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產業互聯網」的正確邏輯:如何讓「葯神」變身「大白」?

「產業互聯網」的正確邏輯:如何讓「葯神」變身「大白」?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中國新型醫療信息化領航者百洋智能科技與騰訊雲共拓醫療產業互聯網。

騰訊每年的全球合作夥伴大會都會發布公開信,今年也不例外。不過不同的是,今年的騰訊在9月進行了一次時隔6年的組織架構調整,這使得人們對這份公開信的內容有了更多的期待。

近幾年,雲計算作為信息化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滲入各行各業。交通雲、教育雲、政務雲等技術平台為其所在領域的運營,提供了高效的解決方案。顯然,騰訊十分看好這些「雲」背後的潛力,並在今年的公開信中公開表示,產業互聯網方向將是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調整組織架構是為了更好地擁抱產業互聯網。騰訊接下來的目標是為各行各業的傳統企業、實體企業提供「數字介面」,幫助它們完成與互聯網的融合。

許是受到電影《我不是葯神》的影響,再加上這幾年醫療行業分級診療、多點執業等政策的推進,以及醫療機構內部的成本控制需求加大,「醫療雲」被推到了風口。傳統數據中心轉向虛擬化、雲端化,不僅成為了傳統醫療機構的轉型方向,也是眾多商業巨頭布局「雲計算+醫療」的重點之一。

那些看不見的「雲」,正悄悄改變一切

2015年,迪士尼動畫電影《超能陸戰隊》的上映,讓機器人「大白」的形象風靡全球。很多人都希望能像主人公「小宏」一樣,擁有「大白」那種亦師亦友、暖心治癒的機器人夥伴。或許是「大白」的性格塑造過於突出,使得很多人都差點忘記了它其實是一款醫療保健型機器人。

電影中的「大白」除了具備流暢的人機交互能力,在其心臟部分還裝有數據晶元,裡面包含了超過10000種疾病信息和應用醫療程序,能夠快速分析人體病症,及時準確地「對症下藥」。它純白色的皮膚可以顯示信息,也能產生體溫變化之類的觸感,並通過感知人類的體溫變化,檢測出疾病或情緒,及時送出最貼心的治療和關懷。

圖來自:視覺中國

不得不說,這種能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時進行撫慰的醫療保健型機器人,對於醫療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現代醫療場景里,許多陪床看護人員都是病患的家屬。這類人往往不具備專業的護理知識,應對突髮狀況的能力有限,並且往往都上了年紀。而聘請專業護工的成本較高,同時因為需求量大,專業人員少,有些護工一天要看護兩個甚至多個病人,十分地辛苦。因此,像「大白」這樣的陪伴型個人醫療保健機器人,顯然是十分必要且極具市場的。

當然,現今的技術手段還不能讓「大白」完美呈現,但它身上的某些功能卻已經能夠實現並應用。

有些醫院在每位患者入院時,會為其匹配一隻患者腕帶,由控制中心裝置自動編號並記錄患者各種信息,且產生唯一的射頻信號。患者在後續的治療過程中,每一項藥物或治療措施,以及患者各種檢查採樣標本均採用同一主編號。腕帶上的射頻接收器可在一定範圍內接受藥物的射頻信號,自動核對識別患者用藥是否正確,不匹配時會發出警報,以防錯誤治療。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腫瘤科,醫務人員把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等診斷情況輸入系統,系統就能根據這些信息,快速給出有依據的臨床方案建議,給出的方案中有優先順序、治療時間軸等。這套系統便是IBM人工智慧系統「沃森腫瘤解決方案(Watsonfor Oncology)」。

2018年1月18日,沃森腫瘤智能會診中心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揭牌,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第四屆中國雲計算大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宋炎認為,單獨構建信息化構架對於醫療行業來說是很大的負擔,需要面臨著成本大、周期長、後期維護困難等等問題。於是他們將雲計算應用在醫療行業中,通過建立和共享居民電子病歷、健康檔案、醫療資源,簡化運營模式和醫療流程等方式,大大地提升了業務效率,解決了不少目前的醫療問題。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這些不斷被革新的技術讓科幻電影里的神奇場景,逐步變為現實。越來越精準化、智能化、個性化的醫療場景,正在悄然掀起一場醫學革命,而促成這一切變化的,是一朵又一朵我們看不見的「雲」。

「醫療雲」能為我們改變什麼?

現今我國的醫藥行業普遍存在專業人員匱乏、供需結構失衡、治療技術滯後、醫治流程繁瑣等問題。

根據《2018年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行業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每千人口醫師數量在OECD統計的國家中排名處於25-30之間。2016年我國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僅為2.31人。從2010年到2016年,三級醫院診療人次及機構數量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0.7%和8.3%,基層醫院僅為1.5%和0.4%。較為落後的執業環境,使得我國醫療系統人才匱乏,增長緩慢。

此外,長久以來,各醫療機構數據不互通,患者信息無法進行快速共享流通;傳統就醫模式下的挂號、問診、取葯、繳費等步驟繁瑣冗長,不同醫院的流程、設施不同,更加耗時費力;醫療資源沒有合理分配、流轉,使得優質醫生多集中在各大省會的頂級醫院,從而形成「小醫院能力有限,大醫院人滿為患」的較差就醫體驗;各醫療機構間為競爭關係,缺乏有效的利益捆綁機制,使患者在各醫院間的流通成為困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我國出生率為12.95%,到了2017年出生率降到12.43%,65歲以上人口佔比11.4%,人口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隨著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常見病的年輕化和發病率上升,每年診療人次和人均診療次數也將持續攀升,醫療體系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2010-2017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

2008-2017年我國診療人次及人均診療次數

圖來自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面對這些挑戰與壓力,創新科技與新醫療模式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而且它們也必須承擔起這一改革重任。

「醫療雲」算是在技術推進和醫療壓力下應運而生的新型醫療工具,也是智慧醫療的核心主體。而從整個醫療行業現狀來看,第三方企業做「醫療雲」會比單一醫院或葯企做醫療信息化更為高效、省力。

以百洋智能科技的「兩雲一院」為例,作為針對醫院、藥店、葯企等智能化轉型的雲平台產品,「菩提醫療雲」和「明鏡營銷雲」這兩大「醫療雲」彼此獨立,面向不同的C端、B端人群,提供不同的醫療解決方案。但二者也相互融合,共同整合併實現了醫療診療信息、醫藥銷售信息的聯通。而在這兩朵「醫療雲」背後,「百洋智能研究院」則為技術支撐平台,以及旗下易複診、掌上醫訊APP等客戶端產品提供著強大的數據、技術和應用支持。

首先,多年來的傳統醫療模式下,醫院之間互為信息「孤島」,數據並不流通。即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去構建信息平台,也只是各自為戰,對於整個醫療行業的發展並無太多助力。由第三方企業進行連接,共用一套信息平台,不僅可以平衡醫療資源,緩解三甲醫院的虹吸效應,還可以減輕中小型醫院的運營成本,提升整個醫療行業的運作效率。

其次,在以往的醫療場景中,「醫藥分離」往往很難做到,患者需要按照醫生的處方在醫院的藥房排隊取葯。而百洋智能科技推出的第三方處方共享平台易複診,將醫院診療信息、醫保結算信息和藥店零售信息鏈接起來,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

由此可見,第三方企業要想構建打通整個醫療行業信息,覆蓋產業鏈上下游的「醫療雲」,必須具備醫藥基因和IT基因,才能將健康產業與互聯網完美融合。

強強聯合,能否吞下智能醫療這塊「蛋糕」?

2018年12月2日,騰訊雲與百洋智能科技在廣州舉行合作簽約儀式,並在發布會現場針對「醫療雲」的合作理念及規劃做了詳細的闡述與解答。這是騰訊繼優化調整組織架構,提出「產業互聯網」這一概念之後,為進軍「互聯網的下半場」邁出的一大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為什麼是騰訊雲?

首先,醫療是騰訊必爭之地。這些年騰訊不僅自己開展醫療業務,還積極投資合作上下游產業。與百洋智能科技進行戰略合作,騰訊可以通過前者在泛醫療領域的雲平台產品和解決方案,補充自己的醫療版圖,將自己的「互聯網+」生態圈進一步擴大與完善。

其次,雖然都擁有著海量的用戶數據,但是與一直深耕社交領域的騰訊相比,以電商起家的阿里巴巴所沉積的多為偏向年輕態的網購數據,其能為醫療平台提供的有效連接和對醫療需求人群定位的精準度始終有限。

如今的醫療產品面向人群已從醫療機構人員、醫療服務人員,逐步轉向廣大普通民眾。而騰訊的王牌產品微信,則覆蓋了從青少年到中老年等各種不同年齡層。在騰訊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財報中,微信月活躍賬戶已達10.4億。接通騰訊的流量入口,對於百洋智能科技連接C端用戶,實現醫療普惠無疑是極大的助力。

除此之外,基於多年騰訊系產品的技術錘鍊,騰訊雲在大數據平台技術與AI應用技術上有著領先優勢。其技術體系框架與以「兩雲一院」為運營核心的百洋智能契合度高,能為後者提供非常好的發展土壤。

圖來自視覺中國

為什麼是百洋智能科技?

百洋智能科技的醫療產業基因源於其背後有著十多年醫藥行業背景的百洋醫藥集團。2005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從事醫療行業二十餘年的付鋼創立了百洋醫藥集團。在傳統醫療體系沉浸多年的他,深知傳統醫療模式的弊端和技術推動體系變革的必要性,於是將百洋醫藥集團的業務核心定位為健康產業資源創新整合平台。

2014年,百洋醫藥集團成立了一家提供醫療垂直產業鏈生態化鏈接與智能化解決方案的企業——百洋智能科技。百洋智能科技從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賦予很強的IT創新基因,作為整個集團的科技驅動力,承擔起整個企業生態布局中技術革新與應用的主動力部分。

隨著醫療與互聯網漸漸擦出火花,同時擁有產業和互聯網兩種基因的百洋智能科技開始顯現其在智能醫療上的優勢。易複診作為率先布局第三方處方共享的規範化平台,目前已陸續與北京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腫瘤醫院等全國知名醫院合作,同時也在推進瀋陽、大連等十多個地市級項目的落地。

另外,百洋智能科技自主研發的智能醫生雲平台B-Smart-D,涵蓋多種智能化工具,包括國際領先的Watson 腫瘤解決方案、Watson 基因解決方案、飛利浦星雲影像等,彌補了國內醫療AI工具上的一些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從2005年成立至今,百洋醫藥集團的營銷網路已覆蓋全國30餘省市,12000家醫院和200000餘家藥店。如此龐大的網點覆蓋規模以及新型醫療信息化的產業積累,讓騰訊可以輕鬆地邁入醫療領域,並在短時間內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這對於騰訊今後在醫療領域的布局和成長,都是十分有利的。

強強聯手,擁抱產業互聯網

當36氪記者問到:「騰訊雲與百洋智能科技的這次合作,預期將為整個醫療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時,百洋智能科技CEO李琴回答說:「兩家合作的目的是更大規模,更深層次地賦能與助力醫療行業,而非完全轉變它。」

李琴還提到了與騰訊雲未來的幾個合作規劃:「加深推廣醫療雲產品,讓更多的醫療機構加入到雲端平台;與Oracle公司一起將『明鏡營銷雲』布局到騰訊雲上,做流通領域行業的推廣;通過騰訊的金融支付平台,實現面向B端、C端用戶的醫保支付等功能;將兩家的AI技術優勢互補,組件智能醫療產品,同時將騰訊成熟的AI產品通過百洋智能科技廣大的醫療網點推廣、應用。」

正如騰訊雲戰略合作總經理慶雪輝所說:「擁抱產業互聯網,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數字化助手』。我們不是要去顛覆某個行業,推翻某個行業,而是希望將騰訊的一些優秀的能力和技術,與合作夥伴一起去推動這個行業的信息化發展。」

目前,醫療行業的信息化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隨著便民醫療政策的推進、醫院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智能穿戴設備的普及,未來的就醫場景將更為高效便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各大互聯網頭部企業跨行業建立產業鏈生態,在今天已是屢見不鮮。所謂的擁抱產業互聯網在一些人看來,無非是將競爭戰場從某個單項領域,逐步發展為生態體系的競爭。但不管怎樣,以技術創新和構建生態為核心的發展理念,的確持續帶動和引導了醫療、教育等難以變革的傳統行業。

總之,生老病死是攸關13億人口的民生大計。騰訊雲選擇將醫療行業作為走進「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入口,在很大程度上講,算是下了一步民心所向的好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每6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脫髮,「植髮」能否變成千億規模的新生意?
《黑天鵝》:隨時準備看見太陽從西方升起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