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綠營的希望在藍營,藍營的希望在……

綠營的希望在藍營,藍營的希望在……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睿】

無論選前如何激情地支持或攻訐、如何地贊同或反對,台灣「九合一選舉」過後,第二天社會基本恢復常態,偶見三兩成群的人們還低聲地聊選情而已。不服選舉結果的人,也走上選舉無效訴訟之路,而不是走上街頭運動。至於低級、下作和詛咒的言語,或見於網路自媒體上,但大眾媒體則維持對選舉結果的檢討或主張。

民主表現與權力傲慢的尾聲?

雖然選舉制度並不能保證政府質量,但選舉文化可反映民眾和政府的質量。比如10項公投綁選舉的實施,讓這次投票出現程序紊亂、排隊久候、民怨四起的情形,甚至在陳其邁宣布敗選時的前10分鐘,高雄鳳山竟還有人未投完票。有台灣媒體視這次選務為「民主之恥」,要求選委會主委陳英鈐下台負責。[1]

但在另一方面,除了選民自身的剋制外,勝敗雙方的候選人,多數在第一時間面對選舉結果,或對選民表達謝意,或呼籲支持者共同支持新當選人,從而助益社會穩定。特別是新北市長和高雄市長的當選人在競選過程中,堅持不向對手口出惡言的表率,更對選舉文化起到風行草偃的作用。

當然,一如預期,「驚世奧步」還不會在本次選舉中出現,這也保證了民眾對選舉制度的尊重。可是,民眾的尊重,似乎沒換來台灣當局的悔改跡象。民進黨秘書長雖為敗選請辭,但他卻將這次挫敗歸咎於綠營的選舉策略失誤。

而請辭黨主席的蔡英文則解釋為:「我們努力不夠」;「要虛心接受人民更高的要求」;「不能讓民進黨停下腳步」;「『國家』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現在『國民』對民進黨設下了更嚴格的標準,民進黨虛心接受,深刻檢討,要努力用更高的標準來自我要求,來回應『國民』的期待。……。對的事,還是要繼續做,再多的傷痕、再多的艱難,『國家』都必須向前,民進黨有責任守住台灣的未來。」[2]可見,當局並不面對這次選舉結果的意義,多數選民訴求的是民進黨不要卡住台灣的未來。

敗選後,蔡英文在中央黨部發表講話,併當場請辭黨主席

台灣的未來從歷史借鏡,就是自1895年以來的變局導致兩岸分斷,負傷的中華民族一塊一塊接回被外力割據或宰制的肢體。30年後聞一多創作包括台灣在內的《七子之歌》,正是這種復原未竟的歷史寫照。

從這樣的視野來看,綠營卡住自己和台灣的主因是其兩岸政策,其他因素是次要的、衍生的或派生的。至於兩岸社會或民間的相互歧見、陌生、錯位與誤會,是上述分斷歷史的必然過程,但都有高瞻遠矚的領袖或能人克難迎上,試圖結束這種悲哀。只不過,有些人堅持站在歷史進程的對立面,曲解民意以美妝自身,其劣質在於綁縛民眾當成加劇對立的工具。

就這次選後當局的表態看來,對於政府質量的改革,民眾選舉還是相當被動的制度。相較於此,國台辦在台灣選舉日的隔天發言,就主動呼應台灣多數選民的願望,積極迎對「在對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城市交流性質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有更多的台灣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合作。[3]但事物總是在曲折中前進,回到這次台灣選舉的結果和內容來看,還是有些值得注意的矛盾。

是藍綠體制還是柯文哲勝選?

以台灣選委會公布的縣市「議員」當選數據為例,民進黨238席,國民黨394席,無黨派234席,三者鼎足而立,其他黨派者共計才46席。由此看來,似乎超黨派具有問鼎資格,印證了「無色覺醒」之說。但總比數是計算全台灣的說法,若回歸到各縣市內部來看,則仍然是藍綠體制的世界。因此,台灣選舉成為服務於藍綠體制的制度,目前仍難以改變。

眾所周知,即便在藍綠體制下,島上仍存在台灣省政府、福建省政府和台灣省「議會」的編製及預算。也就是說,台灣至今「凍省」而未「廢省」,只不過沒有省長的派任或選舉。在這樣的條件下,當選台灣地區領導的人除蔡英文以外,都具有台北市長的行政經驗。而這次雖是無黨籍的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但「市議員」63席當中,國民黨29席、民進黨19席、親民黨3席、時代力量3席、新黨2席、無黨籍7席、社會民主黨1席。

在台北市長無黨籍,而「市議員」泛藍34席、泛綠22席、其他8席的政治生態下,柯文哲施政雖可利用藍綠矛盾,但也勢必受制於藍綠矛盾而難有作為。有人認為藍營在「市議會」席多勢眾,柯的彈性或投機慣性將使他倒向藍營,台北市政和建設將比「議會」換屆之前要有更多進展。這種看法成立的條件,是柯別想圖謀2020年的「大選」,因為藍營「議員」一方面會推助台北市政及兩岸城市交流,但也會負責看守柯文哲的「冒進」。也就是說,若倒向藍營,則柯文哲自身的發展必受藍營的支配。

但是,若綠營中央孤注一擲,想拱柯文哲代選2020──畢竟綠營的地方明星已被藍營通殺,僅存的鄭文燦或黃偉哲等人並不是台北市長,且才能、資歷或新聞性還不如柯,其他老綠男女則紛紛過氣。若在蔡英文無望連任,賴清德無能堪任,且恐懼藍營勝選後將回報「轉型正義」之仇,或迫於「國共合謀清算台獨要犯」的未來焦慮下,這種政治縱橫的可能性自然不低──打不贏藍營,起碼別讓藍營勝出掌權,以換得閃避政治清算的最不壞結果。

那麼,柯文哲或因此不惜激化藍綠矛盾,導致台北市政建設停滯、倒退,也要倒向綠營?

畢竟綠營已無條件支配柯文哲,反而還可能成為柯的政治資本。但這就要看未來一年,綠營中央怎麼布局,台海及太平洋兩岸的形勢如何變化,還有柯自己的盤算。可以肯定的一點預測是,柯文哲很清楚大陸的底線、實力與台灣的變化,因此他即便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選擇和綠營合作,這種合作也必然是有限的;甚至不排除柯會在合作過程與結果自動折扣,而讓綠營在事後吞下這個苦果的可能。

「高雄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再看高雄市。「高雄現象」固然有韓國瑜個人能力和特色的因素,但本質上還是兩岸關係由分斷走向合一的歷史進程使然。

韓國瑜26日在鳳山區造勢吸引至少3萬人

「統獨」的說法,只是一種通俗化了的政治語言;今日台灣並非被外國割據,只是被外國及其內應裝置所宰制。換句話說,根據上世紀中葉以來的國際條約和決議案,「台灣問題」在二戰後已是中國人的家務事;這並不因為外人來干涉家務事,家人就成了外人。大陸當局提出「兩岸一家親」的說法,或是從這樣的戰略高度來認識與處理兩岸關係,從而不再陷入上世紀在外力支配下的「以華制華」的被動處境。

然而韓國瑜與藍營的勝選,是否能讓台灣呼應這種歷史的召喚?台灣內部以選舉民主為表現方式的藍綠體制,是橫向移植西方模式與價值的既成事實;這種體制容易造成為勝選而不擇手段,包括拋卻政治倫理和歷史正義。韓國瑜會拒絕、能拒絕這種異化嗎?

這次當選高雄市議員的66席當中,國民黨33席、民進黨25席、時代力量2席、親民黨1席、台聯1席、無黨團結聯盟2席、無黨籍2席。泛藍過半,泛綠也有28席,其他則是4席,其藍綠體制的表現與台北市無甚差別;差別只是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為藍營。那麼,高雄市政和建設的推進,從此將在「九二共識」下稱心如意?恐怕也不盡然。

藍綠體制其實是一種內耗而壟斷的體制:由於內耗,而沒有口徑一致宣布「台獨」的可能;因為壟斷,也沒有過渡到兩岸體制的準備。許多人厭惡馬英九說的「不統不獨」,其實他只是抖出藍綠體制的實情,那並非是什麼主張,因為它毫無前景可言。韓國瑜在11月19日的高雄辯論會上說出「九二共識」,惹得藍綠一驚一喜——或喜於冠上「中共同路人」,或驚於現出「票房毒藥」[4]——這就反映藍綠體制的固有態度。

所以,雖然許多人歡喜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紛紛為高雄市民點贊,甚至有人想「移居高雄」;但也不能無視「法院認證的嫖客」,一樣能當選高雄「市議員」的事實,「王子復仇記」豈不是藍綠體制在高雄政壇的一出大戲?今後的韓國瑜,能否助推藍綠體制往兩岸體制移動?或他只是又一個勝選的馬英九高雄版?仍有待觀察。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評估是,選舉熱潮就像熱開水,它很快就會冷卻。韓國瑜是不是個善用民意而謀全局的能人?只有一年的時間讓他回答,而蔡英文已是個前例。「九二共識」只有「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正解,它不是謀一域、謀一時之利的遮羞布而已。無論藍綠是否承認「九二共識」,他們都經歷敗選與勝選,這兩番起落就說明政治基礎和原則不像教科書那樣,可以任人擺布。

也就是說,「不分藍綠,用人唯才」,這話雖然聽起來動人,但藍人綠才若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就不管用,用了就說明韓國瑜將重蹈馬英九的覆轍。

「九二共識」與時俱進?

何況,韓國瑜所謂「人進貨出發大財」,其立足點在於兩岸開放交流。而大陸當局經過馬英九時期的教訓,再鑒於今日台灣處境與兩岸對比,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需要,自然不可能無甄別地對台開放交流。

從前述國台辦的發言看來,大陸當局應不再容許模糊化、空洞化的「九二共識」,而必然隨時勢的發展和戰略進程,指出「九二共識」相應的具體化、核心化的內容。一般選民或許沒有太多的意識形態執念,只是因為生活不好才寄希望於「韓流」;但韓國瑜與藍營可說是因為「九二共識」而勝選,在其政見需要大陸成全才能落實的條件下,他沒有拒絕大陸甄別的籌碼。

換句話說,藍營所謂「民生經濟牌」,說到底還是綠營不願面對的兩岸關係。而掌握兩岸關係與民生經濟主導權的大陸當局,今後甄別的標準或已不再是藍綠,而是其逐步清晰界定的「九二共識」。這是將內耗與壟斷的台灣藍綠體制,導向兩岸一中體制的必然步驟——也就是說,不再區別藍綠,而是變化藍綠,讓藍綠競相攀比「九二共識」。在這種方針下,大陸可能在藍營中區別台中與高雄,也可以在綠營中分化桃園與台南。

比如准台中市長盧秀燕要爭取恢復東亞青運會的主辦權,由於沒有「正名」的問題,又可促進兩岸青年運動交流,這種互利雙贏的事情,估計會大方的水到渠成。而面對急於改善「又老又窮的高雄市」的韓國瑜,大陸順水推舟不難;但「九二共識」的具體要求,或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九二共識」能在南台灣落地,是變化藍綠體制的重要里程。而民生經濟好轉,使韓國瑜兌現政治承諾,市長與市民反悔「九二共識」進階的可能性就不高。

在「九二共識」軟硬互用的影響下,其他藍營縣市見到台中與高雄的表率,自然競相效仿,唯恐落後,這就避免了「一視同仁」下的混水摸魚。

至於僅存的綠營縣市,恐怕更加吃味,想又不說,但大陸當局有可能採取「重南輕北」的策略來對應。這是因為,南部已有高雄市為中心,可當作施力的抓手,力道外溢其南邊的屏東縣和北邊的台南嘉義地區,來影響這兩邊的農業縣市並非難事。而北台灣的情況較不同,基隆市、桃園市和新竹市孤綠於群藍縣市之中,自有周邊的藍營縣市來感化他們。

基隆市、桃園市和新竹市孤綠於群藍縣市之中

但此時桃園市卻可能自陷於停滯。停滯,是因為桃園市擁有較大機場,交通和基礎設施相對較好,人口成長也是台灣最高的地區。加上鄰近台北首府,鄭文燦又是綠營的明日希望,因而直接受到政策優遇。但恰恰是綠營的身份和特殊待遇,使得桃園市不可能忤逆綠營中央的意志與大陸交流,從而決定它原地踏步的命運。因此,鄭文燦呼籲北京不附加政治前提、不分藍綠的兩岸交流,[5]勿寧看作是替綠營當局傳聲的作態。

既然改變不了這「公主的身子丫環的命」,鄭文燦就只能作為分化南北綠營的打擊對象;而台南市長黃偉哲或是在這樣的策略布局下,竟成為「九二共識」的受惠者?其實台南市是台灣島上最早接受華夏教化的地區,古迹不少,古風猶存。但既然要搞西式民主選舉,藍營為何不推派嘴皮功夫了得、又有更高知名度的謝龍介來參選古都市長?這固是不得其解的後話,但藍營收服不了的台南市會不會自動承認「九二共識」,卻是誰也無法排除的可能。

「公投」代「大選」?

綠營敗選後,值得注意的是「英賴菊」三角體制紋風不動,蔡英文則說「真正需要改變的人是我自己」。[6]賴清德不率員總辭以備選2020,陳菊也不南下高雄去布樁輔選2020,這棋面頗有可看性。唯蔡英文和綠營坐以待斃是不可能的選項——多數選民希望蔡英文改變體制和政策,而不是改變她自己,難道那是她走向偏鋒的預警?

未來一年,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又不可能將政績逆轉,綠營如何能在2020大選取勝?說來弔詭的是,綠營的希望在藍營,而藍營的希望在大陸,這還真是「兩岸一家親」的政治邏輯。正因為這個邏輯,台灣當局要藍營縣市做不出成績、有愧選民付託,只消在兩岸政策上更倒退就行了。其辦法,就是「公投」。

「公投」的議題不可能被綠營設定為「九二共識」,而是被裝扮成「國家安全」,才能牽制(或側援)藍營。

現在看來,綠營要選2020的勝算很低,除了與柯文哲合作以牽制藍營這一步之外,就是繼續炒作「公投綁大選」,而且藍營一定跟牌。奏不奏效不要緊,要緊的是鞏固藍綠體制,《公民投票法》就是藍綠合作的產物。其第16條說:「當『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國家主權』有改變之虞,『總統』得經行政院院會之決議,就攸關『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這字字句句,意有所指,顯然是為鞏固藍綠體制而來。

除了「國家安全」,還可能有「歷史課綱」,可能有獨派團體不甘鎩羽的「台灣正名」……由於「公投」提案、聯署和通過的門檻相當低,且「逢選必投」的作業慣性,讓2020年的「公投」操作勢在必行。況且,若製造「外力威脅國家安全」的議題,提前舉行「公投」表決以停止大選、並賦予台灣當局應變特定事項的特殊權力,豈不是「合法的奧步」?

「台獨」倒逼美國推助「武統」?

當然,美國介入和「驚世奧步」的演出,仍然是預期中的變數。至於台灣安全部門指出大陸以網路媒介假訊息、假新聞干擾選舉,[7]反而引起人們質疑台灣當局連「中國網軍」都打不過,又如何能對抗中國人民解放軍?

原來有人期待美國軍艦來台海助選,沒想到里根號航母開去香港漫遊,此前對美國花的大把銀子全打了水漂。在綠營上下愁對敗選結局的當晚,美艦官兵卻在香港歡度感恩節,豈是「也同歡樂也同愁」?事實上,就美國今後的利益來說,與其推助「台獨」,還不如推助「武統」。

若推助「台獨」,不但從台灣的回扣太少,甚至還是負資產,單就得罪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便知。反過來看,若推助「武統」,並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在國際法、國際輿論和形象上比推助「台獨」更具正當性,且不破壞中美經貿關係,反而可趁機更新或佔據較有利的戰略型態與位置,平衡一下中國崛起的勢頭。況且,推助「武統」的同時,並不妨礙他另一手軍售台灣,飽賺一筆外快。

更重要的是,即便推助「台獨」,最終的局面可能還是「武統」,而且沒有上述的收益。這點常識,特朗普自然明白。所以說,美國與其推助「台獨」,還不如推助「武統」。

一旦大陸實施「武統」,台灣自然沒有藍綠體制可言;那麼,眼下藍營勝選,將意味兩岸會走向「和統」,而藍綠體製得以保全?好像對,也不全對。說對,是因為「和統」為大陸當局三複斯言的政策,至今未改。《告台灣同胞書》已四十年,與大陸改革開放的歷程同步,走到今天的發展勢頭來看,「和統」自是大陸當局的首選。但同時,那或是美國收益最小的結果。

說不對,是因為「不統不獨」的藍綠體制與上述的發展勢頭不對盤。因此,在「和統」的前提下,變化而不是消滅藍綠體制,就成了最可能的選項。

具體辦法,就是一定程度地打擊藍綠體制的壟斷性,同時又一定程度地保留藍綠體制的內耗性。由於內耗,它出不了大才,也鬧不了笑話以外的大事,李馬扁蔡已證明這種規律;又因為壟斷,才能保證前述的內耗效果,使台灣的政治水平處在民主選舉的制約下,至多是創造個「亞洲第一」的同婚島。所以說,變化而不是消滅藍綠體制,是「一定程度」而不是「極端程度」的作為。

「九二共識」與「發大財」

吳敦義或許看出這類變化的可能,所以在藍營勝選的當晚就重申「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這是以黨主席之姿給藍營准縣市長們畫底線的意思。然而,那種「九二共識」已惱怒大陸朝野,還曾讓藍營選輸綠營,致有後來被綠營爆打黨產的教訓。且不說大陸是否認同「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新任的藍營縣市長們還會遵旨照辦嗎?如果吳敦義只是用以試探自己代表藍營競選2020的可能,這答案就不只是關乎他個人的,而是關乎整個藍營的命運。

話說回來,「利者,義之和也。」「拼經濟」固是選舉語言,也是待兌現的政治承諾;但凡賢能的政治人物不只是幫民眾「發大財」,還應該教育民眾「九二共識」之義。一個滿口「發財賺錢」的藍營市長,與一個滿腔「轉型正義」的綠營高官,恐怕差別不大。

[1]〈中選會是民主之恥〉,《聯合報》,2018年11月25日,A2版。

[2]〈辭黨主席蔡:民主給民進黨上了一課〉,《自由時報》,2018年11月25日,A2版。

[3]〈國台辦回應選舉:歡迎參與兩岸城市交流〉,《旺報》,2018年11月26日,A6版。

[4]〈韓國瑜的九二共識〉,《聯合報》,2018年11月26日,A14版。

[5]〈鄭文燦:台多元兩岸交流勿分藍綠〉,《旺報》,2018年11月28日,A5版。

[6]〈賴、菊續留任內閣將改組蔡:需改變的人是我〉,《自由時報》,2018年11月27日,A1版。

[7]〈國安局長證實︰中國以假訊息影響選舉〉,《自由時報》,2018年11月27日,A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台灣「九合一」:韓國瑜等多位當選人表態支持「九二共識」
「韓國瑜當選就搬離高雄!」這個深綠政客真搬了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