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現代史每周書訊第3期

近現代史每周書訊第3期

原標題:近現代史每周書訊第3期



近現代史每周書訊


書 名:《旭日殘陽:清帝退位與接收清朝》


作 者:桑兵


定 價:76元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桑兵,河北威縣人,歷史學博士。歷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浙江大學資深教授。出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治學的門徑與取法》《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歷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及同名叢書等。合編《戴季陶集》《近代中國學術批評》《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國學的歷史》《讀書法》等。


內容簡介:


本書是桑兵教授多年來發表於學術期刊上的文章結集,共計八篇。晚清的政權鼎革是近代史上一場大戲,本書以「旭日殘陽」譬喻共和登台與帝制終結,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國肇建的半年左右時間裡,風起雲湧的中國政治舞台上各種勢力的博弈角逐,也就是嚴格意義上辛亥革命的歷史進程。此間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政壇過招,可謂棋逢對手。


本書梳理比勘各類史料,力圖在原有時空位置中還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辛亥時局動蕩之際,楊度、汪精衛等人牽頭組織國事共濟會,主張以國民大會公決的形式解決重大國事紛爭,對以後中國政制架構的發展演變產生了深遠影響。以武力對峙為背景的南北和談,談判的主要內容不是共和與君憲孰取孰舍,而是以何種形式實現共和;其間列強尤其是英國和日本的態度至關重要。各種政治勢力的相互角力最終導致南北和談破裂,改由直接迫使清帝退位;通過清帝退位,辛亥革命以極小代價換取極大成果,在實現帝制到共和的跨越的同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共存,同時也留下重大隱患。前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搖身變為民國臨時大總統,在接收清朝舊署與創建民國新閣之際,精心導演了一場南北新舊之爭的開國大戲,最終坐收漁人之利,達到大權獨攬的目的。


書 名:《閱讀變遷與知識轉型——晚清科舉考試用書研究》


作 者:曹南屏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簡介:曹南屏,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

內容簡介:本書以晚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用書為研究對象,試圖揭示近代中國的科舉制度如何應對知識上同樣面臨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時期,西學的傳入與衝擊促使科舉制度必須對其有所回應,科舉考試用書的出版與流通,既受到讀書人精英知識取向調整與科舉制度變革的影響,同時也深度介入了科舉考試的實踐。以科舉考試用書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有助於加深對晚清中國讀書人群體閱讀世界與知識世界的理解。



書 名:《近代日本在華交易所(1906~1945年)》


作 者:孫建華

定 價:78元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簡介:孫建華,經濟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金融學》國家級教學團隊成員,主講《金融學》和《中國金融史》課程。


內容簡介:本書以近代日本在華取引所(交易所在日本被稱為取引所)為研究對象,回顧日本在華交易所39年的歷史,重新審視日本取引所在華的活動,一分為二看待其影響,梳理和評析日本在華取引所與中方交易所之間的關係,探究近代日本取引所在華經營不成功的原因,總結日本取引所早期國際化經營的經驗與教訓。希望以史為鑒,更好地推進我國交易所的制度建設及國際化經營,促進中日兩國交易所的合作,以此為切入點,密切兩國互利共贏的經貿關係,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書 名:《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傳播》


作 者:馬建標


定 價:68元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馬建標,1979年生,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UCSD分校)訪問學者,先後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學術月刊》《復旦學報》等刊物上發表30餘篇論文。主持的課題有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課題,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等。曾出版專著《衝破舊秩序:中國對帝國主義國際體系的反應》,譯著《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誤讀異邦:20世紀的美國人與中國、俄國的關係》等。


內容簡介:本書通過歷史的視角來審視近代中國媒介與權力關係的變遷,並通過此種變遷來審視國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及信仰的變化,以及此種變化的觀念如何影響政治權力的運作。本書認為,近代中國社會與文明發生巨大變革的因素,除了既往已為大家所熟知的國家外患和政治變革等顯著的「歷史事件」外,尚有隱現在這些「事件」的歷史深處,引發中國人生活方式和思想結構變革的媒介。



書 名:華北鐵路沿線集鎮的「差異化發展」


作 者:熊亞平


定 價:108元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簡介:熊亞平,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博士。現為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在《史學月刊》《蘭州學刊》《歷史教學》《理論與現代化》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專著一部《鐵路與華北鄉村社會變遷1880—1937》(人民出版社,2011)。


內容簡介:本書以1881—1937年間的華北鐵路沿線集鎮為研究對象,以鐵路沿線集鎮發展與近代以來的華北城鎮化進程為主線,通過對鐵路開通前華北集鎮發展、鐵路建設運營與集鎮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鐵路開通後沿線集鎮時空格局的演變、鐵路沿線集鎮的產業發展與社會組織嬗變、教育發展、管理體制變遷等的考察,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展現華北鐵路沿線集鎮的「差異化發展」,從一個方面闡明近代華北鐵路沿線集鎮的「差異化發展」與當前華北城鎮化進程特別是京津冀地區城鎮體系失衡之間的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現代史研究通訊 的精彩文章:

珍貴老照片001|北平天橋市場

TAG:近現代史研究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