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為什麼選擇與李自成死磕到底,也不願封李自成為王?
如崇禎封李自成為王,歷史會是什麼情景呢?關鍵在情願與真假問題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明朝都城第二次遭受到嚴重危機,但李自成並沒有直接攻城,而是派杜勛帶著自己的信件求見崇禎皇帝,信的內容要求崇禎把西北幾省劃給他,並封他為西北王。李自成還承諾封王后,將幫助明朝平定內亂並滅掉關外的後金。
李自成這封信的具體內容並沒有流傳下來,但《明史》中卻有詳細記載:「……勛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崇禎對魏藻德說:你來決定吧,魏藻德卻沒說話,直到外城被李自成攻陷,崇禎聽說就去了萬壽山,拴繩上吊完成自殺動作。
在探究崇禎為什麼不答應李自成要求前,還要先看看李自成為什麼打到北京城,卻只想當王?
李自成帶領的起義軍打到北京城,難道是真的只想當「王」不想當「皇帝」?
一是歷史經驗所致。
明朝的北京城防禦很強大,當年瓦刺軍進攻北京,明朝于謙帶領軍民防守北京,最後取得成功。而李自成到達北京城後,不會想不到當年瓦刺的經歷。所以他怕北京城攻不下,不如先要個「王」當,然後再做打算。
二是割據西北企圖。
李自成問崇禎的要的「王位」,可不是一般「王位」,李自成曾說過:「陝,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他只想當西北王,但是西安可是古都,歷代很多王朝都曾在這裡建都,是塊風水寶地,李自成如果打下北京後,明朝邊關的將領不一定聽從他的,莫不如當個西北王,再做打算。
三是防止當「出頭鳥」
明朝末期,不僅有李自成一支起義力量。南方還有張獻忠的力量也很厲害,李自成雖然是一個農民起義者,他手下也有高人,他應該知道當初朱元璋滅元朝的一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如果李自成早早當了皇帝,那所有勢力目標就對著他,所以他選擇當王,然後再一步步消滅其他勢力再當「皇帝」才是最佳選擇。
崇禎皇帝為何不答應李自成的要求?
一是性格所致。
崇禎皇帝並不是一個昏君,他比起那些奇葩祖宗來要強多了。但崇禎性格太過自信,也就是剛愎自用,認為他是對的,錯都在大臣。認為堂堂大明皇帝,怎麼向一個農民土匪低頭!這種性格使崇禎不可能低下頭接受李自成「封王」要求。
二是矛盾心理。
對於李自成只當王的要求,崇禎並沒有摸透李自成的真實心理。當時來看,李自成是真想當王,還是使的一計?崇禎看不清。明軍與起義軍作戰多了,吃了很多起義軍這樣的虧,今天投降了,過後又反了。這讓崇禎無法猜測到李自成「葫蘆里賣什麼葯!」,也正是這種矛盾心理,也使崇禎與李自成都沒有「翻身」機會。
三是怕起禍患。
明朝末年,起義軍勢力很多。在崇禎看來,如果他低頭給了李自成「西北王」,那張獻忠就會跑來要「西南王」。作為大明皇帝,實際上就成了傀儡。所以崇禎怕答應李自成的要求,起了連鎖反應。明朝爛攤子更難收拾。
四是無人商議。
要是一口咬定崇禎不答應李自成的要求,也不是。剛才我們分析了崇禎的性格以及他的矛盾心理也能看出,崇禎也有答應的餘地,只要有人點撥一下,或許崇禎就答應了。因為在當時情況看,李自成攻到城下了,很顯然明朝已經到了滅亡邊緣,誰都看出答應李自成的要求,或許大明王朝能喘口氣。但大臣們都被崇禎的猜疑心理以及不負責任的工作方法傷心了。作為最後一首輔的魏藻德平時能說會道,但接到李自成的信後,他不說話了。
為什麼魏藻德不說話?他怕說錯了,將來崇禎後悔,一刀就「咔嚓」了他。魏藻德還有私心,既然明朝氣數已盡,何必送死呢。但魏藻德最後也很慘,夢想給李自成當官,沒想到被李自成殺了。
如果崇禎答應李自成的要求,情況會怎麼樣呢?
歷史沒有如果。但在當時情況看,崇禎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李自成或許撤兵回陝西。然後李自成當自己的王。李自成既然兵臨城下了,打與不打北京,就在李自成一聲令下,起義軍必然要攻城。都打到這份上了,不拿下北京太虧了。所以,崇禎錯過了給明朝續命的機會。
同樣,如果答應了李自成「封王」要求,李自成也不會滅亡這樣早。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大國扶持的國家元首,滅國後都逃之夭夭,一人賦閑一個賣酒為生
※曹操的至親,為曹魏效命40年後投奔蜀漢,但為蜀漢滅亡留下隱患
TAG:泥腿看客 |