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鑒定之分水技法斷代
青花瓷是我們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就像一顆璀璨的藍寶石,鑲嵌在民族文化酌土壤之中,為景德鎮陶瓷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分水技法是傳統青花瓷繪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用青花料在瓷器坯胎上勾勒紋飾後,在紋飾的輪廓線內,以含不同分量青花料的濃淡料水,分出深淺不同的色調,這一過程謂之「分水」或「混水」。分水是表現和處理畫面色調的一種技法。歷史上,分水技法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繁盛到衰落,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研究各代青花分水技法狀況有助於我們對青花瓷進行準確斷代。
一、醞釀過渡期:元代至明成化中期之前
元代繪製青花瓷受文人水墨畫技法影響的痕迹十分明顯,使用拓塗法來表現畫面的不同色調,其拓染手法與文人寫意畫如出一轍,與典型分水技法(即康熙「青花墨分五彩」分水技法)有明顯區別。
1、技法區別:拓塗法直接用筆將料塗染在坯上,因而有明顯的筆觸痕迹,而典型分水技法則是使用特製分水筆也即雞頭筆通過滴水的方式渲染,筆尖與坯體之間始終隔著一層水,因此沒有筆觸痕迹。
元青花人物故事
2、色階區別:拓塗法的色階遠不如典型分水技法的色階豐富,拓塗法色階通常只有兩三種,而典型分水技法基本色階有五種,運用巧妙者能達十餘種。
元青花纏枝蓮魚藻紋大盤局部
3、藝術風格區別:拓塗作品顯得粗獷奔放,自由洒脫,而雙勾分水作品則清新靈秀,工整細緻。
元 青花雲龍趕珠紋大罐局部
進入明代之後,處理色調的技法由元青花大筆拓塗迅速被小筆拓塗之技法所取代,併流行於明永樂、宣德時期直至明成化前期。永宣青花小筆拓塗法由於一筆所蘸之料偏少,先濃後淡,一筆不能完成對色調的處理,往往需再蘸料繪製,因而整體色調上產生濃淡交錯的奇妙效果,雖同受伊斯蘭藝術風格影響,但整體藝術氣氛是不相同的。
明永樂青花折枝荔枝紋雙耳扁壺
從歷史發展來看,分水技法是在拓塗法的基礎上演進而來的更先進的處理色調的方法,從元青花雄健有力的大筆拓塗到明永宣青花的小筆細拓,再發展到不留筆痕的分水技法,其目的都是為了產生更好的色調層次效果,是一個順理成章的發展過程,因而元至明成化早期可以看作是分水技法的濫觴期。
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盤
二、發展期:明成化中期至清康熙前期
成化中期之後,改用國產之陂塘青(平等青),形成典型成化青花,一改永宣青花之小筆觸拓塗著色之手法,而改用雙勾線條,然後用含多水羊毫筆在輪廓內暈染,雖然分水只有濃淡兩種色階,但已經看不到筆觸痕迹,從而可推斷其可能已開始使用特製分水筆進行分水渲染了。
明成化青花蓮龍紋盤
這種新的處理青花色調的先進方法,雖尚不成熟,常混濁不清,甚至有將輪廓線染糊者,並因只有兩色,層次感還不如永宣青花,但對成熟的多色分水技法的出現有開路奠基之功。
明成化青花番蓮紋碗
其後的弘治和正德朝分水技法仍未有明顯進步。至嘉靖時,則已開始出現少量的分水層次清晰,色調增多之作。隆慶、萬曆之後直至清康熙早期則普遍達到三個色階以上,有的作品甚至直逼五色青花之效果,可以說其分水技法離最完善的康熙中期青花巔峰只差咫尺。
明弘治青花人物圖三足爐
明正德青花人物紋套盒
三、成熟期:清康熙中期
1681年後,清官窯正式重新確立,進入康熙朝中期時代,此期青花發色靚麗,呈純粹的翠毛藍色,並在分水技法方面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頂峰。由於此期青花料制煉極精純而不暈散,亦無鐵鏽斑之瑕疵,故分水技法得以更得心應手地運用。
康熙青花雉雞牡丹紋鳳尾尊
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料分五色」、「青花五彩」等,青花料通常調為五個色階,即: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繪法上借鑒了中國畫的墨分五色,並結合運用了西洋畫表現手法,因而深淺層次變化多端,極富節奏感和立體感,與中國畫風格趨於一致,既有寫意之作,亦有工筆之作。
清康熙青花「紅拂傳」圖棒槌瓶
在實際操作中,色階因分水筆法的講究,常能分出更多的色階,甚至一筆也能分出濃淡兩種色階,青花料水也因分水的多層次,而在坯胎上形成如指捺般的水印痕迹,這種指捺痕在明萬曆後期即已出現,從而說明明萬曆後期始,可能已經使用了同樣的特製分水筆和分水料。
清康熙青花海水雲龍紋梅瓶
這種空前絕後的分水技法至康熙晚期時即已衰退,色澤灰暗暈散,層次不清,但仍保留有指印痕。雍正朝青花很多延續康熙晚期風格,除少量外,發色普遍更趨淡雅,暈散,有大量仿古之作,分水技法仍呈衰落之勢。
清康熙青花西廂記故事圖長頸瓶
乾隆早期,與雍正朝相仿,中期後,則出現了分水技法的復興,大部分作品形成正藍色調,層次清晰,色澤青亮無暈散,晚期後再次衰退。乾隆之後的歷朝青花均呈逐漸下滑趨勢,而康熙中期和乾隆中期之典型青花分水作品則為後世效仿之楷模,凡仿康熙、乾隆之作,歷代時有上乘佳品出現,尤以光緒朝仿者為最盛,幾達以假亂真之地步。
清雍正仿木紋釉青花山水人物筆筒
明成化中期之前無典型分水技法,筆觸明顯,因此凡純用筆觸處理色塊者皆為成化中期之前,其中,元青花多為大筆觸,而永宣至成化早期則皆為小筆觸。成化中期發展為分水技法,但只分濃淡兩色,為此技法之雛形。
明成化青花嬰戲碗
明隆慶、萬曆之後至清康熙前期則發展為三種以上色階,因此,凡只濃淡兩色階之分水青花大多為明成化中期至隆慶萬曆時期之作,而三種以上但未至五種以上者則多為隆慶萬曆至康熙前期之作。康熙中期形成五種以上色階,為最典型的分水技法。
明隆慶青花雙鳳紋碗
明萬曆青花經文觀音菩薩圖碗
清嘉慶青花雲龍紋螭耳瓶局部
清道光青花八吉祥紋盂
此後,只乾隆中期和嘉慶、光緒等朝仿康熙乾隆青花之作能基本達到康熙青花水平,余皆不能,但除仿永宣之作外,其分水色階一般都有五種以上,形成流傳至今之傳統定例,只是層次常混濁不清,色澤亦不及康熙乾隆青花美觀亮麗而已。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