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崛起的德國為何輸掉了一戰?

崛起的德國為何輸掉了一戰?

「我們愛在一起,我們恨在一起

我們有一個敵人,只有一個

英國」

—— 《對英國的仇恨之歌》

序章·開始的那一刻

這首詩一夜之間爆紅。孩子們在課堂上誦讀這首詩,士兵們在前線衝鋒時吶喊這首詩,藝術家們在劇場高唱這首詩,七千萬德國人幾乎人人都會背這首詩,它成為1914年戰時德國的政治主旋律。

詩歌的創作者是恩斯特·利絲爾。他甚至獲得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授予的紅色雄鷹勳章,這是詩人的最高榮譽。但是,他卻無法真正地高興起來。

1914年8月1日11點45分,德國首相宣布「所有德國人都做好了準備去戰鬥,不論他或她的觀點和信仰」。消息傳出,整個柏林都沸騰了。根據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恩斯特·利絲爾在街上看到的一切都令他振奮,在俾斯麥雕像、皇宮、奧地利和義大利使館前,遊行隊伍高唱著愛國歌曲。上萬名民眾聚集在皇宮前,高唱「萬歲勝利者桂冠」之歌。

美國紐約第69步兵團的官兵與戀人吻別,準備前往歐洲戰場參加一戰(@視覺中國 圖)

恩斯特·利絲爾要儘快趕到軍營,他希望能應徵入伍。這位紅光滿面、下巴凹成四層、身材肥胖、個頭矮小的詩人並未意識到他的身材問題。直到徵兵官說出那句話:「對不起,先生。您不符合志願軍的條件。」

戰爭——那熱烈而豪邁的冒險,那浪漫而短暫的旅行,他這一生都無法體驗了。利絲爾很沮喪,他只能用詩歌去詛咒那個萬惡的英國。在他看來,是英國,入侵了他的國家;是英國,發動了戰爭;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背信棄義,是最壞的壞蛋。

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也陷入了難過的情緒中。大戰當前,國家危急時刻,他理應衝到前線,報效祖國。但是他已經50歲了,身體還患病,難道只能袖手旁觀嗎?他無法接受,還是去衛戌部隊報到了,好在,他獲得了預備役部隊醫院督察官的職位。他還是有些遺憾,1914年10月,他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儘管戰爭面目可憎,它還是偉大而精彩的,完全值得去經歷。不幸的是他們不能把我用在戰場上,如果是20年前,他們很可能就會用我了」。

和人們想像的戰爭前的恐慌情緒不同,1914年的德國,對戰爭的讚美成為知識界新風尚,很多知識分子都捲入到了「為祖國而戰」的戰爭熱潮中。作家們用詩歌和文字來激勵士氣;神學、哲學、化學、法學、醫學、語言學等各學科的教授們發表演講,號召學生們入伍,或者出版書籍說明德國民族戰爭的必要性和正義性。據德國歷史學教授漢斯·赫爾曼統計,至少有43名歷史教授、21名經濟學家、48名哲學家和神學家為戰爭宣傳而演講著作,平均每天有關戰爭的書或冊子出版數量達12本。

這場戰爭使得整個德國變得空前團結,甚至超越了黨派和階級界限。德國自由工會宣稱為避免失業與社會崩潰,願放棄一切勞資鬥爭,同國家共渡難關。德國社會民主黨改變反對戰爭的立場,支持政府所要求的軍事預算。

德國人民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感:我們屬於一個整體。這在之前從未有過。原本,德國各階層劃分森嚴,每個德國人從屬於固定的「圈子」,圈子與圈子之間並無重疊。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巴巴拉·塔奇曼在《驕傲之塔——戰前世界的肖像》中寫道:貴族不會與商人、文藝界人士、手工業者接觸。商人和文藝界人士交往、吃飯、結婚意味著混亂。現在,他們被同一樣「神聖」的東西感召,跨越了地位、語言、階級、宗教信仰等一切差別。

只有極少數人看到了激情與傲慢背後的毀滅性。一位德國企業家曾經發表過一首長詩《節日歌》影射德國終將走向毀滅:,其中引用《聖經》里的話說:「現在終局已經臨到你了。它已經起來跟你作對。」當時人們認為,這就是暗指德國必將失敗。不過,這位企業家在當時狂熱的戰爭氛圍下,沒敢署自己的真實姓名。

速戰未決

一經宣戰,戰爭這台龐大的機器便運轉起來了。

德軍共200萬人。塔奇曼在另一本著作《八月的炮火》中詳細描述了德軍的動員過程:後備役軍人到指定的兵站集中,領取制服、裝備和武器,先編成連,再編成營,然後加上騎兵、摩托兵、炮兵、醫療隊、炊事車、修理車以及郵車,按預定的鐵路時刻表,被送到鄰近國境的集結地點。在那裡,他們再編成師,再由師編成兵團,由兵團進而成集團軍,待命出征。單調運一個兵團——德軍共有40個兵團——軍官就需要火車車廂170節、步兵965節、騎兵2960節、炮兵和給養車1915節,總共需要6010節,分別組成140趟列車,同時還需要同等數量的列車運送兵團的軍需品。

它運轉得極其精準。多少對火車輪子、將在什麼時候通過什麼橋樑,一切都按照預定的時間運行。

這個作戰計划出自德國前任參謀長施利芬之手。

長期以來,德國的兵力被分散在西線法國和東線俄國,分別防禦兩個國家。俄國由於日俄戰爭大傷元氣,需要較長時間恢復。德軍主要目標進而轉向法國。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為抵禦德國進攻,在法德邊境上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堡壘。為了繞過堡壘,施利芬提出取道防禦較為微弱的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

其實,對於這項神秘的作戰計劃,法國和英國早有預測。法國上校格魯阿爾曾在《可能的戰爭》一書中寫道:「我們首先要集中注意的是德國發動借道比利時的攻勢。」英國總參謀部也曾設想德軍會借道比利時展開行動。他們認為如果英軍不能「迅速到達戰場並具有充分實力」,就難有堵截德國人的機會。

「比利時和英國間的英吉利海峽是非常狹窄的一段地方」,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師翟韜分析,英國絕不會允許德國控制比利時,「否則攻入英國就很方便了」。

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猜到英國必然參戰。「因為它害怕德國稱霸,而且,為了切實貫徹保持均勢的政策,它將竭其所能制止德國勢力的增長」,小毛奇說,不論德軍是否取道比利時,英國都會參戰。

生性悲觀的小毛奇還預料到德軍不會速戰速決,他曾對威廉二世說,「這是一場民族戰爭,不是一場決定性會戰就能完成的,必須經過長期苦戰甚至把全部國力都耗盡,否則一個國家不會屈服,而在這樣的戰爭中,即便獲得勝利也還是得不償失。」

海上爭霸

德國的出師似乎很順利。

1914年9月22日,德國潛艇發射魚雷擊中了「阿布奇」號英國巡洋艦,超過1400人死於這次攻擊。

這場海戰震驚了英國,德皇威廉二世則沉浸在瘋狂的喜悅中——德國海軍打敗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揚眉吐氣的了。

威廉二世常覺得,歐洲那些君主都瞧不上他。英國的達官顯貴老是前往巴黎,從不光臨柏林。沙皇同他說話總把臉別向一旁,彷彿在說,「真是個沒有教養的傢伙」。他曾對義大利國王抱怨,「我在位多年以來,我的同僚們,歐洲的那些君主,總把我的話當耳邊風。要不了多久,有我偉大的海軍做後盾,他們就會對我的話洗耳恭聽了。」

但這場勝利的喜悅並未持續多久。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新刊預告丨回看一戰:繁榮年代,大國為何走向戰爭?
為蔣勁夫發聲的明星們,為什麼被罵了?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