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何志鈞 孫恆存:打造數字美學研究的中國學派

何志鈞 孫恆存:打造數字美學研究的中國學派

中國數字審美實踐的蓬勃發展、數字文娛的驕人實績,以及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審美情趣都為中國數字美學研究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客觀上標定了中國數字美學研究發展的獨特路徑,一旦形成自覺意識,數字美學研究的中國聲音註定會堅定而有力。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美學,數字化時代必然會孕育出數字美學。相對於建基在模擬技術和藝術之上的模擬美學而言,數字美學無疑有著顯著的優越性。數字美學以中國20世紀末和21世紀以來的數字化文藝、審美實踐為現實基礎,更切近數字化語境中的文藝與審美狀況,能夠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1

域外新聲

20世紀後期,數字美學在國外首先孕育萌發。國外數字美學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由初始階段的新學術生長點轉變為當下西方美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諸多人文社會科學甚或自然科學門類從跨學科和多學科的角度打量數字審美,圍繞數字美學的有關問題展開了多層面、多角度的探索論析。數字美學在西方學界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明確清晰的研究領域,匯聚一大批志趣相投的研究者,出現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充分顯示了數字美學的生機和活力。

國外數字美學研究專家隊伍目前已初具規模,其中不乏在西方學界已很有影響力的知名學者,如肖恩·庫比特、馬克·波斯特、安妮·霍伊、大衛·M.柏瑞、邁克爾·迪特、維托·坎貝奈利、莫妮卡·塔瓦雷斯等。國外數字美學研究開花結果,收穫了一批學術論著。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肖恩·庫比特的《數字美學》、約翰娜·德魯克的《光譜實驗室:推理計算中的數字美學和項目》、約蘭達·維多利亞·芳多拉的《走向數字美學》、約翰娜·朱科的《數字美學:藝術運動還是矛盾修辭?》、西蒙和舒斯特的《數字馬賽克:網路空間的美學》、大衛·M.柏瑞等的《後數字美學》、卡佳·卡瓦斯特克的《數字藝術中的交互美學》(尚無中譯本)等。書名不含「數字美學」,但是所涉主題關乎數字審美、數字美學的學術論著則更多。如沃爾夫岡·韋爾施的《重構美學》、馬克·波斯特的《互聯網怎麼了?》、萊恩·考斯基馬的《數字文學:從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凱瑟琳·海勒的《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威廉·J.米切爾的《生控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等等。

2

中國發展

從20世紀末期到21世紀初期,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化生活在中國蓬勃發展,這為中國數字審美實踐的興起和數字美學的出現提供了孵化溫床。而上述異域研究成果的譯介和傳播則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1994年,中國全面介入互聯網。從那時起,國內學者逐漸開始關注數字化文藝、審美的原理問題,提出了不少新知新見,其中不乏閃光點。

早在2002年前後,黃鳴奮已指出當代西方美學基本理論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生態學轉向、傳播學轉向和機器人轉向,對歐美的電子超文本、數碼藝術新探索予以高度關注,他的「超文本詩學」在國內領新媒介文藝學風氣之先。歐陽友權長期從事網路文學研究,對「數字化語境下的文藝學」「數字化文藝學」「中國文藝學的轉向」「網路文藝學」等問題多有思考和論述。張邦衛在其博士論文中系統論述了詩學轉向問題,基於對文藝學研究範式變革的認識,大力倡導「媒介詩學」。金惠敏從趨零距離、圖像增殖、球域化等多種維度詮解文學危機,為「第二媒介時代」的文學研究把脈。陳定家借鑒互文性理論,探討了互視性、互介性問題。單小曦強調媒介乃是文學第五要素,嘗試從新的角度完善文藝學原理。鮑遠福對新媒體時代的圖像表意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對語圖敘事的互動與縫合、敘事圖像與圖像敘事的聯繫與差異、各種新媒體圖像表意的意指斷裂與表徵錯位等作了深入的學理化闡述。相關探究在最近20年內不一而足。

國內多數學者習慣從詩學、敘事學、藝術學、媒介學、文藝批評等角度研究我國新的文藝形態和審美實踐,數字美學研究相對滯後。不過,2006年之後,相繼出現了曹增節的《網路美學》,馬立新的《數字藝術與數字美學》,張江南的《網路時代的美學》,賈秀清、栗文清等的《重構美學:數字媒體藝術本性》,李小麗的《大片中的數字美學》,何志鈞《網路傳播正在改變審美範式》,顏純鈞的《從數字技術到數字美學?》等相關著述。

即使如此,國內的數字美學研究還是處於起步階段,許多研究著述僅僅提出了數字美學研究的初步設想,或者僅僅涉及數字審美的個別現象。如曹增節所著的《網路美學》,依次論述了網路美學的發生與演化、網路美學的特徵與意義、網路審美的結構與功能、網路審美的要素與邊界、網路藝術的作品與創作、網路藝術觀賞與展示等問題,但論及網路美學特徵,談的卻是諸如超文本鏈接、多媒體呈示、開放式結構、非線性敘事、多指向解讀、互動式作品建構、數碼化環境等網路文藝的特徵,雖構築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但相關論述卻相對粗略。

3

反思前瞻

數字美學建基於數字技術實踐和數字審美實踐,以數字媒體、數字文娛為依託,彰顯數字化生活的美學需求,因此,今天的數字美學研究必須關注數字審美相對於傳統審美的巨大變化。在盛行的種種網路文娛、數字化審美實踐中,圖聲文並茂,音樂、影像、動畫交匯,現實與虛擬混合融通,主體需要同時調動多種感官和心智力量參與審美,傳統中文體區隔、類別井然的理論言說已難以有效適應這種跨領域、跨媒體、跨門類、跨感官聯動的審美潮流,美學研究的相關範式、理念亟待變更。數字美學需要汲取哲學、美學、語言學、藝術學、傳播學等多學科資源,拓展出新的審美路徑和研究方法。

中國數字美學的發展有賴於自覺的理論建構意識,但目前國內研究著述多從具體的數字藝術與數字設計著手,側重分析數字電影、智能化城市設計、別墅空間設計等數字藝術與設計作品。這些研究雖然使用了「數字美學」概念,能比較自覺地從數字美學角度切入,但是多止步於概念套用,多用力於具體現象的分析,並未對數字審美的根因和理路進行深挖細究,也並未意識到數字美學在當下美學、藝術學研究中的樞紐作用,對其未來走向缺乏前瞻預判。中國數字美學研究需要從大處落墨,從細處著眼。一方面要著眼於理論體系、研究理路的宏觀建構和審視;另一方面要致力於微觀、具體問題,從多種角度進行深入細緻研究,對一系列要素、範疇、節點進行紮實細緻的研究,以大量紮實有力的案例研究、個案研究補充和深化、細化數字美學研究。

中國數字美學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探索出一條適合國內數字審美實踐的數字美學之路。我們應當把數字美學的本土思想資源和海外研究成果有機融匯,基於中國數字審美的獨特實踐和引人矚目的原創成果,通過理論總結,形成一套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理論體系,打造數字美學研究的「中國學派」雖然中國數字美學研究在當下還未能給出一個既具有本土經驗又兼具世界意識、世界水準的理論體系,但中國數字審美實踐的蓬勃發展、數字文娛的驕人實績,以及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審美情趣都為中國數字美學研究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客觀上標定了中國數字美學研究發展的獨特路徑,一旦形成自覺意識,數字美學研究的中國聲音註定會堅定而有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網路文藝發展研究」(16AA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文學院;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國際經濟評論》2018年第6期
陳勇:歷史,你在哪裡?(一)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