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行業中,有一技巧至今成謎,雖然現今有很多推測但都漏洞百出
原標題:盜墓行業中,有一技巧至今成謎,雖然現今有很多推測但都漏洞百出
在盜墓影視劇盛行的現代,我們對於盜墓這個行業充滿了想像和好奇。在我們眼裡,這個行業神秘莫測,滿是奇幻色彩。縱觀歷史,盜墓這個行業在歷史中也不難找到發展的痕迹。
最早的盜墓人並不是什麼專業的人士,也沒有什麼專門的組織。最開始,人們的墓葬習俗基於社會物質條件的限制,在隨葬的墓中並沒有什麼貴重的東西,又因為人們大多相信鬼神,所以,對於盜墓基本是沒有什麼概念的。
後來,人們的生活變好了,他們相信生死輪迴,相信死後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於是,人們開始為死後的親人準備豐厚的物質,墓葬禮儀也由儉入奢,進入「厚葬模式」。如此一來,就逐漸產生了專門為獲取這些死人錢財的盜墓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盜墓人的盜墓活動漸漸變得專業化組織化,盜墓技術也有很大發展。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誌(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復返。
最早的墓地一般都會有一些標誌性的東西來顯示陵墓位置,以便於後世的參拜祭奠,但是,隨著盜墓活動的越來越猖獗,墓地也變得越來越隱蔽。後來,有的財力豐厚的帝王將相為了防盜,除了沒有地面的標誌以外,還另外設置了許多疑冢,下葬的時候故布疑陣,讓人根本不知道他的墓地到底在什麼地方。
關於這種疑冢,最為出名的就是曹操,他下葬的時候光是葬禮的隊伍就分成了七十二支,每一支隊伍都去往不同的地方,而且,每一個地方都不會做什麼特殊標記,這就導致曹操的陵墓成了歷史之謎。除了這種迷陣重重的陵墓之外,還有一些陵墓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地理環境的變遷導致陵墓的標誌性建築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因而想要找到陵墓的具體位置就變得困難許多。
盜墓這個行業雖說隱蔽,但是,歷史上也不乏一些在盜墓行業技術頂尖的人物,其中,有個可以通過聲音判斷陵墓位置的人——名:焦四。據說,他曾經帶著眾多弟子到疑似有墓地的山上去,然後,讓他們分別站在不同的位置,等到電閃雷鳴之時,讓他們仔細分辨所處位置的聲音有沒有特殊之處。
在一場大的雷雨之後,一位弟子果然稱所在位置在雷電響起的時候震動非常厲害,而且,隱隱可以聽到回聲,於是,焦四就判斷這裡有古墓。一行人進行挖掘,果然發現了墓葬,得到了不少的金銀財寶。
其實,除了分辨身影,還有些盜墓人有著一副專門用來盜墓的好嗅覺。他們可以通過土壤的氣味來判斷年代,甚至,還可以知道這個陵墓是否被挖掘過,並且,在他們的經驗里可以很準確的分出墓葬到底是漢唐時期的還是明清時期的。
這主要是基於年代問題,一般來說,明清時期距離較近,一般不會有什麼特殊氣味,而漢唐的就不一樣了,由於年代久遠,加上,陵墓的建造材質大多是磚石一類的東西,所以氣味較重。而他們一旦確定了墓葬的年代,整個墓葬的結構就已經大致了解了,因為對於他們這些以盜墓糊口的人來說,不同的時期的墓葬習俗不同,結構也不相同。
對這些,他們憑藉著多年的經驗就可以做出大概的推測。
「北邙山頭少閑土,
儘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歷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由於,盜墓的特殊性和墓葬的危險程度,一般來說,盜墓人會採用挖盜洞的方式抵達墓室。這就要求盜墓人的經驗足夠豐富,能夠精準的找到棺槨的具體位置。如果,棺槨的位置靠近墓葬的門,那麼,就要往墓門的方向挖,如果靠近牆,那麼,就往幕牆方向挖。
盜洞的挖掘對於盜墓者來說很有學問:
首先,挖出的盜洞必須保證足夠結實,不然到時候很可能導致洞毀人亡,得不償失。
其次,盜洞不能太大,不然就太耗費工時,所以,盜洞一般來說都只能容下一個人出入,高度也很小。這些條件對於一些技藝高超的盜墓者來說算不上難,而且,他們挖出的盜洞在外面絲毫看不出往外運土的痕迹。
那麼,這麼長的盜洞挖出的土也一定不會少,這些被挖出的土到底被放在了什麼地方?關於這個問題,至今無人知曉。
也就網友回答了這個問題,常用的三種方法:
一種是豎洞則把土放在頭頂上,用板子閣住,然後在移出地面。橫洞則把前面的土移到後邊,在往四周夯實,這樣土不出地面,洞又不堵住。
還有一種則是先下探鏟,從鏟洞里打一貫炸藥,引爆後自然就可以出盜洞了。其實,盜洞沒有直上直下的,而且,距離大多很長,中間可處理的地方很多,可以在途中開小井處理多餘的土,但大部分還是依靠爆破處理。
雖然,現今對此有很多推測,但大多漏洞百出。
一般來說,盜墓者一旦開始盜墓挖盜洞,時間長了甚至達到半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們一切的生活吃住都在盜洞里,可是洞口就算有人經過,也沒人能夠發現他們。
參考資料:
『《中國盜墓史》、《中國古代的搬山道人》』
※母親生下她後,將其扔荒郊野外三天三夜不死,長大後此女禍亂全國
TAG:山川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