豪紳們的阻撓作梗?一律統統法辦!豪紳們勾結京城言官搞陷害?統統當做耳旁風。做事縝密的他,更在出手之前,收集了陝西所有的土地卷宗,一張張按照土地卷冊清地。終於在付出了得罪滿朝文武代價後,三年里清理出四十五萬兩白銀,他麾下那支曾百戰百勝的秦兵,就靠這筆錢艱難成軍。

明末兩大救國良策,是怎樣被崇禎帝辦跑偏的

也正是這毫不留情的「請屯充餉」,令萎靡多年的陝西官兵,終於在糧草充足後煥然一新。然後孫傳庭帶著這支滿血復活的隊伍,先擒高迎祥再打李自成,將席捲天下的李自成農民軍,一度只打得只剩十八人。鐵腕的手段,換得大明朝鐵腕重振。

如果這堅決的「清屯充餉」,能夠貫徹到其他各處民亂的「重災區」,明王朝不但可以憑藉充足的錢糧,牢牢遏制住局面,甚至還能夠重建多支強大的軍隊。儘管過程必定艱難,但大明朝的復興,卻是指日可待。

但遺憾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崇禎又退縮了:為了「清屯充餉」,孫傳庭得罪了滿朝文武,但為了堅持自己正確的剿滅農民軍戰略,孫傳庭又得罪了崇禎帝。可憐這位忠勇的戰將,一度被崇禎帝關進牢獄,「清屯充餉」也就此雷聲大雨點小。隨著復出後的孫傳庭,因為崇禎的瞎指揮在潼關殉國,好不容易打造的強兵也就此報廢。明朝,就只剩了左良玉等跋扈軍頭們,無兵無錢的窘境下,覆滅結局,自然難改。

明末兩大救國良策,是怎樣被崇禎帝辦跑偏的

其實,在明朝這兩個良策早期推行時,崇禎也表示過不遺餘力的支持,孫傳庭的「清屯充餉」早期,他更曾大力讚揚孫傳庭的霹靂手段。可是,這位帝王卻缺少戰略執行時,應有的耐心氣度,更缺少敢於直面困難,憤然更革的勇氣。明朝,也就在他的急躁與猶豫里,一次次錯失歷史的機會。

執行力欠缺的惡果有多嚴重?明末的崇禎帝,就以他一生悲苦的抗爭,做了生動寫照。

參考資料:《明實錄》、《孫傳庭疏牘》、《平寇志》

明朝五個奇葩規矩,治慘全國官員,大明卻因此走向強大

一件元朝自己扔掉的寶貝,卻造福了明朝開國六十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