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人厲害了,她說了什麼,為何康熙37年不敢下葬她?
大清開國初期,有位奇女子,出生就被高人寓言有母儀天下的命格,而她也歷經三朝,輔佐順治、康熙兩代明君。但是,對於這樣一位奇女子,後人對她談論較多的,不是她的智勇雙全,閑徳仁厚。而是,她到底有沒有下嫁給攝政王多爾袞。
在影視劇中,人們經常喊孝庄太后為大玉兒,其實,她的本名是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也叫布泰,意思是「天降貴人」的意思。她嫁給皇太極的時候,才剛剛13歲,而皇太極驟然去世的時候,她才31歲。一個年紀輕輕的女人,能讓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在皇太極眾多兒子和兄弟們脫穎而出,可見付出了多少心血,所以,後人才更多詬病這位偉大的女人。
南明張煌言的《建夷宮詞》里寫到: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這首詩里讓人錯愕的是「太后婚」。太后是皇帝的母親,在漢文化里,女人的貞潔被看得很重,而詩中的慈寧宮可以認定是入主中原後的太后,這就排除了明朝的太后,而張煌言卒於康熙三年。所以,康熙朝的太后也被排除,如此一來,大家對號而做,所有的疑點也都指向了順治的母親大玉兒,也就是孝庄太后。
順治十七年,他寫了一封詔書:「睿王攝政時,皇太后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皇太后縈懷彌切......"而且孝庄太后被葬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去世前,還叮囑康熙帝:「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附近安厝,我心始無憾。"就是這段話,讓康熙帝37年都不知道該如何下葬自己敬重的皇祖母。
有人說,孝庄太后扶持幼帝,但一個女人的權力有限,只好委身下嫁給多爾袞,而且順治帝繼位時,尚年幼,他的詔書里寫道與母親分宮而居,還有典籍記載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那麼,單憑這些和一首詩,就能斷定孝庄太后下嫁嗎?
張煌言是故明舊臣,對清朝是懷有敵意的。他的《建夷宮詞》作於順治七年,而《清會殿事例》上則記載「順治十年建慈寧宮於隆宗門之西。」詩中寫「慈寧宮裡爛盈門」,很顯然,需要孝庄太后要早於順治十年前就要搬進去。和時間明顯不符合,更不符合的還有一點,多爾袞於順治七年十二月就病死了。那麼,是誰嫁給了多爾袞呢,讓張煌言寫出了這麼一首具有諷刺的詩來?
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正月,娶了皇太極長子豪格的福晉,而且張燈結綵。那時候沒有手機和微博,遠在江南的張煌言道聽途說,在加上以訛傳訛,就將這件事安在了孝庄太后的身上。而後金有著娶繼婚的習俗,推敲起來也是理所當然。既然是有娶繼婚的習俗,那麼皇太后下嫁就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相反,肯定也要張燈結綵,還會告知臣國來賀,可朝鮮及周邊的國家並沒有關於太后下嫁的相關記錄。
既然張煌言的詩不足以證明太后下嫁,那孝庄太后葬在風水牆外,應該是下嫁後,無顏見清太宗皇太極了吧?其實,順治帝過世後,清東陵風水好的位置已經給了順治,而孝庄太后是順治的母親,身份尊貴,按照陵區的劃分,位置低於順治的孝陵,是不合乎禮法的。入主中原後,受漢文化影響,滿族已經不在火葬,而清太宗皇太極是火葬的,如果把孝庄太后葬入昭陵,肯定要對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進行改動,而「卑不動尊」,孝庄太后不想驚動自己的丈夫,還想葬在子孫的附近,守望他們。
可這件事卻難壞了康熙帝,孝庄太后的靈柩也遲遲沒有下葬。直到雍正帝,他看大清江山永固,康熙帝兒孫滿堂,便認為多蒙太后庇佑,就在清東陵尋了一處風水好的位置,葬在了風水牆外。實際孝庄太后的陵墓被稱為昭西陵,與孝陵近在咫尺,又與皇太極的昭陵相互輝映,成為一個體系。後代子孫們拜謁要從高輩分的人拜起,昭西陵位於清東陵門口,這好符合這個要求。所以,太后葬在風水牆外,與是否下嫁並無關係。
結語: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一個女人家世不管多麼顯赫,只要有一番作為,都會被人詬病。所以,做女人不容易,做王的女人更不容易。孝庄太后輔佐兩位幼帝,成就太平盛世,閑來無事的人更是喜歡詬病。歷史我們不曾親眼見證,那麼,我們就不要胡亂說話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四大貝勒共治,沒有遺命皇太極卻繼承汗位,7歲的時候就註定了?
※清朝歷史上的四大貝勒,皇太極繼承汗位,另外三大貝勒去哪了?
TAG:種花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